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道德问题研究(1660—186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内容简介

1660—1860年是英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出现了诸多道德问题。在这些道德问题中,问题较为突出、影响范围较广、社会关注度较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较大精力予以治理的是酗酒问题、性道德问题和政治腐败问题,可以说,这三个问题极具代表性。本书将在以下五章分别对酗酒、性道德、政治腐败三个突出的道德问题,以及教会、政府和社会团体在道德改善中的作用,思想文化界的道德关怀与思考展开论述。

第一章分析酗酒问题及其治理。这一时期英国社会酗酒问题恶化,18世纪中叶的“杜松子酒热”是酗酒问题恶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酗酒问题的恶化,既有个人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原因。酗酒不仅对饮酒之人造成身体伤害,也给其家庭带来贫困等严重问题,并导致骚乱和其他社会恶习甚至犯罪,更与清醒、节制、自律等良好品行不相容,也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此,治理酗酒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自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社会对酗酒问题的治理,基本围绕酒类销售展开,然而,这背后存在着道德改善运动对遏制酗酒问题的推动。19世纪英国遏制酗酒问题的重点转移到禁酒上来,禁酒运动的组织化程度有很大提高,这些禁酒组织致力把英国打造成一个清醒、节制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温和禁酒与绝对禁酒两种目标并存,道德劝诫与法律禁售两种方式交织,教会、政府、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推进,虽说禁酒的理想目标未能实现,但酗酒问题的治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章分析性道德问题及其治理。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的性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上流社会的性道德问题突出和卖淫问题的恶化。豢养情妇、通奸、嫖妓、猥亵女性、双重性道德标准是上流社会性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价值观念的混乱与缺失,婚姻制度与继承制度,王室成员混乱的婚外性关系等,都成为上流社会性道德问题的诱因。上流社会性道德问题既是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性道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整个社会性道德问题的恶化起到推动作用。上流社会的性道德问题颇受诟病,但社会各界对卖淫问题的恶化显然更为担忧。这是因为,卖淫问题不仅带来社会道德恶化,还与拐卖妇女儿童、偷盗、抢劫等犯罪纠缠在一起。因此,卖淫问题既是道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妓女人数增多,妓女构成与卖淫场所多样化,童妓问题严重,都说明卖淫问题的恶化。导致卖淫问题凸显的原因有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有国家与教会在社会道德规范上的失职失责,也有贫穷、失业等许多其他原因。英国社会各界试图主要通过教育改造妓女、打击与惩处卖淫活动来遏制与解决卖淫问题。但是,无论是教育改造妓女,还是打击惩处卖淫活动,都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卖淫活动仍然存在,且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呈现恶化趋势。直到19世纪末,对卖淫问题的治理才收到较好的成效。

第三章分析政治腐败问题及其治理。这一时期英国的政治腐败问题十分突出,既有官员腐败问题,也有议会选举中的贿赂舞弊问题。裙带关系、买卖官职、虚领职衔、领取干薪、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污挪用公款、玩忽职守等,官场中的腐败问题不一而足。而在议会选举中,控制选区、操纵选举、贿买选民、买卖议席等构成了日益严重的选举腐败问题。政治腐败问题既是政治问题,也是道德问题。这一时期英国政治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贵族寡头政治体制,官员任命的“恩赐制”与政党分赃制、议会选举制度、民众权利意识与民主意识的缺乏、权力监督机制的失效与缺失等,也是导致腐败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条件。这些腐败问题不仅败坏了政治风气,有损于政府的权威,而且助长了社会道德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对政治腐败问题的治理偏向于政治处理与法律惩处,但由于这些处理手段均未触及其根源,其结果往往治标不治本。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文官制度改革和议会改革的推进,以及相关法律的陆续出台,政治腐败问题才开始得到有效治理。

第四章分析教会、政府和社会团体在道德问题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为道德领域传统的维护者与仲裁者,教会自然不可能对道德问题置身事外。但此时教会面临的不仅是道德混乱问题,还有对其更为重要的道德标准世俗化与多元化问题。教会虽然支持对诸多道德问题的治理,但其最关心也用力最大的是渎神问题。因为在教会看来,道德问题凸显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信仰淡薄,而解决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强化基督教信仰。可以说,教会意图重振其在道德领域的独占权力。然而,教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的世俗化趋势,都使得教会的这一目的很难达成。道德问题的治理既要重视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在内的软性机制,也要重视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机制。王室公告的发布、议会相关立法工作的加强、司法机关道德执法力度的强化、对道德改善团体的支持,都是政府发挥作用的体现。然而,政府作用的发挥应该主要通过法律与教育手段来实现。可惜的是,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在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存在较大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治理道德问题的重心在于维护与整顿社会秩序,这必然影响到政府在道德问题治理中作用的发挥。道德改善团体等社会团体是道德问题治理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涌现的“道德改善协会”等道德改善团体及其他社会团体,主要通过宣传教育、揭发与控告道德犯罪者等手段,倡导与推动对道德问题的治理。应该说,这些道德改善团体在遏制与打击道德堕落行为,扭转道德混乱局面,倡导道德规范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它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它们与教会和政府间合作的不畅,以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阻力,这些团体起起伏伏,在它们推动下的道德改善与道德问题治理也就潮涨潮落。

第五章分析思想文化界的道德关怀与思考。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界也存在道德问题,例如色情出版物问题、戏剧创作与演出中的渎神下流言行。对这些问题的治理,既要靠政府加强管理,也要靠文化界自我约束。“道德主题”小说与绘画的出现与流行,感伤戏剧对道德教化的重视,都是文化界助力道德问题治理的举措。以查尔斯·狄更斯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用他们的文学作品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唤醒人们的良知,推动道德问题的治理与道德改善。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社会道德问题凸显的时期。旅居英国的恩格斯在关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时候,也十分关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道德问题,并对此做了深入分析,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苏格兰学派思想家为解决道德问题提出了思考,他们不再从宗教信仰中寻求答案,而是从人性出发,充分肯定人的欲望与利益诉求的道德合理性,为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提供道德合理性,为“商业社会”的良序运转提供道德规范或“一般准则”,为即将到来的工业社会勾画了道德蓝图。

通过这五章的探究,本书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深或拓展英国道德问题研究。第一,对酗酒问题、性道德问题、政治腐败问题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道德问题做200年的中长时段研究,探讨了其背后的成因,揭示了其造成的后果,并对其治理过程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第二,在对性道德问题的研究中,对以往学界忽视的英国上流社会性道德问题做了分析,尤其强调了其对英国社会性道德风气的恶劣影响。第三,与学界多从政治角度看待腐败问题不同,从道德角度分析政治腐败问题,从建设政治道德的角度看待对腐败问题的治理,重视腐败问题对社会道德风气的不良影响。第四,分析了教会、政府、社会团体在道德改善中的作用,既指出它们对道德问题的重视,又强调其各自的侧重点,教会的目的在于维护其道德话语权,政府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而资产阶级的目的则在于对工人阶级进行道德规训。第五,对学界重视不够的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做了分析,强调其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道德合法性的重要作用。

本书采取的是专题研究模式,选取了酗酒问题、性道德问题、政治腐败问题三个突出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了教会、政府、社会团体在道德改善中的作用,也对思想文化界的道德关怀与思考做了讨论。应该指出的是,在这200年间,英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道德问题也十分复杂,如果能够作历时性考察,深刻全面揭示英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历史演变,当是最理想的研究模式,但这既非本书的研究构想,亦非本人能力所及,同时也不是本书篇幅所能承载的。作者深知,本书选取的三个问题,远远不能涵盖这一时期英国所有的道德问题,但如果本书能够对这一时期英国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做出微薄贡献,亦不胜荣幸与欣喜。


[1] Richard Barrett,The Temperance Movement:Its Rise,Progress and Results,London:Mark Lane,1854.

[2] 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Movement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London:William Tweedie,1862.

[3] William Hoyle,Fifty Years of Drinking,and Its Influence upon the Wealth and Industrial Well-Being of the Nation,Manchester:United Kingdom Alliance,1880.

[4] Richard Valpy French,Nineteen Centuries of Drink in England:A History,Edinburgh,1884.

[5] P.T.Winskill,The Temperance Movement and Its Workers,London:Blackie & Son,1892.

[6] Joseph Rowntree and Arthur Sherwell,The Temperance Problem and Social Reform,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01.

[7] Brian Harrison,Drink and The Victorians:The Temperance Question in England 1815-1872,London:Faber and Faber,1971.

[8] A.E.Dingle,The Campaign for Prohibition in Victorian England,London:Croom Helm,1980.

[9] Lilian Lewis Shiman,Crusade Against Drink in Victorian England,Basingstoke:Macmillan,1988.

[10] John Greenaway,Drink and British Politics Since 1830:A Study of Policy-Making,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3.

[11] Patrick Dillon,Gin:The Much Lamented Death of Madam Geneva,London:Review Press,2002.

[12] Jessica Warner,Craze:Gin and Debauchery in an Age of Reason,London:Profile,2003.

[13] 向荣:《啤酒馆问题与近代早期英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世界历史》2005年第5期;许志强:《伦敦“杜松子酒之靡”:社会转型与酗酒问题》,《史林》2011年第1期;谭赛花:《啤酒馆与英国近代早期平民公共领域的形成》,《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许志强:《19世纪英国禁酒运动与工人文化转向》,《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曾亚英:《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酗酒现象分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龚小刚:《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形象的构建与权利的斗争——基于酗酒问题及其政治文化影响的考察》,《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魏子任、丁双双:《近代英国陆军士兵酗酒问题及禁酒运动》,《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邱振裕:《论1829—1853年英国的禁酒运动》,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5年;陈礼伟:《马修神父与19世纪爱尔兰禁酒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6年;王晨辉:《英国19世纪禁酒运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4] [英]劳伦斯·斯通:《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 1500—1800》,刁筱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5] Venetia Murray,High Society:A Social History of the Regency Period 1788-1830,London:the Penguin Group,1998.

[16] Lawrence Stone,Broken Lives:Separation and Divorce in England 1660-185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7] Judith R.Walkowitz,Prostitution and Victorian Society:Women,Class,and the Stat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18] Paul McHugh,Prostitution and Victorian Social Reform,London:Routledge,1980.

[19] Paula Bartley,Prostitution:Prevention and Reform in England,1860-1914,London:Routledge,2000.

[20] Michael Mason,The Making of Victorian Sexual Attitud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1] Jeffrey Weeks,Sex,Politics and Society: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 Since 1800,Harlow: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2.

[22] Jennine Hurl-Eamon,“Policing Male Heterosexuality:The Reformation of Manners Societies’ Campaign against the Brothels in Westminster,1690-1720”,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Vol.37,No.4,Summer 2004.

[23] 韩红华:《19世纪英国城市的娼妓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7年;曾亚英:《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城市的娼妓问题》,《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3期;邹翔:《维多利亚时代的〈接触传染病法〉与中下层妇女的废法运动》,《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八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毛利霞:《19世纪末英格兰社会净化运动》,《历史教学》2017年第12期;毛利霞:《约瑟芬·巴特勒与维多利亚时代废除〈传染病法〉运动》,《北方论丛》2015年第4期;毛利霞:《19世纪英国围绕性病防治的争端》,《世界历史》2016年第5期;舒小昀:《英国十九世纪的离婚》,《社会》2002年第2期。

[24] Cornelius O’Leary,The Elimination of Corrupt Practice in British Elections,1868-1911,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Kathryn Rix,“The Elimination of Corrupt Practices in British Election?Re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1883 Corrupt Practices Act’”,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Vol.CXXIII,No.500(Feb.2008).

[25] 龚敏:《早期斯图亚特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剖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龚敏:《论近代早期英国政治社会监督机制与社会腐败》,《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6] 吴宪:《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政治腐败问题探析》,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4年;邓若迅:《英国贿赂罪改革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3期。

[27] 程西筠:《从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世界历史》1980年第5期;陈友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嘉应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施兴和、舒一新:《一八六七年英国议会改革起因、动因、后果简论》,《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3期;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8]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9] 张怀印:《19世纪英国治理选举舞弊现象的法律规制及其借鉴》,《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0] Thomas Walter Laqueur,Reiogion and Respectability:Sunday Schools and Working Classs Culture 1780- 1850,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Trygve R.Tholfsen,“Moral Education in the Victorian Sunday School”,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Vol.20,No.1(Spring,1980),pp.77-99.

[31] 许志强:《英国主日学校运动背景、发展与影响》,《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第14期;陈翠翠:《试论1780—1870年的英国主日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32] M.J.D.Roberts,Making English Morals:Voluntary Association and Moral Reform in England,1787-1886,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3] Alan Hunt,Governing Morals:A Social History of Moral Regul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4] 袁弋胭:《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自愿社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35] 吕晓燕:《施善与教化:伦敦的慈善组织研究(1700—19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36] 相关研究主要有,刘戎:《从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道德现状与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刘星:《简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阶级伦理思想》,《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池小平:《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精辟阐述——学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札记》,《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第2期;杨新新:《诚信首先是经济范畴——重读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高兆明:《主观善、客观善与商业道德——重读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序》,《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吴仁平:《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金钱道德的批判及其意义——读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宜春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朱法贞:《恩格斯伦理思想简论》,《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37] 这方面的论著也很多,这里仅举几例,如,陈晓龙、张鲲:《论亚当·斯密的良序经济社会思想》,《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张鲲:《斯密对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转换与重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张江伟:《欲望、自利与商业社会——从曼德维尔到凡勃伦的思想史考察》,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5年;罗卫东:《亚当·斯密的伦理学——〈道德情操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

[38] [德]爱德华·福克斯:《欧洲漫画史(上卷):古代—1848年》,章国锋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赵海虹:《“道德研究”——威廉·贺加斯的“现代道德主题”绘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

[39] John Burnett,Plenty and Want:A Social History of Food in England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London,1989.

[40] Roger Scola,Feeding the Victorian City:The Food Supply of Manchester,1770-1870,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

[41] 魏秀春:《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史研究(1860—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42] 刘金源、骆庆:《19世纪伦敦市场上的牛奶掺假问题》,《世界历史》2014年第1期;兰教材:《19世纪初英国食品药品掺假泛滥的历史原因》,《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兰教材:《论英国媒体的食品药品掺假观(1850—1860)》,《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温小辉:《维多利亚时期英国食品掺假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8年。

[43] 丁建定:《英国济贫法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郭家宏:《富裕中的贫困——19世纪英国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44] Martin Ingram,“Reformation of Manners in Early Modern England”,in Paul Griffiths,Adam Fox,and Steve Hindle eds.,The Experience of Authori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6;Andrew Gordon Craig,The Movement for the Reformation of Manners,1688-1715,Ph.D.,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80;Karen Sonnelitter,“The Reformation of Manners Societies,the Monarchy,and the English State,1696-1717”,The Historian,Vol.72,Issue 3,Fall 2010.

[45] 李晴:《17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道德与习俗改良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6] 崔明远:《英国道德与习俗改良运动研究(17世纪末—18世纪中期)》,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7年。

[47] Joanna Innes,“Politics and Morals:The Reformation of Manners Movement in Later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in Joanna Innes,Inferior Politics: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Polic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48] Gertrude Himmelfarb,De-Moralization of Society:From Victorian Virtues to Modern Values,New York:Vintage Books,1995.

[49] 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英国维多利亚社会阶级与道德关系流变探论》,《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6期。

[50] Edward Bristow,Viceand Vigilance:Purity Movement in Britain Since 1700,Dublin:Gill and Macmillan,1977.

[51] 李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道德的文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2] Marjorie Morgan,Manners,Morals and Class in England,1774-1858,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4.

[53] Philip Carter,Men and the Emergence of Polite Society,Britain 1660-1800,Edinburgh:Pearson Education Ltd.,2001.

[54] 曲卫国:《近代英国礼貌变革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