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本书的思路和框架
谭帆在《论小说评点研究的三种视角》中认为小说评点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从评点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的关系中揭示小说评点的价值;第二,从评点与中国古代传播史的关系中研究小说评点的独特内涵;第三,从评点与小说理论批评史的关系中评判小说评点的得失。[9]此文高屋建瓴,为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但是,是否只能从以上三种视角来探讨明清小说评点?对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是否还可以拓展出新的理论路径?这正是本书思考的重点,也是本书期冀取得理论创新的立足之处。
如前文所言,明清小说评点建立在评点者的文本阅读基础之上,并旨在对其他读者的阅读活动进行引导。评点者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核心,一方面从阅读主体的角度分析了阅读过程中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并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阅读范式;另一方面则探讨了文本本体与读者审美经验的互动关系,完成了对小说艺术理论的构建。评点最终的理论诉求是要完成对审美经验的超越,提升阅读主体的理性分析能力,完善其道德修养,实现小说的社会功用。因此,对明清小说评点从阅读美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认真的分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有些著作和论文也涉及小说评点中的阅读审美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其论述尚不够充分和深刻,本书希望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前人研究有所超越和创新:
一、以阅读美学作为本书的立论核心,对明清小说评点进行全面的梳理。此点有别于已有研究即使论及阅读问题,也只是把阅读理论作为明清小说评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并未意识到其在小说评点体系中的理论统领性。
二、重点探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审美经验。此点有别于已有研究即使从读者角度来探讨小说评点,也只是着重讨论读者对文本阐释的开放性,而相应忽略了阅读过程中读者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以及文本对读者审美经验的规约性。本书不但对阅读过程中的审美经验进行深入剖析,而且还指出明清小说评点最终的理论诉求是要实现对审美经验的超越。
三、采用社会历史分析和文化研究的方法,结合明清小说评点的社会文化语境对其理论特质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此点可以避免两种理论流弊:第一,对明清小说评点只作文本的内部研究,忽视其与当时文化语境的互动影响。第二,采用机械唯物主义和决定论的方法,对明清小说评点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辨析缺乏细致和深入的材料论证。
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本书的研究对象予以界定,指出其历史渊源和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阐明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意义;第二,对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指出其成绩和不足;第三,提出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对本书各部分探讨的基本问题作出简要概括和阐述。
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阅读美学的理论起点,即阅读的自觉问题。首先,评点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而且评点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要为其他读者的阅读活动提供导引。其次,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在明清小说评点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明清小说评点家一反传统,倡导“细读”,具有鲜明的“文本意识”。最后,明清小说评点家虽然重视文本,但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也侧重从心理层面解释读者的审美经验,其核心是对“读者精神”的张扬。
第二章重在探讨阅读美学的生成语境,即明清小说评点何以关注读者的审美经验。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讨论明清小说的出版传播与大众读者的构成,分析通俗文学的兴盛与审美经验凸显之间的关系;第二节从社会政治、哲学思潮和世俗文化三个方面探寻明清小说评点重视审美经验的社会语境;第三节旨在指出明清小说评点重视审美经验的内部成因,即小说评点可以从审美经验的角度,总结出小说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艺术特征,从而确立其文体地位,并对小说的社会作用予以积极的肯定。
第三章从读者的角度分析阅读审美经验,重在探讨读者主体各因素与审美经验之间的关系。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探讨何为“理想的读者”,即明清小说评点家认为在阅读活动中,理想的审美主体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第二节从时间角度对阅读活动中的读者进行分析,辨析不同时间存在方式中的读者审美经验的差异性;第三节从空间的角度对阅读活动中的读者进行分析,分别从阅读环境、语言表述、身体经验等方面探讨阅读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
第四章从文本角度对阅读审美经验进行探讨,指出明清小说评点正是从读者的审美经验出发,完成了对小说艺术理论的构建。第一节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阅读活动中“阅读快感”的产生问题,拟从叙述结构、叙述节奏和叙述视角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第二节主要分析明清小说评点中人物形象塑造理论的审美倾向,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背景,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第三节重点论述小说语言的美感问题。
第五章探讨明清小说评点的理论诉求及其致思路径。明清小说评点虽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理论起点,但其最终的理论目标则是要实现对纯粹的审美经验的超越。这一超越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实现理性对感性的超越,使读者提升对文本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能力;二是从小说的社会功用出发,通过其评点为读者的审美趣味树立标准,帮助社会大众读者实现在知识、道德和社会角色等不同层面的全面完善。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探讨阅读审美活动中的理性与感性的关系问题;第二节从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入手,分析美与道德的关系;第三节通过分析明清小说评点家的政治理念,重点梳理小说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
第三部分是结论。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分析明清小说评点的文体形式特征;其次,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评点的当代价值,指出其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最后,试图对小说评点这一批评形态的当代命运作出学理上的分析和预测。
[1](元)脱脱等撰:《何基传》,《宋史》卷四三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979页。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3页。
[3]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4]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5][德]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转引自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页。另,引文中“本文”即“文本”之意,两个词同出英文“text”一词,本书选用“文本”。
[6]钱锺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7]谭帆:《论小说评点的三种视角》,载章培恒、王靖宇主编《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8]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16页。
[9]谭帆:《论小说评点研究的三种视角》,载章培恒、王靖宇主编《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