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江湖前、后、续集》与《江湖集》求原
南宋宁宗庆元(1195—1200)、嘉定(1208—1224)以后,诗坛产生了“江湖谒客”这一独特群体①。钱塘书商陈起,雅好吟诗,与这些江湖诗人友善,为之刊刻了大量小集,并编选了名为《江湖集》或《中兴江湖集》的选本。遗憾的是,这些江湖诗小集,并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流传至今只有几十种;而《江湖集》选本,早已亡佚,仅见于文献记载,并被《永乐大典》征引。陈起既刊刻了《江湖集》丛刊,又编选了《江湖集》选本,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异称,造成了文献的淆乱,虽经众多学者梳理研究②,仍有不少疑问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江湖前、后、续集》丛刊考
现存《永乐大典》残卷征引《江湖前集》7家、《江湖后集》12家、《江湖续集》40家,从名称来看,三者是统一的整体。宋、元之际总集与类书的编纂,多分前、后、续、别等集。例如,陈起辑《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即分《前集》一卷、《后集》三卷、《续集》一卷;又如,元泰定三年庐陵武溪书院刻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为宋祝穆辑《前集》六十二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元富大用辑《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分集再多,其名称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一致的。故《永乐大典》残卷所引《江湖前集》《江湖后集》和《江湖续集》,亦可统称为《江湖集》,但为了与其他江湖集区别开来,称之为《江湖前、后、续集》更方便。明晁瑮《宝文堂书目》卷上著录有宋刻本《江湖前、后、续集》,应当就是《永乐大典》征引之书。
关于《江湖前、后、续集》在形式方面的特点,胡念贻认为是诗歌丛刊,因为它所收的每一家都有集名,而且各自独立①,而费君清认为《永乐大典》中江湖诸集采用的是诗歌总集的一般形式,而不是丛刊形式②。但细读文献,《江湖前、后、续集》无疑是丛刊形式的总集。下面举几条例证:
《永乐大典》卷三五二五“门”字韵引《江湖续集·毛珝〈吾竹小稿·登黄岗清淮门〉》诗;
《永乐大典》卷七九六二“兴”字韵引《江湖续集·沙门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待舟西兴遣闷〉》诗;
《永乐大典》卷一〇二八六“子”字韵引《江湖续集·〈竹溪十一稿〉·林希逸〈列子口义成〉》诗;
《永乐大典》卷一三〇七五“洞”字韵引《江湖续集·清源胡仲弓希圣〈苇航漫游稿·西来洞天〉》诗;
《永乐大典》卷一九八六六“竹”字韵引《江湖续集·〈适安藏拙余稿续卷〉·古汴武衍朝宗〈积雪折竹有感〉》诗。
试以最后一例稍加分析,武衍有《适安藏拙余稿》《适安藏拙余稿乙卷》,今存《南宋群贤小集》本等,卷首题“古汴武衍朝宗”撰。《适安藏拙余稿续卷》已经亡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54首,收入《江湖后集》卷二二,其中有《积雪折竹有感》一诗。由此可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八六六“竹”字韵下所引该诗,是来源于题“古汴武衍朝宗”所撰《适安藏拙余稿续卷》,而该集是《江湖续集》的子集。以上五例,无可辨驳地说明《江湖前、后、续集》是丛刊形式的诗歌总集。
《江湖前、后、续集》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在宋代文献中未见著录①,宋卫宗武《柳月涧〈吟秋后稿〉序》云:“老友《月涧吟集》行于《江湖前编》,固已隽永人口,所刊《后稿》,视昔愈胜。”②这里所说的《江湖前编》,应当就是《江湖前集》。柳月涧生平不详③,而卫宗武是宋末元初人,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这一记载说明《江湖前、后、续集》在宋末就已经编纂定型。既然《月涧吟集》刊刻在《江湖前集》中,《吟秋后稿》应当是《江湖后集》或《江湖续集》的子集。现存《永乐大典》残卷引《江湖前、后、续集》,只有四人重见于二集,分别是周端臣见于《前集》和《后集》,李龏、邓允端、薛嵎见于《后集》和《续集》,没有发现重收在《前集》和《续集》的,故暂且推断《吟秋后稿》被收在《江湖后集》中。
根据文献记载,刘克庄《南岳稿》也曾被收入《江湖集》丛刊。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刘克庄《落梅》诗注:“初有《南岳五稿》……当宝庆初史弥远废立之际,钱塘书肆陈起宗之能诗,凡江湖诗人皆与之善。宗之刊《江湖集》以售,《南岳稿》与焉。”④这里所说《江湖集》,应当是丛刊。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三“悼赵忠定诗”条云:“(敖陶孙)初识南岳刘克庄,得其诗卷曰:‘所欠典实尔。'《南岳集》中诗率用事,盖取其说。后得南岳刻诗于士人陈宗之,喜而语宗之曰:‘且喜潜夫已成正觉。'”①叶绍翁称敖陶孙从陈起处得刘克庄“南岳刻诗”,应当是指《南岳稿》,为陈起所刻。今《四部丛刊》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尚有《南岳旧稿》《南岳第二稿》《南岳第三稿》等,与方回所称《南岳五稿》相符。《南岳稿》的单行本,《文渊阁书目》有著录:“刘克庄《南岳稿》,一部一册,阙。”②2006年,久已亡佚的宋刻本《南岳旧稿》《南岳第一稿》《南岳第三稿》和《南岳第四稿》重现于世,引起藏书界、学术界极大的关注③。
《永乐大典》残卷又征引《江湖集》40余家,逐一进行分析,发现所引诗集兼具丛刊和选本两种形式特点。《永乐大典》卷七九六二“兴”字韵引《江湖集·〈玉渊吟稿·送董仓归宜兴〉》诗,又引《江湖集·毛珝〈吾竹小稿·西兴〉》诗。从这两个例子来看,《江湖集》是丛刊。《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中无名氏《绝句》4首(另有1首重复)、《无题》2首,无名氏不可能独立成集,据此,则《江湖集》又具有选本性质。如果《江湖集》是丛刊,则不可能收无名氏诗作;如果《江湖集》是选本,则不可能收有《玉渊吟稿》和《吾竹小稿》,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矛盾,究其原因,只可能是《永乐大典》所引《江湖集》混杂了两部总集。前面提到,《江湖前、后、续集》可以统称为《江湖集》,而与江湖诗祸有关的总集亦名《江湖集》。由于《永乐大典》在书名称谓上并无严格体例,故造成了文献混乱。这是我们在利用《永乐大典》所引《江湖集》时应当注意的。
清乾隆年间,四库馆臣在利用《永乐大典》辑佚时,从中发现了各种江湖集,于是以之对《四库全书》本《江湖小集》进行补遗,汇编为《江湖后集》二十四卷。四库馆臣在辑佚时,存在两个显著的问题,一是漏辑严重,二是编排杂乱,没有注明辑自何集①,给我们今天考察《江湖集》的原貌增添了许多困难。但细读《江湖后集》,也还是能够发现蛛丝马迹。例如,《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五辑高吉诗16首,小传称其有《懒真小集》,并全文辑录自序及江万里序,据此可知,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高吉诗,是来源于《懒真小集》。进一步考察,发现这16首诗中有4首见于现存《永乐大典》残卷所引《江湖续集》。因此,可以推断,《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所辑高吉诗,是来源于《永乐大典》本《江湖续集·懒真小集》。依此类推,《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的作者小传,如果明确说某人有何种小集,基本上可以判断该集是来源于《江湖前、后、续集》。
除了《永乐大典》直接征引《江湖前、后、续集》58家外,如何从《永乐大典》本《江湖集》和《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中将属于《江湖前、后、续集》的小集还原出来,这是一道文献学难题。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将《永乐大典》所引诗与现存各种宋刻本或影宋抄本江湖诗人小集对照,查找其文献来源。如果所引诗收录在某江湖小集中,则证明其来源是《江湖前、后、续集》。对于《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中的诗人,则根据四库馆臣撰写小传时提供的线索来认定其来源是丛刊还是选本。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定《永乐大典》本《江湖集》和《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中有29家诗来源于《江湖前、后、续集》。现逐一罗列如下。
1.姚镛《雪蓬稿》(存)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姚镛《杂诗一首》、卷二二五六“壶”字韵引《冰壶说》文一篇,均见于《雪蓬稿》②。据此,《永乐大典》引姚镛《雪蓬稿》应当是出自《江湖集》丛刊,即《江湖前、后、续集》。以下依此类推,不再一一说明。
2.高翥《菊涧小集》(存)
《永乐大典》卷二五三六“斋”字韵引《江湖集》高翥《毋自欺斋夜宴》一首,该诗见于《菊涧小集》。
3.施枢《芸隐倦游稿》《芸隐横舟稿》(存)
《永乐大典》卷二八一一“梅”字韵引《江湖集》施枢《蜡梅送东畎先生并寓探梅之意》一首,见于《芸隐倦游稿》。
4.王同祖《学诗初稿》(存)
《永乐大典》卷八六二八“行”字韵引《江湖集》王同祖《独行》一首,见于《学诗初稿》。
5.罗与之《雪坡小稿》(存)
《永乐大典》卷一二〇四四“酒”字韵引《江湖集》罗与之《被酒诗》二首,其中一首见于《雪坡小稿》卷一;同书卷一三〇八二“动”字韵引《动后》诗,见于《雪坡小稿》卷二。
6.戴复古《石屏续集》(存)
《永乐大典》卷一三〇七五“洞”字韵引《江湖集》戴复古《玉华洞》诗,见于《石屏续集》卷一;同书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无题》诗、卷三五八一“村”字韵引《村景》诗,见于《石屏续集》卷四。
7.俞桂《渔溪诗稿》《渔溪乙稿》(存)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俞桂《偶成》二首,其一见于《渔溪诗稿》卷一,其二见于《渔溪乙稿》; 《看先叔祖青松居士仓使诗》《口占》《吟诗》三首见于《渔溪诗稿》卷二;《古意》《论诗》见于《渔溪乙稿》。
8.李涛《蒙泉诗稿》(存)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李涛《杂诗四首》,见于《蒙泉诗稿》,原题作《杂诗十首》,小注云:“今取其四。”《永乐大典》所引,无疑来源于《蒙泉诗稿》。
9.杜旃《癖斋小集》(存)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杜旃《读杜诗斐然有作》,见于《癖斋小集》。
10.朱南杰《学吟》(存)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朱南杰《因陈梅隐求诗》,见于《学吟》。
11.张良臣《雪窗小集》(存)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张良《偶题》及《赋》二诗,见于张良臣《雪窗小集》,知“张良”为“张良臣”之脱文。
12.危稹《巽斋小集》(存)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危稹《借诗话于应祥弟有不许点抹之约作诗戏之》,见于《巽斋小集》。
13.刘子澄《玉渊吟稿》(佚)
《永乐大典》卷七九六二“兴”字韵引《江湖集·〈玉渊吟稿·送董仓归宜兴〉》诗①, 《玉渊吟稿》为刘子澄诗集,已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19首,收入《江湖后集》卷二,漏辑《送董仓归宜兴诗》。又,《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一“湖”字韵引《玉渊吟稿·过洞庭》、卷二二六四“湖”字韵引《玉渊吟稿·会饮西湖闻黄浦捷用余制干韵》,为《四库全书》本漏辑。
14.姜夔《白石道人诗集》(存)
《永乐大典》卷二三四六“乌”字韵引《江湖诗集》姜夔《乌夜啼》,见于《白石道人诗集》。
15.赵汝回《东阁吟稿》(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七从《永乐大典》诸江湖集中辑得赵汝回诗31首,小传称其有《东阁吟稿》。《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二九有《东阁吟稿》,仅10首,当是后人所辑,已非原貌。
16.赵汝绩《山台吟稿》(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七辑赵汝绩诗33首,小传称其有《山台吟稿》。
17.盛烈《岘窗浪语》(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一辑盛烈诗16首,小传称其有《岘窗浪语》。
18.李自中《秋崖吟稿》(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三辑李自中诗7首,小传称其有《秋崖吟稿》。
19.陈宗远《寒窗听雪》(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三辑陈宗远诗36首,小传称其有《寒窗听雪集》。
20.黄敏求《横舟小稿》(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三辑黄敏求诗23首,小传称其有《横舟小稿》,并节抄佚名题跋与萧序。从命名方式看,《横舟小稿》是典型的江湖小集。《永乐大典》残卷引黄敏求《横舟小稿》6首,为《江湖后集》所漏辑。
21.刘植《渔屋集》(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四有刘植诗24首,小传称其有《渔屋集》。
22.萧元之《鹤皋小稿》(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五辑萧元之诗16首,小传称其有《鹤皋小稿》。
23.徐从善《月窗摘稿》(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五辑徐从善诗12首,小传称其有《月窗摘稿》。
24.张辑《清江渔谱》(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七有张辑词12阕,小传云:“有《欸乃集》,今辑自《永乐大典》散篇者,只词若干首,名《清江渔谱》。”今《永乐大典》残卷引《清江渔谱》3阕,为《江湖后集》所漏辑。
25.周文璞《方泉诗集》(存)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二一补周文璞《方泉诗集》诗8首。根据《江湖后集》编纂体例,《永乐大典》江湖诸集中所引诗,凡已见于《四库全书》本《江湖小集》者,不再录入,只录未见者。据此,周文璞《方泉诗集》应当已见于《江湖前、后、续集》。
26.张蕴《斗野诗稿》(佚)
张蕴有《斗野稿支卷》,见于《江湖续集》,尚存于世。《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二一补诗65首。考《永乐大典》卷二二六〇“湖”字韵引张蕴《斗野诗稿·太湖次韵》,作者署“刊州张蕴仁溥”,“刊”当是“邗”字之误,现存《斗野稿支卷》卷首亦题“邗州张蕴仁溥”撰,因知《斗野诗稿》与《斗野稿支卷》同为《江湖前、后、续集》系列丛刊,然属于《江湖后集》或是《江湖续集》,则暂不可考。
27.吴惟信《菊潭诗集》(存)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二三补吴惟信诗5首,吴惟信有《菊潭诗集》。
28.吴仲方《虚斋乐府》(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七辑吴仲方词7首,小传云:“今辑自《永乐大典》散篇者,惟词若干阕,名《虚斋乐府》。”《永乐大典》残卷引其词《木芙蓉》,为《江湖后集》所漏辑,书名称吴仲方《江湖诗·乐府》,应当也是来源于《虚斋乐府》。
29.赵庚夫《山中小集》(佚)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八有赵庚夫诗12首,小传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刘后村志其墓,择其诗百篇为《山中小集》,属赵南塘序而传之。”今《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有赵耕夫《论诗有感》, “耕”字当是“庚”字之误,为《四库全书》本漏辑。此13首诗,应当是来源于《山中小集》。
综上所述,现在可知《江湖前、后、续集》总计90家(含重见者6家),其中《江湖前集》8家,《江湖后集》13家,《江湖续集》39家,无法分辨前、后、续集者30家。为便于讨论与利用,特附表于后(表3 1)。表中《永乐大典》简称《大典》, 《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分别简称《前集》《后集》《续集》, 《江湖前、后、续集》简称《前、后、续集》, 《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简称《四库》本《后集》。
表3-1 《江湖前、后、续集》子目一览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二、关于《江湖前、后、续集》编纂与流传的再探讨
关于《江湖前、后、续集》的编纂与流传情况,学术界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如胡念贻《南宋〈江湖前、后、续集〉的编纂和流传》、费君清《澄清有关〈江湖集〉的几个问题》《〈永乐大典〉中发现的江湖集资料论析》、张瑞君《〈江湖集〉〈江湖前后续集〉的刊行及江湖派的鉴定》等。但由于此前人们对《江湖前、后、续集》的原貌了解不清楚,仍有不少问题须深入探讨。
首先,关于《江湖前、后、续集》的编者或刊刻者问题。四库馆臣辑《江湖后集》时,认为《永乐大典》江湖诸集的编者都是陈起。但《江湖续集》中有不少小集刊刻于陈起去世之后,将编者归于陈起一人,显然值得怀疑。
《江湖前集》所收张至龙《雪林删余》有宝祐三年(1255)自序,是张至龙请陈起删选并刊刻,序后有“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解元书籍铺刊印”一行,可以肯定是陈起刊刻。《江湖后集》黄文雷《看云小集》自序:“芸居见索,倒箧出之,料简仅止此,自《昭君曲》而上,盖尝经先生印正云。”此集虽无刊刻时间,但为陈起亲自向黄文雷索稿刊刻。又,郑清之《安晚堂诗集》十二卷,残存六至十二卷,集中可系年之最晚诗为卷一二《乙巳三月出湖口占》,乙巳为淳祐五年(1245)。郑清之虽身为丞相,但与江湖诗人颇友善,在江湖诗祸中为刘克庄、陈起等开脱,使其免于重罚,故陈起为之刊刻诗集,卷末有“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解元宅书籍铺刊行”牌记一行。现存《南宋六十家小集》中,大约有十四、五家小集有“陈解元书籍铺”刊刻牌记,由此可见,陈起是《江湖前、后、续集》的主要编者和刊刻者。
陈起卒后,其子续芸继承父业,刊刻了不少江湖小集。《江湖续集》中周弼《端平诗隽》有宝祐五年(1257)李龏序,称“俾万人海中续芸陈君书塾入梓流行”,序后有“临安府棚北大街陈解元书籍铺印行”牌记一行。毛珝《吾竹小稿》亦有宝祐六年(1258)李龏序,序后有“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解元书籍铺刊行”牌记。可见陈续芸继承了“陈解元书籍铺”,连刊书牌记都未加改变。从宁宗嘉定年间至理宗景定年间,陈起父子的刻书活动持续时间很长,几乎贯穿江湖诗派发展的始终。因此,《江湖前、后、续集》的编纂与刊刻,可以归功于陈起父子。
其次是《江湖前集》《江湖后集》和《江湖续集》的编次问题。《永乐大典》中江湖诸集的编排次序,四库馆臣认为反映了刊刻时间的先后,胡念贻、张瑞君皆赞同此说,费君清则认为:“这些诗集的名称似乎是更多地透露了该集所录作家在生活年代上的消息,而不是表示该集在刊刻过程中的先后次序。”①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江湖前集》所收8家,大部分都是江湖诗派前期诗人,但周端臣和张至龙主要活动于后期,周端臣既见于《前集》,也见于《后集》;张至龙《雪林删余》被编在《前集》,但该集有宝祐三年(1255)张至龙自序,为陈起删选并刊刻,从刊刻时间和作者年代两方面都无法解释。又如,姜夔和冯时行都是南宋前期诗人,但都被编入《江湖续集》,从作者时代来看,完全解释不通。以《江湖后集》和《江湖续集》作比较,毛珝《吾竹小稿》见于《续集》,有宝祐六年(1258)李龏序,是现在可知《江湖续集》中刊刻年代最晚的,但《江湖后集》所选薛嵎《云泉诗》,有《追惜永嘉前政和县赵大猷,时景定改元》诗,最早刊刻于景定元年(1260),年代与《江湖续集》接近。总之,《江湖前、后、续集》在编排上给人的印象是极为混乱的。
但是,排除掉上述特殊的例子,从整体上看,《江湖前、后、续集》的编排似乎又有规律可循。假如以宝庆元年(1225)陈起刊刻《江湖集》选本和宝祐三年(1255)陈起去世作为时间分界线,将这些江湖小集的刊刻分成三个阶段。《江湖续集》中至少有朱继芳《静嘉乙稿》(集中有《挽芸居》诗)、释斯植《采芝集》《采芝续稿》(集中有《挽芸居秘校》诗)、周弼《端平诗隽》(宝祐五年李龏序)、林希逸《竹溪十一稿诗选》(集中可系年诗最晚作于宝祐六年)、毛珝《吾竹小稿》(宝祐六年李龏序)等5家刊刻于第三阶段,而《江湖前集》和《江湖后集》则全部刊刻于第一、二阶段,也就是陈起去世之前。《永乐大典》残卷引《江湖前集》7家、《江湖后集》12家,但引《江湖续集》则多达39家,这说明《江湖前、后、续集》在元末明初就已残阙,为什么《前集》和《后集》残阙如此之多呢?除了刊刻时代较早这个因素外,很可能与江湖诗祸有关。第一阶段,即宁宗庆元、嘉定时,江湖诗派刚刚兴起,也是陈起刻书生涯的起步阶段,这时刊刻的江湖小集,完整保存下来的非常少。因此,尽管我们知道《江湖前集》中有陈翊、郑克己、李泳、郭世模等诗人,但其小集名称,在文献中竟然找不到蛛丝马迹。只有柳月涧《月涧吟集》,因卫宗武《秋声集》的记载才得以知晓。第二阶段,自绍定六年(1233)诗禁解散后,陈起重操旧业,在端平至淳祐年间(1234—1252)刊刻了大量诗人小集。今存六七十种江湖小集,大多数是刊刻于这一时期,只不过《永乐大典》残卷征引的《江湖后集》数量较少。第三阶段,宝祐至景定(1253—1264)年间,陈起之子陈续芸继承了其父的事业,在江湖诗人的扶持下,仍然刊刻了不少小集。总之,大致来讲,《江湖前集》主要刊刻于第一阶段,《江湖后集》主要刊刻于第二阶段,《江湖续集》主要刊刻于第二阶段后期和第三阶段。前面提到的几个特例,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永乐大典》在抄写时误抄集名,因《前、后、续集》混在一起,稍不小心就可能抄错;二是各集在流传过程中被混杂。现存《江湖前、后、续集》丛刊中的小集,在正文中没有标明“前集”“后集”和“续集”的字样,很可能是随刊随售,没有固定的编排次序,故容易造成混乱。
再次,关于《江湖前、后、续集》与现存江湖诗人小集的关系问题。由于此前学术界对《江湖前、后、续集》的原貌认识比较模糊,胡念贻根据现存的六七十种江湖小集来考察。他指出,《江湖前、后、续集》流传到明清有两个宋本。一个是明末毛晋汲古阁的影抄本,一个是清曹寅藏本。但胡先生又认为,这两个宋本都不是《江湖前集》《后集》或《续集》,似乎是从《江湖前、后、续集》中选出的另一种丛刊,从南宋开始,主要就是60余家①。这就很令人费解,既然二者不是同一部丛刊,这样的考察就难免张冠李戴。南宋末年,诗坛上流传的诗歌小集数量非常多,已刊和未刊的,可能不下千家。作为这些小集的汇编,《江湖前、后、续集》反映了江湖小集在南宋末至明初这一阶段的流传情况。明晁瑮《宝文堂书目》卷上还著录有宋刻本《江湖前、后、续集》,此后则未见著录。《江湖前、后、续集》散亡后,明末清初的藏书家又开始搜罗江湖小集,少则十几家,多则五六十家,有《南宋群贤小集》《南宋六十家小集》《江湖小集》《宋人小集》《宋名家小集》等多种名目,其中不乏宋刻珍本,也有鱼龙混杂之伪本,辗转传抄,莫详真伪。幸有宋刻本《南宋群贤小集》九十五卷存于台北“国家”图书馆,而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南宋六十家小集》几可乱真,二集皆已影印行世,可以作为今日研究江湖小集最原始的资料。
宋刻本《南宋群贤小集》收录诗集58家,除陈起辑《宋高僧诗选》和《前贤小集拾遗》外,计收录江湖诗人小集56家,其中3家为汲古阁影宋抄本《南宋六十家小集》所无,汲古阁本中亦有7家为宋刻本所无,二集总计收录江湖诗集63家。而《永乐大典》残卷中的《江湖前、后、续集》,徵引了其中36家,约占十分之六。这36家分别是:
张至龙《雪林删余》、郑清之《安晚堂诗集》、敖陶孙《臞翁诗集》、薛嵎《云泉诗》、黄文雷《看云小集》、胡仲参《竹庄小稿》、姜夔《白石道人诗集》、张蕴《斗野稿支卷》、徐集孙《竹所吟稿》、毛珝《吾竹小稿》、邓林《皇荂曲》、释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王琮《雅林小稿》、林希逸《竹溪十一稿诗选》、释斯植《采芝集》《采芝续稿》、陈必复《山居存稿》、赵汝《野谷存稿》、释永颐《云泉诗集》、陈允平《西麓诗稿》、朱继芳《静佳乙稿》、叶茵《顺适堂吟稿》、武衍《适安藏拙余稿》《乙稿》、姚镛《雪蓬稿》、高翥《菊涧小集》、施枢《芸隐倦游稿》《横舟稿》、王同祖《学诗初稿》、罗与之《雪坡小稿》、戴复古《石屏续集》、俞桂《渔溪诗稿》《渔溪乙稿》、李涛《蒙泉诗稿》、杜旃《癖斋小集》、朱南杰《学吟》、张良臣《雪窗小集》、危稹《巽斋小集》、周文璞《方泉诗集》、吴惟信《菊潭诗集》。
由于现存《永乐大典》残卷仅为全书百分之四,实际征引的可能更多。《江湖前、后、续集》与《南宋群贤小集》或《南宋六十家小集》所收诗人小集存在这么多交叉,但二者不具有共时性,而是历时存在的。当《江湖前、后、续集》失传后,《南宋群贤小集》等宋人小集丛编才大量涌现,虽然数量多寡不一,但文献来源则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南宋末年临安书坊刊刻的各种江湖小集。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世流传的各种江湖小集名目再繁多,都是《江湖集》丛刊的幻身,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误入了其他诗集,以致于真伪杂陈。
三、陈起刻《江湖集》选本的原貌
宝庆初,陈起刻《江湖集》,宋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宋韩淲《〈江湖集〉,钱塘刊近人诗》云:“谁把中兴后收拾,自应江左久参差。”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著录“《江湖集》九卷”,亦称“临安书坊所刻本,取中兴以来江湖之士以诗驰誉者”②。可见《江湖集》的选诗范围大概是南渡中兴以后江湖诗人之诗,故文献中又称《中兴江湖集》。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祸”条云:“渡江以来,诗祸殆绝,惟宝、绍间《中兴江湖集》出。”①这里的《中兴江湖集》是与江湖诗祸有关的选本。《文渊阁书目》卷一〇著录有三部《中兴江湖集》,分别为“一部十册残阙”“一部十五册阙”“一部五十二册阙”,祝尚书怀疑陈振孙所见为《中兴江湖集》,但并非明代秘阁所藏本②,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一部五十二册尚有残阙的《中兴江湖集》,确实不大可能是九卷本的《江湖集》选本,而应当是与《江湖前、后、续集》相当的丛刊。《文渊阁书目》卷一〇著录有《唐六十家诗》二部,分别是“一部四十八册阙”“一部三十七册阙”,从册数上可以看出,文渊阁所藏《中兴江湖集》与《唐六十家诗》在形式方面比较接近,似乎是指《江湖集》丛刊③。
《江湖集》选本虽已亡佚,但《永乐大典》残卷所引文献中有《中兴江湖集》《江湖集》等,与《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江湖集》关系密切。例如,《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江湖集》解题称该集中有方惟深,《永乐大典》卷一〇五六引《中兴江湖集》方惟深《过无为吴氏园池诗》,同书卷二八〇九引方惟深《和周楚望红梅用韵》,可见《永乐大典》中所引《中兴江湖集》就是《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江湖集》。又如,《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萧秋诗集》解题称徐文卿有诗见《江湖集》,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徐文卿《因放翁以〈剑南诗稿〉为赠,咏叹之余,赋短歌以谢》诗,应当就是陈振孙所见《江湖集》。这就表明,利用《永乐大典》残卷所引《中兴江湖集》和《江湖集》,结合其他文献记载,可以对《江湖集》选本进行辑佚④。但在辑佚前,首先要清楚《江湖集》或《中兴江湖集》的编选体例,才不致于误辑。现分别从形式特点、选诗范围和编排方式三个方面来谈。
(一)形式特点
宝庆元年(1225)陈起所刻《江湖集》或《中兴江湖集》是选本,不是丛刊。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刘过,字改之,能诗词,流落江湖,酒酣耳热,出语豪纵,自谓晋、宋间人物,其诗篇警策者已载《江湖集》。”①《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四引《中兴江湖集》中庐陵刘氏《西湖》诗,见于刘过《龙洲道人诗集》,应当就是张世南所谓“警策者”。而且,《永乐大典》不直称“刘过”,而称“庐陵刘氏”,与所引《江湖前、后、续集》作者称谓完全不同,可能是因袭原书,因为《永乐大典》在编纂与抄录时是相当忠实于原书的。《永乐大典》引《中兴江湖集》还有“莆阳刘氏”“清苑赵氏”“永嘉翁氏”等,如果原书题刘克庄、赵师秀、翁卷,《永乐大典》没有必要改称籍贯和姓氏。南宋时期所编诗选,有称作者籍贯和姓氏的习惯,如宋元之际刘瑄编《诗苑众芳》,首“长乐潘氏”,终“古汴吴氏”,共二十四人,皆称籍贯与姓氏。《中兴江湖集》在称谓上也具有这一特点,可见它是选本。
清楚了《中兴江湖集》在形式与称谓上的这一特点,就能把《永乐大典》引《江湖集》中属于《中兴江湖集》的作品分离出来。我们注意到,《永乐大典》所引江湖诸集中,只有《江湖集》与《中兴江湖集》在作者称谓上有相似点。《永乐大典》引《江湖集》有“天台徐氏”“庐陵刘氏”“钱塘徐氏”“敖氏”“静斋”等,这样的称谓并不见于所引《江湖前集》《江湖后集》和《江湖续集》,而是《中兴江湖集》所特有的。《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大梁李氏《无题》2首,同书卷二二六四“湖”字韵引《中兴江湖集》大梁李氏《西湖》1首。“大梁李氏”虽不可考其姓名,但证明了《永乐大典》中《江湖集》与《中兴江湖集》二书的特殊关系。
(二)选诗范围
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江湖集》解题,该书体例并不严谨,收录了南渡以前承平时期诗人方惟深以及曾入仕的晁公武。除方惟深是北宋人外,《永乐大典》残卷引《中兴江湖集》又有曾巩、陈襄两位北宋诗人作品,可见《江湖集》的编选实在很草率,故陈振孙称其为“书坊巧为射利”之作。《直斋书录解题》只称《江湖集》为临安书坊所刻本,没有直接说是陈起所编选刊刻,恐怕是有所避忌。虽然陈起是诗人,在文学史上与江湖诗派有重大关系,但他首先是一名书商,为了生存当然要谋利,没有必要为之回护。《中兴江湖集》所收作品的时间下限是宝庆元年(1225),而《江湖后集》与《江湖续集》大多数刊刻于端平元年(1234)以后,这就为考察《永乐大典》引《江湖集》诗的归属提供了可靠的参照。
(三)编排方式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诸贤绝句”条引黄升《玉林中兴诗话补遗》云:“中兴以来诗人绝句载于《江湖集》者未论。”①黄昇在诗话中避开《江湖集》中所选绝句不谈,据此可推断《江湖集》是分体编排的。《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下引无名氏《绝句》五首,又引其他诗人绝句、六言、古诗等,可以为证。
《中兴江湖集》的以上特点,与《江湖前、后、续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兴江湖集》是选本,《江湖前、后、续集》是丛刊;《中兴江湖集》分体编排,《江湖前、后、续集》分集编排;《中兴江湖集》所选多为南宋前期、中期诗人,现存《江湖前、后、续集》主要是江湖诗派后期诗人。但二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首先,二书皆可称为《江湖集》,很容易混淆;其次,《中兴江湖集》的编者是陈起,《江湖前、后、续集》的编者是陈起父子;再次,《中兴江湖集》与《江湖前、后、续集》所选诗人有重复,如《江湖后集》中有敖陶孙《臞翁诗集》, 《中兴江湖集》亦选有敖陶孙诗,其中有的见于《臞翁诗集》,有的属于集外诗。又如,《江湖前、后、续集》中有刘克庄《南岳稿》, 《中兴江湖集》亦从《南岳稿》中选录刘克庄诗,等等。明确了《中兴江湖集》的编选体例,就能够从相关文献中对其进行钩沉。现辑录诗人与诗题如下。
1.方惟深二首:《过无为吴氏园池诗》《和周楚望红梅用韵》
《永乐大典》卷一〇五六“池”字韵引《中兴江湖集》方惟深《过无为吴氏园池诗》,同书卷二八〇九“梅”字韵引方惟深《和周楚望红梅用韵》。《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江湖集》解题称其中有方惟深诗,参见上文。
2.姜夔四首:《题华亭钱参园池诗》、《待千岩》(二首)、《过湘阴寄待千岩》
《永乐大典》卷一〇五六“池”字韵引《中兴江湖集》姜夔《题华亭钱参园池诗》,同书卷九七六五“岩”字韵引《中兴江湖集》佚名《待千岩》诗二首,又引《过湘阴寄待千岩》,皆见于姜夔《白石道人诗集》。
3.大梁李氏三首:《无题》(二首)、《西湖》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大梁李氏《无题》二首,同书卷二二六四“湖”字韵引《中兴江湖集》大梁李氏《西湖》七律。大梁李氏不可考。
4.莆阳柯氏(柯梦得)一首:《西湖乐》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四“湖”字韵引《中兴江湖集》有蒲阳柯氏《西湖乐》诗。按“蒲阳”当是“莆阳”之误,柯氏疑为柯梦得,字东海,莆田人。曾编选《唐贤绝句》一卷。
5.庐陵刘氏(刘过)一首:《西湖》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四“湖”字韵引《中兴江湖集》庐陵刘氏《西湖》。按庐陵刘氏即刘过,此诗见于《龙洲道人诗集》。
6.高氏(高似孙)二首:《红梅花》《人日诗》
《永乐大典》卷二八〇九“梅”字韵引《中兴江湖集》高氏《红梅花》,同书卷三〇〇一“人”字韵引《中兴江湖集》高氏《人日诗》。按高氏即高似孙,因为《红梅花》诗又见《诗渊》第4册2435页,作者署“宋疏寮高续古”,续古为高似孙之字。
7.牛士良一首:《红梅诗》
《永乐大典》卷二八〇九“梅”字韵引《中兴江湖集》牛士良《红梅诗》。牛士良不可考。
8.曾巩一首:《饯神》
《永乐大典》卷二九五二“神”字韵引《中兴江湖集》曾巩《饯神》诗。此诗为曾巩集外诗,《全宋诗》据以补辑。
9.敖陶孙七首:《思古人》《上闽帅范石湖五首》《短歌赠临安友人》
《永乐大典》卷三〇〇四“人”字韵引《中兴江湖集》敖陶孙《思古人》诗,同书卷三〇〇五“人”字韵引《中兴江湖集》敖氏《短歌赠临安友人》,同书卷一五一三九“帅”字韵引《中兴江湖集》敖陶孙《上闽帅范石湖五首》。敖陶孙有《臞翁诗集》, 《思古人诗》见于该集卷一,《上闽帅范石湖五首》见于该集卷二,《短歌赠临安友人》不见于该集。以上七首应当是《江湖集》所选。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悼赵忠定诗”条称敖陶孙有诗名,在“《江湖集》中诗最多”。
10.永嘉翁氏(翁卷)一首:《寄远人诗》
《永乐大典》卷三〇〇四“人”字韵引《中兴江湖集》永嘉翁氏《寄远人诗》,同书卷一四三八〇“寄”字韵引同一首诗作“翁灵舒诗”。灵舒为翁卷之号,永嘉翁氏即翁卷。
11.佚名(陈襄)一首:《金华山人》
《永乐大典》卷三〇〇四“人”字韵引《中兴江湖集·金华山人》诗,未署作者名。有学者认为“金华山人”是作者别号,然此诗收在“人”字韵下,应当是诗题。据查,此诗见于宋刻本陈襄《古灵先生文集》卷四。
12.清苑赵氏(赵师秀)一首:《送古壶与友人》
《永乐大典》卷三〇〇五“人”字韵引《中兴江湖集》清苑赵氏《送古壶与友人》。按清苑赵氏为赵师秀,有《清苑斋诗集》。
13.赵文鼎(赵善扛)二首:《丽人行》《题大安铺诗》
《永乐大典》卷三〇〇五“人”字韵引《中兴江湖集》赵文鼎《丽人行》,同书卷一四五七六引《中兴江湖集》赵文鼎《题大安铺诗》。按文鼎为赵善扛之字。
14.李泳一首:《西兴》
《永乐大典》卷七九六二“兴”字韵引《中兴江湖集》李泳诗《西兴》。
15.叶嗣宗(叶绍翁)一首:《贵游》
《永乐大典》卷八八四四“游”字韵引《中兴江湖集》叶嗣宗《贵游》诗。按嗣宗为叶绍翁之字,《贵游》诗见于《靖逸小集》。
16.莆阳刘氏(刘克庄)九首:《五月二十七日游诸洞》《题莒口铺诗》《题洪使君诗卷》《题许介之诗草》《敖茂才论诗》《还杜子埜诗卷》《史禄渠至此分水》《落梅》《黄巢战场》
《永乐大典》卷一三〇七五“洞”字韵引《中兴江湖集》莆阳刘氏《五月二十七日游诸洞》,同书卷一四五七六“铺”字韵引《中兴江湖集》莆阳刘氏《题莒口铺诗》,同书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莆阳刘氏《题洪使君诗卷》《题许介之诗草》《敖茂才论诗》《还杜子埜诗卷》,同书卷一一〇七七“繠”字韵引《江湖集》莆阳刘氏《史禄渠至此分水》诗。以上七诗,除《题莒口铺诗》外,其余六首中有四首见于《四部丛刊》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二首见于卷七。该集卷一至卷四分别为《南岳旧稿》《南岳第一稿》《南岳第二稿》和《南岳第三稿》,卷五以后未标明,据方回《瀛奎律髓》卷二〇刘克庄《落梅》诗注,刘克庄有《南岳五稿》,如果《后村大全集》每卷为一稿,则卷五应当是《南岳第四稿》。如前所述,《南岳稿》已入《江湖前、后、续集》,则《中兴江湖集》所选刘克庄诗,似乎有不少诗为《南岳稿》所无。
除了上述七首,刘克庄还有二诗在江湖诗祸中受到牵连。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言官李知孝、梁成大笺公《落梅》诗与‘朱三’‘郑五’之句,激怒当国,几得遣。”按《落梅》诗见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南岳第二稿》,又见于方回《瀛奎律髓》卷二〇,方回评曰:“言者并潜夫《梅》诗论列,劈《江湖集》板。”可见《落梅》诗曾被收入《江湖集》中。另一首为《黄巢战场》诗,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六“诗道否泰”条:“刘潜夫《黄巢战场》诗云:‘未必朱三能跋扈,都缘郑五欠经纶。'”①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祸”条亦引此句。此诗不见于《后村先生大全集》,今仅存一联。
17.佚名一首:《寄荆帅刘待制》
《永乐大典》卷一四三八〇“寄”字韵引《中兴江湖集·寄荆帅刘待制》,未署作者名。
18.危稹一首:《上隆兴赵帅》
《永乐大典》卷一五一三九“帅”字韵引《中兴江湖集》危稹《上隆兴赵帅》诗。
19.佚名一首:《竹》
《永乐大典》卷一九八六六“竹”字韵引《中兴江湖集·竹》,未署作者名。
20.徐文卿一首:《因放翁以〈剑南诗稿〉为赠,咏叹之余,赋短歌以谢》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所引《江湖集》有徐文卿《因放翁以〈剑南诗稿〉为赠,咏叹之余,赋短歌以谢》诗,应当就是陈振孙所见《江湖集》中诗,参见上文。
21.周师成三首:《古诗三首》
元韦居安《梅诗话》卷下言周师成“有家藏集,《江湖吟稿》中仅刊其十数首”②。《江湖吟稿》应当是《江湖集》的异称。《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周成师《古诗三首》,按“成师”当是“师成”之乙。《诗渊》第6册第3873页即作周师成《古诗三首》。
22.静斋(赵汝淳)三首:《玉树谣》三首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静斋《玉树谣》三首。由于“静斋”为号,故其作者问题存在很大分歧。《全宋诗》卷三一六五作刘垕,胡益民《〈江湖〉诸总集“名录”新考》作李黾年,费君清《〈永乐大典〉江湖诗补辑》疑为张敏则①,均误,刘毅强《〈江湖集〉丛刊所收诗人补考》据《诗渊》第2442页引赵汝淳《玉树谣》推断静斋为赵汝淳,证据确凿。
23.天台徐氏(徐似道)一首:《偶题》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天台徐氏《偶题》诗,此诗在《诗家鼎脔》卷上署“天台徐似道渊子”作,《诗渊》亦作徐似道诗,因知天台徐氏即徐似道。②
24.庐陵刘氏(刘仙伦)一首:《以仲立于枕上和余韵,夜半得诗句,敲门唤余,余摄衣而起,相与对语于野航桥上,殊为胜绝,因再用韵》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庐陵刘氏《以仲立于枕上和余韵,夜半得诗句,敲门唤余,余摄衣而起,相与对语于野航桥上,殊为胜绝,因再用韵》诗,见于刘仙伦《招山小集》,可知庐陵刘氏即刘仙伦。刘仙伦,一名儗,字叔儗,庐陵人。与刘过号“庐陵二刘”。
25.钱塘徐氏四首:《松庵杂诗四首》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钱塘徐氏《松庵杂诗四首》。钱塘徐氏名不详。
26.张端义一首:《挽周晋仙》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余有《挽晋仙诗》,载《江湖集》中。”③张端义此诗未见《永乐大典》残卷所引《江湖集》,但见于《诗家鼎脔》。
27.曾极一首:《春》
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六“诗道否泰”条:“适极有《春》诗云:‘九十日春晴景少,一千年事乱时多。’刊之《江湖集》中。”①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祸”条与之同。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二称此诗为曾极少作。今仅存二句。
28.林洪一首:《折柳》
《爱日斋丛钞》卷三:“近时《江湖诗选》有林洪可山诗:‘湖边杨柳色如金,几日不来成绿荫’,人多传诵。”②此联在《诗渊》中题为《折柳》。刘毅强认为《江湖诗选》为《江湖集》丛刊之一,③从集名看,应当是选本,姑辑录于此。按林洪《山家清事》“种梅养鹤图说”自称“所藏当世名贤诗帖不计百,江湖吟卷不计千”④。据此,林洪应当是典型的江湖诗人。
29.陈起残句:“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〇刘克庄《落梅》诗注:“宗之赋诗有云:‘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哀济邸而诮弥远,本改刘屏山句也。”⑤据同书卷四二赵师秀《赠卖书陈秀才》诗注,方回于淳祐七年(1247)至十一年(1251),曾屡次造访陈起书肆,其记载应当可信。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诗祸”条称此诗为敖陶孙作,方回认为是言官嫁祸于敖陶孙。
30.佚名残句:“看杀墙阴荠菜花”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六“荠”下引《江湖集》中七言散句“看杀墙阴荠菜花”,然作者不可考。
31.晁公武:不详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江湖集》解题曾提到该集选有晁公武诗,但不知具体选诗情况。
32.周文璞:不详
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六“诗道否泰”条在叙述江湖诗祸时云:“同时被累者,如敖陶孙、周文璞、赵师秀及刊诗陈起,皆不得免焉。”①虽然周文璞、赵师秀在江湖诗祸发生时已去世,不可能被诗祸牵连,但周文璞应当有诗被选入《江湖集》中。
33.无名氏六首:《无题》二首、《绝句》四首
《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无名氏《无题》二首、《绝句》三首,又引《绝句》二首,其中一首与《绝句》三首之三重复。
以上共辑录《江湖集》选本诗人33家(含佚名及无名氏4家)、作品65首,与原书九卷相比,虽然亡佚甚多,但已可据此略窥原貌。
结语
长期以来,在江湖诗派的研究中,最棘手的是诗人名单与资料范围的确定问题,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其归因于陈起原刻《江湖集》的散佚。本章综合学界已有成果,力图恢复《江湖集》的原貌,以期为江湖诗派研究的深入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现将研究所得,简单地总结如下。
(一)宝庆元年(1225)陈起所刊《江湖集》是选本,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著录的“《江湖集》九卷”。由于江湖诗祸,此集没有完整保存下来,散见于各种文献,主要是《永乐大典》残卷所引《中兴江湖集》和《江湖集》。现在可考者为诗人33家、诗作65首。
(二)陈起父子刊刻的《江湖集》丛刊,从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曾以《江湖前、后、续集》丛编形式流传,现已考证出大约90家;从明末清初至今,在《江湖前、后、续集》失传后,又以《南宋群贤小集》《南宋六十家小集》《江湖小集》等宋人小集丛编形式流传,存世大约有六七十家,但混入了少量非江湖诗人小集。
(三)《永乐大典》残卷所引《江湖集》和《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既包括《江湖前、后、续集》丛刊,也包括《江湖集》或《中兴江湖集》选本,还有二三十家无法确定其归属。
(四)陈起父子的刻书活动贯穿于江湖诗派发展的始终。江湖诗派肇始于宁宗庆元(1195—1200)、嘉定(1208—1224)年间,前期诗人大多数在嘉定以前就已去世,陈起在宝庆元年(1225)刊刻的《江湖集》与后来刊刻的《四灵诗选》,是对江湖诗派前期作品的总结;理宗端平元年(1234)以后,陈起刊刻了大量江湖诗人小集,可以看作江湖诗派中期,也是江湖诗派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江湖前、后、续集》与《南宋群贤小集》中所收江湖小集,主要刊刻于这一阶段;宝祐三年(1255)陈起去世后,其子续芸继承父业,直到景定(1260—1264)年间,还刊刻了不少小集,可以视为江湖诗派后期。
(五)现存各种宋刻本江湖诗人小集、《永乐大典》残卷所引《江湖前、后、续集》《中兴江湖集》《江湖集》和《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是研究江湖诗派的最基本文献。本文对《江湖前、后、续集》和《中兴江湖集》的考证和还原,只是初步的探索。为了江湖诗派研究的深入,我们还有必要对这些基本文献作更精细的整理与研究。
① 有关“江湖谒客”的研究,参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二《南宋江湖谒客考论》,第323—357页。
② 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有:胡念贻《南宋〈江湖前、后、续集〉的编纂和流传》, 《文史》第十六辑;费君清《〈永乐大典〉中发现的江湖集资料论析》, 《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论〈江湖小集〉非陈刻〈江湖集〉》, 《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澄清有关〈江湖集〉的几个问题》, 《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江湖派研究中的疑误举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张瑞君《〈江湖集〉、〈江湖前后续集〉的刊行及江湖派的鉴定》, 《文献》1990年第1期;胡益民《关于江湖派的鉴别标准与“江湖诗人名单”》, 《江淮论坛》1990年第5期;《〈江湖〉诸总集“名录”新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刘毅强《〈江湖集〉丛刊所收诗人补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一《江湖诗派成员考》,第271—322页,等等。
① 参见胡念贻《南宋〈江湖前、后、续集〉的编纂和流传》。
② 费君清《〈永乐大典〉中发现的江湖集资料论析》。
① 参见费君清《澄清有关〈江湖集〉的几个问题》。
② (宋)卫宗武《秋声集》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胡益民《〈江湖〉诸总集“名录”新考》怀疑柳月涧为柳桂孙,可备一说。
④ (宋)方回撰,诸伟奇、胡益民点校《瀛奎律髓》,黄山书社,1994年,第502页。
①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1989年,第97页。
② (明)杨士奇等编《文渊阁书目》卷一〇“月字号第一橱书目”, 《读画斋丛书》本。
③ 参见程有庆《〈南岳旧稿〉追忆》, 《藏书家》第12辑;赵前《宋刻〈南岳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7月16日;陈东《宋刻本〈南岳稿〉上拍小记》, 《藏书家》第14辑;程章灿《宋刻〈南岳稿〉考证》, 《文献》2016年第1期。
① 有关《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的缺陷,详参费君清《〈永乐大典〉中发现的江湖集资料论析》。
② (宋)姚镛《雪蓬稿》,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民国十年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本。本文所引江湖诗人小集,如无特殊说明,皆据《南宋六十家小集》本。
① 按原文误作《王渊吟稿》, “王”字当作“玉”字,形近之误。
① 按:《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二〇从《永乐大典》中辑得李龏诗195首,其中《吴湖药边吟》19首、《雪林采苹吟》7首、《雪林捻髭吟》9首、《雪林潄石吟》1首、《雪林拥蓑吟》5首、无标识者154首。根据江湖小集或江湖吟稿的命名规则,暂将小集名定为《吴湖吟稿》或《雪林吟稿》。
① 《江湖续集》中的胡仲弓《苇航漫游集》,与通行本《苇航漫游稿》不是同一种书。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二有《余辛卯岁卧病都城,陈宗之、胡希圣有诗问讯,后五岁,希圣新刊〈漫游集〉,前诗已载集中,次韵二首》,胡希圣即胡仲弓,辛卯为绍定四年(1231),后推五年为端平三年(1236),胡仲弓号苇航,其时所刊《漫游集》,当是《永乐大典》残卷所引《苇航漫游集》。而通行本《苇航漫游稿》卷三有《哭芸居》诗,芸居即陈起,卒于宝祐三年(1255),与端平三年刊刻的《苇航漫游集》相比,有所增补。
① 费君清《〈永乐大典〉中发现的江湖集资料论析》。
① 参见胡念贻《南宋〈江湖前、后、续集〉的编纂和流传》。
① (宋)韩淲《涧泉集》卷一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1985年,第428页。
①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第188页。
② 参见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2004年,第321页。
③ 为方便论述,下文提到《中兴江湖集》时,特指《江湖集》选本。
④ 张宏生曾考证出陈起宝庆刻本《江湖集》诗人名单为:方惟深、刘过、刘克庄、张端义、陈起、周文璞、周师成、赵汝迕、赵师秀、敖陶孙、晁公武、曾极等12人。其中除赵汝迕存在疑问外,其余11人大致可信。参见《江湖诗派研究》附录一《江湖诗派成员考》,第271—322页。
①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第4页。
① (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40页。
① (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页。
② (元)韦居安《梅诗话》, 《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 费君清《〈永乐大典〉江湖诗补辑》, 《温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4期。
② 参见刘毅强《〈江湖集〉丛刊所收诗人补考》。
③ (宋)张端义《贵耳集》,中华书局,1958年,第22页。
① (宋)周密《齐东野语》,第293页。
② (宋)叶寘《爱日斋丛钞》, 《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 参见刘毅强《〈江湖集〉丛刊所收诗人补考》。
④ (宋)林洪《山家清事》,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宋)方回撰,诸伟奇、胡益民点校《瀛奎律髓》,第502页。
① (宋)周密《齐东野语》,第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