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写作研究:学习者语言及写作教学与测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41388006/b_41388006.jpg)
2.2 文献综述
关于语言磨蚀的研究涉及一语、二语甚至是三语;研究对象有在自然状况下的语言习得者,也有接受课堂语言教学的学习者;研究方法也各有差异,大部分由研究对象完成自我测评、书面任务(考试)、口头任务以及问卷调查等,也有少数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包括中介语语法的考查和语言流利度、准确度、句式和词汇复杂度的计算。
巴多维·哈利格和斯特林格(Bardovi-Harlig & Stringer, 2010: 24-25)对一语二语磨蚀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基于49个二语磨蚀的实证研究,他们总结出8个发现:
① 产出性能力(说和写)比接受性技能(读和听)更容易受磨蚀的影响。
② 读写(literacy)能支持语言的保持并阻止磨蚀的发生。
③ 年龄较大的儿童因为有读写技能所以语言保持好于年龄小的儿童。
④ 一般来说词汇比语法更容易受到磨蚀,但一些固定表达、常用的表述、习语等能得到较好的保持。
⑤ 动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磨蚀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⑥ 语言流利度下降。
⑦ 词汇量减少。
⑧ (继续接受)教育有助于语言的保持。
考虑到中国学生的英语是在课堂而非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本研究的综述主要涉及课堂环境下习得的二语的磨蚀。
斯迈思、朱塔思、布拉姆维尔和加德纳(Smythe, Jutras, Bramwell & Gardner, 1973)关注课堂习得的二语法语的保持(retention),他们第一个研究中的语言磨蚀时间为暑假3个月,通过暑假前后所做两次法语能力测试发现学生的听力有提高,而阅读能力则有所下降,且两个变化都具有统计显著性。第二个研究中有两组学生,接受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分别是3个月和8个月,结果发现磨蚀时间为3个月的学生的法语水平有显著进步,而磨蚀时间长达8个月的学生则有明显退步。
戈德索-迈尔斯(Godsall-Myers, 1981)对大学生德语进行磨蚀研究发现,磨蚀的比例与学生的语言水平成反比(Tomiyama, 2008),也就是说德语熟练程度越高,磨蚀越少。
巴利克(Bahrick, 1984)关于西班牙语学习者的语言磨蚀研究有500多个研究对象,既有刚停止语言课堂学习的,也有停止学习长达50年的,对他们的语言测试(阅读、词汇、习语回忆与识别)发现部分语言知识在学习结束后的3—6年内出现磨蚀,但剩下的语言知识有些保持长达50年的时间。研究同时发现修课时的成绩能很好地预测语言学习停止后的语言水平,语言学习停止前水平越高,语言磨蚀得越少。
加德纳、拉隆德、默克罗夫特和埃弗斯(Gardner, Lalonde, Moorcroft & Evers, 1987)探讨3个月的暑假对学生二语法语的影响以及态度和动机对语言水平保持的作用,研究方法包括客观法语水平测试(单词产出、写作和听力)、法语学习态度和动机的自评以及法语能力自评。前后两次法语水平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展现出很少的语言磨蚀、更多的语言发展。关于态度和动机的影响,他们认为,语言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对二语的保持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学习动机决定了学生在停止二语课堂学习期间继续使用二语的程度。
默塔和范德斯力克(Murtagh & van der Slik, 2004)在文献综述中提到了韦尔滕斯(Weltens, 1989)的研究,该研究考查荷兰中学毕业生在停止学习法语2年以及4年以后的语言磨蚀情况。第一次数据的收集在他们停止法语学习后不久,第二次在2年后,第三次在4年后,研究方法包括语言测试和自我汇报。结果只显示有少量的法语磨蚀: 学生的语言水平(通过完形填空测试)没有什么变化,听力和阅读能力提高,词汇能力下降,形态句法方面磨蚀最大。韦尔滕斯、范艾尔斯和席尔斯(Weltens, van Els & Schils, 1989)认为没有出现预期的磨蚀现象可以归因于这些学生认知的成熟、学业上的继续以及其他外语的学习。
默塔和范德斯力克(Murtagh & van der Slik, 2004)关注课堂爱尔兰语二语学习停止18个月后语言是否得以保持,结果发现虽然研究对象在自评时认为他们的爱尔兰语有退化,但实际两次听、说和完形填空测试的均分没有显著差异。
近年也出现了不少对中国学生外语磨蚀的实证研究。倪传斌(2009)对704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下列因素对外语磨蚀有影响作用: 磨蚀前水平、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和性别,其中前三个为主要因素。
有学者(Xu, 2010)对中国学生英语磨蚀的纵贯性研究探讨学生在课堂英语教学停止后英语是否受到磨蚀以及导致磨蚀或保持的因素。研究对象共接受三次语言测试,分别在大二期末、大三期末和大四期末,内容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四个部分。结果显示停止英语学习1年以后学生的词汇、语法和阅读能力基本得到保持,但到2年以后,各个方面都出现磨蚀。研究还发现关于影响语言保持或磨蚀的两个主要因素: 停止英语学习前的英语水平以及对英语的态度。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仅有少数研究证实二语在课堂学习终止后出现磨蚀: 斯迈思、朱塔思和布拉姆维尔(Smythe, Jutras & Bramwell, 1973)发现磨蚀时间为8个月,还有学者(Xu, 2010)发现磨蚀时间为2年。而多数研究没有得出语言磨蚀的结论,这些研究的磨蚀时间从3个月到4年不等,磨蚀时间长达50年的研究也发现部分语言现象还是得到了保持。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大都仅停留在测试研究对象的接受性能力: 听力、阅读、完形填空、词汇辨识,几乎都不涉及产出性能力。巴多维·哈利格和斯特林格(Bardovi-Harlig & Stringer, 2010: 22)就曾指出“令人惊讶的是在本文所综述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对实际语言的分析”(1)。
要对学习者语言发展或者磨蚀做全面准确的判断,纵贯性研究跟踪学习者在一定时间跨度上的语言变化,无疑是最合适的方法。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语言的进步是可以预期的。但另一方面,国内不少大学开始减少英语课时,这对学习者语言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学习者的语言是否会出现磨蚀现象?以下的实证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