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研究现状与分析
明清小说评点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人们往往习惯于借鉴它们对明清小说进行研究,而它们自身却并没有被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研究者较多关注它们所指出的思想内容,却没有关注它们作为一种批评样式的特点和价值,因此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叶朗说:
在过去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中,一般都不讲古典小说美学。……这方面的学术论文也很罕见。……至于这方面的专著,那就更没有了。国外学者也是如此。[8]
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为肇端,这一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开始慢慢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绩。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论著主要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1)从分析具体材料入手,注重总结和归纳明清小说评点中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如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1982)、钟锡南的《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2006);(2)在中国小说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中探讨明清小说评点的理论价值,如韩进廉的《中国小说美学史》(2004)、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2005)、林岗的《明清小说评点》(2012);(3)从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背景出发,去分析明清小说美学的内涵和成因,如丁立荣的《金圣叹美学思想研究》(2009);(4)选取某一具体文本,对其评点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如刘继保的《红楼梦评点研究》(2007);(5)从历史文化研究的角度,侧重发掘明清小说评点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如谭帆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2001)、吴子林的《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2009);(6)借鉴西方某一理论话语体系,如解释学、接受美学、叙事学等,从明清小说评点入手,致力于中西理论对话,如张世君的《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2007)、张同胜的《水浒传诠释史论》(2007);(7)对明清小说评点中的核心概念和范畴进行梳理和分析,如陈心浩的《明清小说评点范畴研究》(2010)。
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为小说美学研究的填补空白之作,全书对李贽、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评点大家的小说理论从美学的角度作了深入分析,并总结和归纳出中国小说美学的基本特点。全书资料翔实、论述严密,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对小说理论进行了宏观的总体性研究,阐明各时期思想文化的背景,分析在此背景下小说理论的不同形态、不同蕴涵,并结合小说创作的倾向,来揭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规律。
林岗的《明清小说评点》以还原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理论——评点之学的本来面目为写作目的,梳理了它们的概念渊源、小说理念和批评体系,以及评点家与十七世纪中国社会的特殊关联,并评价了评点之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谭帆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分为两编,上编《小说评点总体研究》对小说评点的历史演变、形态特征、基本类型、价值系统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考述和评论;下编《小说评点编年叙录》对明清时期二百多种小说评点本的题署、版本、作者、评者、评点形态和主要内容、价值及其影响,逐一作了介绍和评述。全书既有坚实的史料基础,又有一定的理论创新。
吴子林的《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运用了文化透视的方法,对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特征、话语系统作了深入描述,视野宏阔、论述细致而富有新意。全书从多种新的角度入手,为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经验。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美国汉学界的研究。代表作主要有陆大伟(David Rolston)的《怎样阅读中国小说》(How to Read the Chinese Nouel)(1990)、《中国传统小说和小说评点》(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and Fiction Commentary)(1997),黄卫总(Martin W.Huang)的《中国传统小说评点中的读者与权威》(Authority and Read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Xiaoshuo Commentary),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1996),王靖宇的《金圣叹及其文学批评》(2004)等。
第二,东亚地区学者的研究。代表作主要有日本学者辛岛骁的《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艺批评》(1927)、大内田三郎的《金圣叹与 〈水浒传〉——以金圣叹的 〈水浒〉观为主》(1969)、大木康的《关于明末白话小说的作者和读者》(1988)等。
第三,港澳台地区的研究。代表作主要有台湾陈万益的《金圣叹的文学批评考述》(1976)、张曼娟的《明清小说评点之研究》(1990)等。
(三)研究述评
以上研究取得的理论成绩为后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主要体现在:(1)相关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叶朗、陈洪、谭帆诸学术前辈的筚路蓝缕之功,不容忽视。(2)学术视野的日渐开阔。从早期单一的文学批评研究转向兼及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阐发。(3)研究的细化和深入。明清小说评点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范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理论探讨。过去一些被忽视的评点家和评点本,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但是,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第一,“史”胜于“论”。虽然论从史出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是学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资料的整理和分类工作上,必须有自己的理论观照,能够发现和建立材料之间的逻辑关联性。这一点在早期研究阶段尤为突出。第二,西方的某些理论体系确实可以对我们的研究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但是如果只是从一个或几个既成的理论框架去阐释明清小说评点的材料,这样的研究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增强我们民族的理论自信,实际上只是把中国独特丰富的审美材料沦为印证西方话语的附庸。第三,美学虽然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是二者在思维观念、研究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期哲学思想的把握固然可以促进对美学理论的理解,但如果过于从形而上的哲学体系去诠释美学材料,总有点隔靴搔痒之嫌,不能领悟到美学的精髓和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