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科研方法(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全科医生科研概述

一、全科医生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一)全科医生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

1.发展和完善全科医学的理论体系,确立和巩固全科医学学科的学术地位。按照全科医疗的原则和理念,修订完善全科医疗服务内容,提高全科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2.探索全科医疗服务的适宜技术,包括全科医疗的临床诊疗技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提升全科医生自身服务能力和科研素养。

3.提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需要相关政策和运行机制的建议。

4.研究全科医学教育的培训方法、培训模式和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

(二)全科医生开展科研工作的意义

1.为全科医疗发展与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全科医疗服务随着人们对健康服务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而应运而生,它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使全科医疗服务能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积极主动地把握全科医疗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须通过全科医生的科研,不断地探索、尝试,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全科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科医疗服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提供方法依据,为探索全科医疗适宜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同时也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促进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不断发展

随着国家新医改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要在新形势下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基层卫生服务模式需要不断地调整。通过全科医生的科学研究,可以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例如建立双向转诊服务机制与途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科医疗服务团队及智能化服务等。这些研究有利于全科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与管理模式的完善。

3.促进全科医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全科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一直都是较为薄弱的环节。通过培养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可以快速提升全科医生的专业水平。例如从文献阅读、选择研究题目,到确定研究目的、进行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再到项目实施、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对全科医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临床服务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4.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和服务特色形成

近年来,随着各地全科医生科研的持续开展,已经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全科医疗服务产品,涵盖常见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慢性病社区管理、社区康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领域。如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开展社区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药物治疗、饮食和运动监测等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和效果评价研究,逐步推广有效的社区干预模式,使患者的建卡率、管理率、慢性病控制率都有明显提高。

二、全科医生科研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医学研究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研究三部分。基础医学研究的任务是认识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则是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而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健康向疾病转化。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分工不同,但又相辅相成,互相交叉。全科医生科研则充分吸取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侧重于研究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服务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全科医生科研的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理论研究、全科医疗服务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等。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进行全科医学研究时需要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探索全科医疗的服务规律,提升全科医学理论;研究适合于解决社区人群疾病的适宜技术,开展综合、连续、协调、便利的照顾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全科医生开展科研的领域很广,既可以针对某个健康问题、某种疾病或某类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调查研究,也可以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管理办法、人才培养等的研究。

按照研究内容分类,全科医生科研类型分为以下五类。

(1)全科医疗服务中临床问题的研究:

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康复效果的评价,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研究及成熟的诊疗技术进一步规范应用等,如对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慢性病患者提供有效的疾病防治和管理服务,又如对残疾或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提供医疗、康复及保健服务等。全科医生在开展临床问题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全科医疗实践工作的需要,也要能够运用国际、国内在该领域中的创新实践,还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聚焦某一临床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例如“肿瘤患者综合介入治疗后心理改变及社区心理干预效果研究”,全科医生运用SCL-90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心理学方法评价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理改变,运用情绪支持、社会支持、认知重建、适应性技巧训练等方法进行社区心理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该研究的特点是借鉴心理学的常用方法,将其运用于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理干预,选题具有实用价值,又有一定新意。

(2)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研究:

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研究内容宽广,常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开展研究,如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现况调查、疾病流行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常见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及危险因素的干预及效果评估研究等。例如“某社区先天性病残儿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研究”,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关部门,收集该社区先天性病残儿的信息,开展流行病学现况调查。了解该地区先天性病残儿类型、康复现状与需求,为该地区先天病残儿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3)社区人群健康行为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运用健康教育学、行为学和社会医学方法和理论,探索疾病与健康关系,如居民与疾病相关的行为调查;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途径及效果评估;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研究;家庭及社会文化对健康的影响、个人及家庭生活压力事件调查、家庭动力学研究等。例如“多元文化护理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全科医生在多年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多元文化因素如语言、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水平、家庭支持对高血压患者开展饮食、运动、戒烟等行为干预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该课题的创新性在于将多元文化护理的方法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4)社区卫生服务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侧重于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包括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和需要评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等管理模式研究;医疗人力资源及设施的分布及利用研究;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全科医疗服务效率和效果研究;成本-效益分析等卫生经济学评估;与全科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相关政策的研究,如组建全科团队、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等研究。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在不断深化,这类研究在全科医学科研中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例如“家庭医生制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及效果评估”,研究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组织形式、约束机制、动力机制、管理机制和支持保障系统进行研究,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相应的效果评估量表。又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化综合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事、财务、物资、医疗质量等常规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形成项目管理路径并建立综合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块。

(5)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包括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效果评估研究;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产出分析;医学院本科生及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及自学评估的方法等。例如“社区全科教学基地师资培养方法的探索”,研究者根据自己多年开展全科医学教学的实践经验,认为社区师资是目前全科医学培训的关键环节,于是申报科研项目,通过调查某地30家社区培训基地的师资情况,初步形成社区全科基地师资培养方法及流程。

三、全科医生开展科研的常用方法

全科医生开展科研时,既需要掌握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科研设计、实施、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还需要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如文献搜集与评价、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等。同时还应掌握开展全科科研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技术,如问卷设计技术、访谈技术、定性指标的量化技术、移动互联网调查技术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价技术。此外,根据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全科医生还应了解健康管理、社区中医药服务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卫生经济学评价等具体研究方法,以及与研究相关的医学伦理学原则。本书将在后续的各个章节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为全科医生的科研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全科医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

1.文献搜集与评价

文献搜集是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最基础工作。全科医生在相对独立的社区环境中执业,在遇到有关某种疾病或症状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问题时,可查询教科书,也可通过检索、阅读与分析相关文献,寻求答案。全科医生应了解文献的基本概念、文献检索技术、途径和步骤,熟悉常用的中、英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PubMed数据库等。文献管理的方法、文献分析步骤和方法对全科医生科研也很重要。目前,循证医学方法在全科医生科研中也逐步开始应用,如系统评价、荟萃分析(Meta分析)等,为此本书设相应章节进行系统介绍。

2.卫生统计学

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卫生统计学方法也是全科医生科研中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全科医生应掌握数值变量、分类变量和相关回归分析等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地进行资料统计分析。另外,也应熟悉运用常用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全科医生在学习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时,应重点关注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研究中应用,通过案例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理解常用研究设计方案、资料收集、分析方法及研究结果的解释,而相关公式及推导过程不是学习的重点。

(二)全科医生科研的常用方法

1.流行病学方法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防治措施效果评价的学科。流行病学是全科医生科研设计的重要方法,分别介绍了筛检、现况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试验研究及疾病预后研究等社区全科医生常用的医学科研方法,以期为全科医生提供科学研究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2.定性研究法

定性研究是一种系统化询问方式,通过访谈人员与被访者之间的交流过程,收集研究对象对事物发生及发展规律的观点、认识和态度等相关信息,从而阐述事物的特点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定性研究的方法可应用于:① 作为快速评价技术,可迅速提供有用的信息;② 辅助问卷设计,提高问卷质量;③ 对所知不多的领域开展探索性研究;④ 对提出的问题深入研究。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目前,定性研究在探讨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确定卫生服务模式及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方面有较多使用。

四、全科医生科研中的常用技术

1.问卷设计技术

问卷是调查研究中收集资料、对某些变量进行度量的一种测量工具,问卷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调查的质量。全科医生应掌握调查问卷的一般结构,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程序,问卷的调查方法,现场调查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技术。

2.访谈技术

访谈技术一般是调查人员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研究资料,运用科学的访问方式,引导调查对象说出研究所需要信息的技巧和策略。访谈技术是开展定性研究进行资料收集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作为研究者应熟悉访谈的全过程及相关访谈技巧,获取到研究所需资料。

3.定性指标的量化技术

全科医学研究中常会涉及一些定性指标,如疼痛程度、抑郁程度、幸福度等,是不能直接量化测量的,而需通过量化分析技术,如定性条目的分级和定性条目的权重确定等来实现量化,从而减少这类指标的笼统和模糊程度。

4.移动互联网调查技术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功能的不断升级,基于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调查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为调查研究领域带来了变化。了解移动互联网调查方式及如何进行移动互联网调查设计,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

5.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价技术

在全科医生科研中经常使用各种量表来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和生理、心理问题,全科医生需熟悉常用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如生命质量、健康状况量表、心理与社会功能评价量表等。另外也需了解量表的评价方法,如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