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魂入万历帝:重构大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早朝争锋

自万历元年,张居正改革早朝时间。

逢三、六、九日上朝,每月上朝九次,这是为了给当时年幼的万历皇帝,以充足的学习时间。

而今日正是万历十年,六月二十三日。

京中四品以上官员,并六品以上都察院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及六科给事中,近千人汇聚在午门外等候。

卯时方至,钟鼓齐鸣。

一列文官由左掖门进,武官则由右掖门入。

朝中文武众官员浩浩荡荡过金水桥后,按品级于御道两旁分列。

一行龙撵在众侍卫护送下,来到门廊内的金台旁。

朱翊钧下了龙撵,由一小太监领着到了金台上登座。

此时,骤雨已去,天空放晴,旭日初露。

晨光压住了夜色的静谧,升起了白日的喧嚣。

等鸿胪寺唱罢鸣鞭,露天广场上的百官开始齐齐跪地拜叩。

朱翊钧端坐龙椅之上,第一次以这个角度俯视下方三拜九叩的百官。

再一次感受到了皇权的冲击,是如此的猛烈。

他扫视一圈场中百官,微微抬手,“免礼。”

众官员谢恩起身。

张四维横跨出一步,躬身行了一礼,“陛下,张居正已于六月二十日在家中离世,臣等悲恸……”

张四维语出哽咽,渐渐泣不成声。

他刚升任首辅,依照礼法,也应该对上一任的逝去而表现出悲痛欲绝的神态。

否则如何彰显大德?

张四维的哭泣声,渐渐带动着广场上所有朝臣也哀叹不止。

百官皆是袖掩面,泣声起,呜咽之声此起彼伏,似是进到某处灵堂之中。

朱翊钧静静看着场中所有人如此卖力,且声情并茂的表演,心中毫无波澜。

这种表演他自己曾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见过多次,也带头参与过多次。

当时,他也是其中一员,也是在这广场之中,也是掩面而泣,悲痛欲绝。

而当时心中所想,想必也和此时场中人一样,喜悦之情占了大半。

要说喜极而泣,也不为过。

朱翊钧起身,看向东面正冉冉升起的旭日,像模像样地仰天长叹,悲戚呼道:“先生……

朕以幼冲嗣位,赖先生匡弼启沃,四方治安,九边宁靖,祖宗列圣,亦鉴知先生之功。今先生捐馆,朕痛彻肺腑,特诏追念其功,以彰忠烈。”

张四维更是上前一步,“陛下圣明,定要厚葬张大人,以彰国之恩典。”

朱翊钧又连连惋惜数声,看向张四维叹道:“爱卿所言极是,依卿之意,该当如何?”

张四维挺直腰杆,转身巡视身后一众官员,作深思熟虑状。

片刻之后,面对龙椅恭敬作揖,“依微臣所见,当今天下安定,国祚昌隆,皆因自圣上御极以来,宵旰忧勤,励精图治,上法唐虞三代之隆,下轶汉唐宋元之轨……”

朱翊钧坐回龙椅,耳中充斥着张四维那华丽无比的辞藻,时而点头示意,时而蹙眉凝思,一副仔细聆听老师上课的好学生模样。

而实际上,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心思全在其他官员身上。

朱翊钧首先注意到的是兵部尚书梁梦龙、吏部尚书王国光、工部尚书曾省吾。

这三位尚书全都是微微低垂着头,脸色铁青,满面悲愤中带着一抹黯然神色。

三人作为张居正的门生,亦是死忠,也深知自身靠山不在,大势将去,被朝中言官参劾,最终致仕只是时间问题。

朱翊钧将这一切收入眼中,稍感欣慰。

他之前搭建起来的政治班底,目前来看还未全军覆没。

但,也就仅剩这三人而已。

其他人或是倒戈,心甘情愿拜到张四维门下。

或是摇摆观望,待时局大定之后再作决定。

此时,张四维已经吐沫横飞地说了半天,嘴角溢满白沫,终于还是说到了正题上。

“皇上,可予张大人一子,尚宝司丞之职,以示对其子孙照顾,彰显皇上恩泽。”

“张爱卿所言甚是,准了!”

朱翊钧点点头,巡视一圈场中百官,“张先生为国尽忠,怎能以薄礼相待?朕深念张先生功绩,特赠上柱国,赐谥文忠,祭十六坛,予一子尚宝司丞一职,派太仆少卿于鲸、锦衣卫指挥佥事曹应奎护送回江陵厚葬。”

“圣上洪恩……”

百官齐齐伏地跪拜,齐声高呼。

朱翊钧扫了申时行一眼,“申阁老拟旨,宣发各处。”

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再次叩首领旨,“臣遵命。”

经此一番,张居正在朝堂上算是寿终正寝,成为过往。

高楼坍塌,碎石一地,必有后人聚石再建,百官亦是心照不宣。

“臣有本奏!”御史雷士帧出列大声上奏。

朱翊钧看向身为言官的雷士帧,“何事?”

御史雷士帧道:“禀圣上,前礼部尚书潘晟久玷清华,不闻亮杰,且秽迹昭著,曾受先帝斥责,若是让他复官,不单损朝廷颜面,更有蒙蔽圣上之嫌。

那潘晟之恶名于朝堂百官中人尽皆知,还请圣上下旨喝令回籍,永不录用。”

朱翊钧站起身,盯着御史雷士帧良久,冷声道:“朕深知潘晟此人为官清廉,怀有仁心。

至于他曾受先帝斥责,亦是勇于觐见所致,此事从先帝遗诏中可见,并非方才卿之所言,难道爱卿要质疑先帝遗诏?”

之前内阁当中,申时行虽才能过人,但行事风格过于中庸。

而那张四维徒于察言观色,治世之能寥寥。若是处理朝堂中事,还算过得去,但让他继续大力推进变革,那便不堪重用。

张居正并不放心将这十年的变革成果交予内阁众人。

无奈只能在临终前上书皇帝,起复潘晟。做到有备无患,期望能将生前的变革继续延续下去。

在张居正眼中,惟潘晟最是推崇变革,且为官清廉,更有济世之心。

他在老家绍兴曾多次开仓放粮,周济难民。

更是将自家近百余亩良田变卖,筹得资金捐入县学之中。

在当地名声甚隆。

此时的潘晟,大抵在赴京途中。

雷士帧见皇上几句话就把潘晟的问题,与先帝遗诏牵扯在一起,赶忙惶恐道:“臣不敢!”

这时,一旁的御史魏允贞见事不妙,急忙出手相助,誓要把潘晟的德行问题,重新再拉回来。

他领五名御史同时跪地,“圣上身居宫中,忙于治政,对于远在绍兴的潘晟知之不深,方才雷大人上奏所言,并非谬言,还请圣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

几乎同时,五名跪地的御史,齐声附和。

居于首位的张四维见此情形,嘴角微扬,转身赞许的扫了一眼那跪地的几位言官。

在他看来,当今天子年纪尚轻,面对言官联名上奏,根本毫无招架之力,更何况只是为了一个在朝中毫无资源的潘晟。

只要潘晟复官不成,随后再除冯保,张居正所有的重要余党就全部清除。

至于吏、兵、工三位尚书,在张四维眼中,不堪一击。

更何况这三位尚书,现在已经是惊弓之鸟,不敢有任何作为。

张四维慢悠悠的上前一步,躬身奏道:“圣上,若是一人弹劾潘晟许是有失偏颇,可如今众御史一同上书,所言皆直指潘晟,想是那潘晟必是有不足之处。

圣上,朝堂用人,需得谨慎,臣还请皇上慎重,切勿让那等小人蒙蔽。”

朱翊钧听着,微微颔首。

假如潘晟被参倒,那日后内阁之中,就再也没有能制衡张四维的阁员。

放任张四维在内阁中一手遮天,当下摇摆不定的言官们为了自己的官帽,也会一边倒的投到张四维麾下。

介时他一手掌控内阁,一手掌控言路,废除改革只是时间问题,更有可能会牵扯到张家一众老小。

朱翊钧对朝中百官了解甚深,更何况这位由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张四维。

他们的那点儿小心思哪能看不出?

当下硬碰硬并非良策,唯用拖字一诀,先让潘晟顺利入京,以谋后定。

朱翊钧思忖再三,悠悠道:“众爱卿也是身居京城,并未去往那绍兴当地走访查看,大概也是听人所言。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何不等那潘晟入京后,再议此事?

况且之前已有人回报给朕,细细说明潘晟为人,乃是德行俱佳,可堪大任之臣,众卿……私人恩怨勿要掺入朝堂!”

朱翊钧的一句“私人恩怨勿要掺入朝堂!”便给这帮御史言官定了性。

张四维满脸惊讶,疑惑地看向金台之上年纪轻轻的大明天子。

这位天子面上虽还带着稚嫩,但言语之间却是稳重,且太极之术极其老练,丝毫不见这年龄该有的青涩。

众言官同样面面相觑,刚要继续上奏,就见张四维袖中的手伸出一半,勾了勾小拇指。

众人便叩首起身,站回之前位置。

这时,已经得到张四维授意的御史江东之出列,躬身道:“皇上,臣亦有本奏。”

朱翊钧看向江东之,点点头。

江东之长吸了口气,言道:“臣参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欺君祸国,贪赃枉法,重用逃犯,并将逃犯徐爵升任锦衣卫同知。

此等要职竟由逃犯担任,大明律法何在?天子安危何在?冯保这阉宦心中无主,其心可诛,理应处死。”

“当朝竟有这等事?爱卿所言可有实据?”朱翊钧故作震惊,双目圆睁。

御史江东之瞥见龙颜大怒,心中窃喜,忙道:“陛下,徐爵确系逃犯,事实已经查明,人证物证俱在,望陛下明鉴。”

朱翊钧默默感叹,冯保啊,冯保,与当朝这帮文官斗,焉能不小心谨慎?竟让人抓到这样的把柄。

那徐爵并非生人,乃内廷与外廷的联络人。

此人言行油滑,品性贪婪。

身为逃犯却不知低调收敛,更是嚣张对人,任意勒索来京官员,其劣迹种种早就在京城中传开。

之前,张居正便知这人早晚要出事,只是一直忙于整治内阁和百官,无暇顾及。

期间,张居正也不止一次旁敲侧击的提醒过冯保。

谁知那冯保仗着有内宫这座靠山,竟然充耳不闻,完全不当回事。

朱翊钧虽对徐爵没有任何袒护之心,但这人牵扯冯保。

而冯保此时是改革一派的最后一层堡垒。

朱翊钧权衡之后,对江东之慨然道:“冯保伴朕多年,未见其心有异,然爱卿手握实证,朕岂能不信?朕深感痛心……”

顿了顿,又道:“那就让冯保来见朕,朕要当面问清此事,朕倒要看看冯保在爱卿实证面前,该如何解释。”

江东之伏躬身道:“陛下圣明!”

朱翊钧扭头对身旁的小太监吩咐道:“着冯……着大伴见朕。”

小太监稍稍一怔,立即回道:“奴才遵命。”说罢便快步绕廊出去。

方才参奏潘晟的近十名御史言官,这时也忙跪地,大声道“陛下,冯保掌控东厂、锦衣卫,权势滔天,潘晟的那些美名许是冯保伪造,以来蒙蔽圣上。

冯保为何会为潘晟美言?必是他们之间有银钱勾当,那潘晟的清廉名声,也不可信,还请陛下明鉴。”

朱翊钧点头道:“众爱卿一心为国,朕颇感欣慰,一切等冯保来了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