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分类
分类学中的分类等级由高到低分为: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和种(species)。种是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如血清型和生物型等)在分类学上没有合法的分类地位。界的分类变动较大,从开始认识的动、植物两界到六界分类系统,发展为目前的三域理论。六界分类法包括病毒界(vira)、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fungi)、植物界(plantae)和动物界(animalia)。支原体在分类学上属于原核生物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细菌“16S rRNA工程”的不断发展,人们接受了Woese提出的三原界(urkingdom)理论,即将生物分成真细菌原界(eubacteria)、古细菌原界(archaeobacteria)和真核生物原界(eucaryote)。后来人们又以“域(domain)”代替了“原界”的称谓,继而认为生物是由细菌域(bacteria)、古生菌域(arch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ia)组成。尽管对分类单位——“域”是否能凌驾于“界”之上仍有不同的认识,但三域理论已被学者们广为接受。按目前的认识,支原体应属于细菌域。
根据双命名法原则,支原体有属名和种名。支原体的属名通常可以缩写为一个大写字母,种名则不能缩写,如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通常写成M. pneumoniae。属名和种名是描述该种支原体一些最适特征的拉丁文或希腊文,为斜体。如支原体属(Mycoplasma)的几个种描述如下:人型支原体(M. hominis)、生殖支原体(M. genitalium)和穿透支原体(M. penetrans)。这些种的含义分别表示“人型”“生殖”和“穿透”,而且它们都是指各种支原体最主要的形态、生理或生态学特征。支原体命名的原则必须符合《国际细菌命名法则》,该法则详细说明了将新分离的支原体定名到新属或新种的规则。
当分离到一株支原体并认为它是一种新菌时,人们必须确认该菌与其他的种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可将其描述为一个新种,或者甚至与所有描述过的属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可将其描述为一个新属。为了使新属或新种获得正式的分类地位,要将分离株的描述和拟定的名称发表,并将该支原体种的纯培养物保存在公认的菌种保藏机构,通常是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或德国菌种保藏中心(DSM)。保藏菌株作为新种和新属的模式菌株,并将其作为标准以供被认为与其相同的菌株进行比较。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IJSB)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所发表的官方记录,若新菌株的描述发表在IJSB外的杂志上,则发表文章的复印件必须呈交IJSB,而且文中名称在被正式确认为新的分类单位之前有效。IJSB定期发表支原体名称的批准目录,该目录承认任何新名称并为其进入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做好准备,该手册纳入了原核生物主要的分类方法。
菌种保藏机构通常用冷冻或冷冻干燥的方法保存菌种,这种方法与植物或动物标本的保存方法有很大区别,后者保存的标本(死的,或干燥的植物材料,或化学固定的动物标本)作为拟定新种比较的基础。微生物学家依靠活的菌体研究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致病机制等。
从《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开始,菌种的编排遵循种系发育树,大部分是基于核糖体小亚基RNA的核苷酸序列而不是根据表型数据。原核生物中具有一整套种系发育树。然而,和其他实验衍生的假设一样,种系发育树不是静止的,当出现新的数据和/或改进分析方法时,种系发育树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动。因此,在分类学提纲中进行修改和赋予新的解释。
界的下一级分类单位是门,目前国际系统细菌学委员会认定的门有12个,即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柔膜菌门(Tener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网团菌门(Dictyoglom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衣原体门(Chlamydiae)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
柔膜菌门包括一个柔膜体纲,柔膜体纲包含4个目、7个科和11个属(图2-1)。4个目即:支原体目(Mycoplasmatales)、虫原体目(Entomoplasmatales)、无胆甾原体目(Acholeplasmatales)和厌氧原体目(Anaeroplasmatales);7个科: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未定科(Incertae sedis)、虫原体科(Entomoplasmataceae)、螺原体科(Spiroplasmataceae)、无胆甾原体科(Acholeplasmataceae)、植原体科(Phytoplasmataceae)和厌氧原体科(Anaeroplasmataceae);11个属:支原体属(Mycoplasma)、脲原体属(Ureaplasma)、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血巴尔通体属(Haemobartonella)、虫原体属(Entomoplasma)、中间原体属(Mesoplasma)、螺原体属(Spiroplasma)、无胆甾原体属(Acholeplasma)、植原体属(Phytoplasma)、厌氧原体属(Anaeroplasma)和无甾醇原体属(Asteroleplasma)。

图2-1 柔膜体纲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