更新时间:2024-04-26 15:58:06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序
绪论
一、名号与名号系统及其在北魏时代的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代”“魏”诸号与拓跋政权的名号整合
第一节 “代”国号与“代人”称号之渊源
一、“代王”诸号的封授与“代”地域观念的萌发
二、拓跋氏废弃“代王”称号史事索隐
三、“上洛公”背后的拓跋氏臣服石赵史事与《魏书》的隐讳
四、什翼犍恢复“代王”号的史事与拓跋氏早期史料的辨析
本节小结
第二节 鲜卑、匈奴等北族名号与“代王”号的整合
一、魏晋之际朝贡送质关系背景下的鲜卑系名号
二、拓跋氏援晋与单于等匈奴名号的引入
三、北族与华夏名号混融背后的文化融合
第三节 “魏者大名”:“代”“魏”兼行之意义
一、后燕、西燕对立的政治格局与“魏”国号的产生
二、“魏”与“代都”:国号与国都之关系
三、“魏”者大名:魏国号的政治与社会意义
第二章 北魏立国之初的名号体系与政权的巩固
第一节 祖先、德运与天命:伴随拓跋珪称帝的名号体系
一、北魏“黄帝后”与“土德说”的建构
二、“黄帝后”与“土德说”的学术渊源脉络
第二节 “真人”号与道武帝的“好黄老”
一、“真人”号与道武帝神异形象的塑造
二、“好黄老”与“讲《汉书》”:道武帝对华夏治术的接受
三、道武帝以华夏治术巩固皇权的得失
第三节 “道武”谥号与北魏皇位继承问题的解决
一、“尊母不尊父”与明元帝即位之初的皇权危机
二、“孝诚之至,通于神明”与明元帝的皇权之路
三、“纯孝之心”或是“南面之术”?“道武”谥号的意义
第三章 “太平”“天师”等道教名号与崔浩的政治理想
第一节 太武帝“太平”诸号始末
一、泰常七年封王的争议与“太平王”之号
二、崔浩与“太平”之号的确立
三、寇谦之对“真君”号的创制
四、符箓、石文与“太平”号的传承问题
第二节 从“究览天人”到“人神接对”:“天师”号之政治涵义
一、“天师”与“真君”的地位:从《释老志》的记载说起
二、“究览天人”与“敬畏天命”:“天师”得势的信仰基础
三、由人到神的张良:崔浩师事寇谦之的因由
四、“究览天人”与“人神接对”:崔寇合作与太武朝政治
第三节 “太平”“天师”号与政治文化变迁
一、“太平”理想的内容:“偃武修文”
二、“道教”与“儒教”:崔寇“文教”之纲领
三、以“师”行教:崔浩“文教”理想之行事
第四章 孝文帝改制名号与北魏国家转型
第一节 庙号改制与孝文帝对北魏诸帝的历史定位
一、庙制改革前七庙归属的争议及其检讨
二、显祖入庙与庙制改革的政治背景
三、“太祖”的重新确定及其意义
四、孝文帝预留“高祖”庙号的政治用意
第二节 北魏“水德”说与十六国北魏历史之清理
一、“古典”与“旧事”:太和年间的历史课题
二、“以水承金”与对十六国史的清理
三、祖先建构与“水德”说对“土德”说的整合
四、北魏“水德”说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洛阳“中京”称号与孝文帝的政治理想
一、“光宅土中”:“中京”称号的涵义
二、“边裔”与“土中”:洛阳的地位与孝文帝的选择
三、“天下之中”与“迁都改邑”:洛阳土中说的典据
四、“中朝”与“中原”:江左政权的汉晋洛阳记忆
五、“居中得正”与“稽古复礼”:洛阳新都象征意义的建构
第五章 外戚、女主、权臣名号与北魏后期的政治文化
第一节 制造外戚:高肇专权与高丽高氏的中原之路
一、没有太后的外戚:“子贵母死”制度背后的高丽高氏
二、“追思舅氏”:宣武帝亲政政争中开始的高肇政治生涯
三、《嵩显寺碑》的秘密:高肇联宗勃海高氏的因由
四、士族社会的接纳与反馈:高肇身后的争议及其家族
第二节 从“非礼”到“越礼”:北魏的太后名号与文化调适
一、从“保太后”到“皇太后”:太后尊号“非礼”的来历
二、不从夫谥与别葬方山:“文成文明皇后”谥号的形成
三、“称诏”与“太上”:胡太后听政时代的名号与文化调适
第三节 “天柱”与“伊霍”:尔朱荣评价之争与正统竞逐
一、从“柱国”到“天柱”:尔朱荣评价之争的名号渊源
二、尔朱荣的功过论与高欢集团的态度
三、北魏孝武帝和宇文泰的尔朱荣评价及“柱国”诸号的新用
四、附论:隋唐以后《魏书·尔朱荣传》争议的背景和影响
第六章 名号背后的政权竞争与华夷观念转型
第一节 从“索头”到“魏虏”:南朝对拓跋氏称谓的变化
一、“索头”称号缘由的争议概说
二、“索头”本为不含贬义的部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