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方古今,图呈万象:国家图书馆藏古旧舆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国家图书馆地图资源收藏及其利用

白鸿叶 吴碧华

摘要:地图资源是一种信息量丰富、直观形象、无可替代的文献载体,具有其特有的文献性与史料性,作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既增加了馆藏的载体形式,又丰富了馆藏内容。国家图书馆收藏地图已经有百余年历史,通过多种途径采访征集各类地图,并采用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整理;同时加强馆藏地图资源的宣传与利用,实现地图资源共享。

关键词:地图 收藏 采访 编目 阅览

一 收藏现状

国家图书馆收藏地图的历史非常悠久,自1909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清朝内阁大库所藏舆图拨交该馆庋藏,著名的《福建舆图》等百余种珍贵明清绘本舆图就成为京师图书馆的第一批地图藏品。1929年9月,国立北平图书馆和北海图书馆合并时,将两馆旧存舆图集中整理,同时向各方开始征购新旧舆图,时至今日国家图书馆还在不断采购地图,补充馆藏。据2011年上半年统计,国家图书馆现藏中文古旧地图近8000种,其中1911年前的古地图3000余种,1911年至1949年的旧地图约5000种。中文新地图3万多种,近10万册(件),古今外文地图5万多件。

中文古旧地图即1949年以前编制的中文地图。其中尤以明、清以来各种木刻或手绘的政区图、边界图、古河图、区域图等较有特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全国少有的,是本馆地图藏品之精华,也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资料,又可反映出当时的制图水平及其演变过程。

中文新地图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版的中文地图,包括普通地图和水文图、地质图、经济图、政治图、文化图等各类专题地图。各种交通旅游图在每年入藏的中文新地图中也占一定的比例。

古今外文地图包括英、德、法、日、俄等二十余个文种。有著名的世界地图集、各种专题地图集。一定数量的地图珍品具有研究价值,如传教士卫匡国编绘、1644年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中国地图集》,法国人唐维尔于1737年编辑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集》等。除此以外还收藏有7000种外文海图。

地图资源作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既增加了馆藏的载体形式,又丰富了馆藏的内涵,同时也是图书馆特色服务的主要内容。地图用简洁的符号和文字,将复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映射到时空的大背景下,任由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进行研读。

二 采访

自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成立之日起,以内阁大库的地图资料为基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搜集,陆续向社会各界征集、购买了各种中文古旧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各种地图和中央、地方编印的县以上各种内部地图,中国台港和国外其他地区出版的有参考价值的中文地图和外文地图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馆地图采访已有一定规模,目前地图采访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呈缴

1916年自北京政府教育部以法令形式确定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的呈缴本开始,接受呈缴一直是我馆舆图采访的途径之一。现代随着出版物的扩大,呈缴成为我馆获取新出版中文地图的主要途径。正式出版地图的呈缴对图书馆的采访事业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购买

对于中文新图的采访,没有固定的书商。外文地图主要是通过具有书刊进出口权的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书商来采购。

(三)竞买

拍卖是古籍和特藏文献主要的流通渠道,到拍卖会参加竞买是我馆目前采访古旧地图的主要形式。

(四)国际交换

国家图书馆的书刊交换工作始于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馆通报》把国家图书馆列为中国的图书交换中心。国际交换不单是国家图书馆充实馆藏的一个途径,也是世界很多国家图书馆获取国外文献的一个途径。

(五)捐赠

有不少个人收藏者,从长远角度考虑愿意将其所藏地图捐赠给国家图书馆,支持我馆地图业务工作。2005年4月,香港方润华先生捐赠我馆一幅《东北农业区划图》。2006年8月,山西省范业俊先生就将其所珍藏的《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无偿捐赠国家图书馆,我们对此种做法表示大力的感谢和支持。

(六)征集

征集是我馆内部地图资料和一些非正式地图资料采选的主要途径,由于这些地图资料形式多样、发行范围小、传播不广且易流失等特点,在收集、保存和利用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而这些地图资料在提供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成为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收藏的重要资料,更应是国图馆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七)复制

《国家图书馆文献采选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于通过其他采选方式不能获得的本馆缺藏的各类文献,可以采用复制的方法代替文献原件入藏。20世纪70年代末,我馆就曾入藏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墓出土的木制地图等的复印件。同时还入藏了《古今形胜之图》《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北京城宫殿之图》等国内早已失传的明代孤本地图的复印本。对于现在新发现的,或是私人收藏的,或是国外各图书馆收藏的古旧地图,在通过征集、交换、购买等方式不能获得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复制的方式将这些古旧地图的复制件入藏我馆,既保证我馆古旧地图收藏的系统性,也方便了读者研究阅览。

采访人员素质、采访经费是影响地图采访工作的两大因素,采访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馆的馆藏质量和读者服务质量。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高水平的采访队伍,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挖掘新的片源、扩大其收藏范围,开展各种类型的特色服务,才能及时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要。

三 编目

(一)书本式目录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庸先生担任舆图部主任之时,领导工作人员将所藏地图全部编目,并且编制书本目录。先后出版了《馆藏清内阁大库及特藏地图目录》《国立北平图书馆中文舆图目录》 《馆藏中文舆图目录续编》。解放初期,编制了馆藏《边疆地图目录》《有关中印边界及印度的中外文地图目录》《北京地区地图目录》等专题目录。20世纪90年代末,舆图组编制了《舆图要录》,比较全面地介绍国家图书馆所藏6348种中文古、旧地图及1949年以前中外出版的西文、日文和俄文中国地图479种,成为地图研究和爱好者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二)卡片目录

卡片目录是从1861年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首创使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在机读目录使用之前,卡片目录是图书馆文献检索的主要工具。国家图书馆的地图文献除了出版有相关的书本式专题目录之外,也有不同类别的卡片目录、题名目录、著者目录、地区目录等。直至2003年使用Aleph 500集成管理系统之后,才停止了传统的卡片目录编目。

(三)机读目录

机读目录(MARC)即机器可读目录的简称,利用计算机识读和处理的目录。它是文献编目内容(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以代码形式记载在一定载体上而形成的一种目录。机读目录是图书馆书目数据处理自动化的基础,它可以用来辅助图书馆的文献采集、编目、流通等工作。2003年底,国家图书馆开始使用以色列Exlibris软件公司开发的一套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软件系统Aleph 500。此后,国家图书馆停止文献的卡片目录编制,全部文献编目直接在Aleph系统上进行,读者可以在任何有电脑网路的地方即时检索或了解国家图书馆地图文献的入藏情况。

本馆不仅对新采访的地图进行编目整理、制作书目数据,还在此基础上将地图集中的每一幅地图作为著录单位编制机读目录,制作地图篇名机读数据库,为测绘制图资料集中每幅地图的机读索引,同时作为馆藏舆图书目数据库的姐妹库,增强了对地图资源的揭示。为保证地图篇名机读数据的质量水准,特依据《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测绘制图资料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和《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并结合篇名数据工作实际制定了《地图篇名机读数据编制要求》。

四 读者利用

国家图书馆所藏地图资料具有全面、系统、时间跨度长、区域范围广的特点,无论是对地图学本身的研究,还是在外交、国防、经济、文化等科学研究方面都是不可多得、无可替代的文献资源,且为各条战线的研究工作者提供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从1931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分馆)建筑竣工起,就开设有专门的舆图研究室,读者可以进行公开阅览。经过多年机构调整,目前馆藏地图的阅览工作由古籍馆典藏阅览组负责,阅览地点是在善本阅览室。善本阅览室不同于普通阅览室,进入善本阅览室进行原件阅览的读者都必须持有单位介绍信,并说明其用途,方可进行阅览。

由于地图作为一种特藏品,其时间跨度较长。为了便于读者使用,我们根据地图的出版日期,将地图阅览进行了区分,80年代以来出版的中文普通新地图阅览不需要开具介绍信,任何读者都有权利阅览。1911年以前的古地图鉴于其保存状况,一般情况下不予借阅,1911年至1980年之间出版的地图则要开具相关介绍信就可以阅览。对于所有秘级地图和非正式出版的内部地图,以及大比例尺地图,我们都将根据实际需要提供给读者阅览。我馆利用丰富的地图藏品,发挥了地图资料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外交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为科学研究继续提供服务。

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古地图集的整理研究,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如2010年12月出版的《北京古地图集》就是在本馆所藏地图中遴选出58种109幅有关北京的地图,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排,旨在通过展示北京城市的空间布局、市政建设等发展变化,勾勒出北京城市的空间发展轨迹,并通过文字介绍相关背景,解读古地图背后的历史,为全方位了解北京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

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展览的形式宣传地图资源、展示地图的史料价值,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2006年大型展览《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首次揭示了二十三种珍贵明清绘本舆图。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国图举办了一系列的珍贵古籍特藏的大型展览,在各展览中,地图都是不可缺少的特色展品之一,让读者大饱眼福。不仅揭示我馆馆藏,同时也跟国外收藏机构合作,共同揭示地图资源。如2007年11月国家图书馆和意大利卫匡国研究中心、热那亚加拉塔海洋博物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共同主办了《天子国度印象—中意建交37周年特展》,以14—19世纪西方人绘制的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41幅地图为主线,展现了东西方早期的文化交流,为中外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景的视角。

(载于《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