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李罗力[1]
马洪同志是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是中国决策咨询研究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是中国社会智库的开创者。为了把马洪同志开创的智库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以下简称“综发院”)于2011年发起设立了“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马洪基金会”),由我担任首届理事长。作为一个面向社会的公益性机构,马洪基金会成立的初心使命,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马洪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倡导和推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理念和风气,弘扬马洪的学术研究精神,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尽绵薄之力。
什么是马洪的学术研究精神?我认为,就是马洪同志注重调查研究、扎根基层、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精神。马洪的一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筚路蓝缕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与时俱进的改革时代,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政策研究中,他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他曾指出,“做学问,干工作,非进行调查研究不可”。作为一个注重考察与实证的人,马老经常花大量时间去中国各地做社会调查。1956年,他在深入调研后起草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70条”),这一条例是中国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的第一个总章程。1977年,马老带队到大庆深入调研后形成的报告对全国工业生产的整顿、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马洪同志还是中国社会智库事业的开创者。1989年,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马洪和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共同在深圳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办官助的国家级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发院建院初期历经各种困难,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研究咨询之路。1993年,马洪和李灏商量后决定将我从当时的深圳市委副秘书长一职调任到综发院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综发院迈入探索新型智库发展道路的征程,并于2015年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马洪基金会成立后,经首届理事会认真研究,决定将基金会的方向定位在“开展政府工作第三方民间评价”上。从2014年开始,马洪基金会在深圳创办“金秤砣”系列评议活动,围绕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等方面开展第三方评议。每一届的“金秤砣”评议活动均通过多个途径、多种方法进行基础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反复验证,不断创新评议指标体系;与政府部门交流探讨,持续优化评议内容,逐年提高“金秤砣”评议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客观性。与此同时,马洪基金会还成立了“智库百人会”,通过汇聚扎根基层、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关心社会发展的各行业领域专家,共同向社会、向政府提供来自基层的第一手信息,为政府的科学决策、长远规划提供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
马洪基金会成立已逾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始终秉持马洪同志的学术研究精神,将“金秤砣”等多个品牌项目发扬光大。通过凝聚扎根基层、志同道合的社会贤达,在基层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基层难题的实践方案,有些方案已被政府决策采纳。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作为常住人口近1700万的超大城市,如何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也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总结提炼深圳基层治理实践,马洪基金会向智库百人会、相关政府机构、深圳社会组织等单位、个人发起广泛邀请,共同编写了《深圳基层治理创新案例研究》一书。本书通过系统总结、分类呈现深圳市、区、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基层治理实践,为提升中国基层治理能力提供“深圳经验”,为全国各地提供“深圳样本”。
本书的大多数作者并不都是从事专业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智者”。他们深入基层第一线,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他们当中,有的是基层治理的“实操者”,有的是主要的“参与者”,还有的是“观察者”。他们既有实操的经验,又能从研究案例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提升总结出解决方案。本书大多数作者也是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的成员,他们作为政府政策最直接的感受者,对于推动社会改革和基层治理创新充满热情,他们的建设性意见有着“草根”的特点。
本书共分为8个篇章,分别反映了深圳基层治理的7个方面。
第一篇为“综合篇”:内容主要是综合阐述基层治理的学术文献综述和优秀基层党建工作的案例;
第二篇为“社区治理篇”:内容包括来自多个不同社区的基层治理实践的案例;
第三篇为“政务公开篇”:由深圳市龙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和罗湖区政务公开中心共同编写,主要总结政府政务公开工作在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中如何体现的典型案例;
第四篇为“民主协商篇”:主要是通过“参与式预算”和“微信群”两种简单有效的方式,践行协商民主制度的案例;
第五篇为“心理服务篇”:主要是介绍在社区等基层中开展心理服务的案例;
第六篇为“文明发展篇”:主要是探索在基层治理中打造文化产品、输出文化理念、传播文化思想的案例;
第七篇为“‘双碳’治理篇”:主要是探索社区、街道一级推动落实“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案例;
第八篇为“城市管理篇”:主要是通过“物业管理”和“动物保护”来展现深圳市的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的案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所编写的案例主要来自深圳本土案例,但也包括了从“深圳”走出去“其他城市”的案例,比如书中“参与式预算”“民生微事实”和“人才驿站”等项目都已从深圳推广到了全国其他城市。
我衷心希望能够借由此书的出版,呈现深圳实践者们的探索与思考,相信对广大的读者都能有所借鉴、有所启发。
是为序。
[1]李罗力,马洪基金会创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