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黄泥村所在县的基本概况
麻江县总面积为957平方公里,地处贵州省中部,清水江 [1]上游,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大门。麻江之名是苗语“麻哈、麻峡[2]”的音转,有“水上之疆”之意。麻江作为后来的衍生地名,可以归到以地理河流命名的类别之中。本节将主要介绍麻江县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资源以及工农业发展情况。
一 麻江县的地理概况
麻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西长40.7公里,南北宽36.7公里,介于东经107度17—53分、北纬26度17—36分之间。县城地处“三市一矿”之间,东邻凯里市,距离40公里;南与黔南州都匀市毗邻,距离23公里;西与贵定县交界,和省会贵阳市直线距离109公里;北与瓮福磷矿基地福泉市接壤,距离21公里。麻江是近海内陆县区,与南海直距500公里。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 [3]位于麻江县东部80公里。
县内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网络交织,是连接贵阳市、福泉市、都匀市、凯里市的枢纽和交集区域。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县境。320国道、210国道和206、309、311省道在县内纵横交错。县、乡道路缠绕群山,实现了“村村通产业路,组组通柏油路,户户通水泥路”。便利的交通为打造“黔货出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麻江县的自然概况
(一)气候
麻江县地属黔中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热同季的特点。麻江县年日照时数为1109.5小时,季节日照差异较大,夏季日照比较充足,冬季日照较少。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年平均无霜期为275天,最长无霜期为329天,最短无霜期为233天。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404.5毫米,雨季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6%。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最多风向为东北风,风向频率为23%。
麻江县年平均气温为15.5℃,无严寒、少酷暑。特殊的地貌条件使得麻江县内立体气候差异显著。地势自东向西逐渐抬升,形成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斜坡地貌,东北部最低,海拔在600米左右,西南边缘最高,海拔在1400米以上。由于东西部地势高差大,麻江形成县境东部、中部、西部3个不同的气温带。比如,东南部宣威镇的平均气温常年比中部的杏山镇高1.2℃,比西部的谷硐镇高1.3℃。
(二)水文
县内共有河流228条,总长712.9公里,河川径流总量达1035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1201.4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1级、2级河流有11条,这些河流全长238.24公里,分属清水江马尾河段和鱼梁江支流。马尾河属清水江干流,流经县境37.5公里,主河道坡降1.73‰,流域面积458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羊昌河、龙山河、回龙河、下坝河、三道河、白河等6条,共接纳大小支流80余条,鱼梁江系重安江上源支流。在县境中部和西、北部分布有雨源性河流、溪流118条,流域总面积578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麻哈江(江水河)、响水河、景阳河、小堡河等4条。表1—1列举了麻江县主要河流的河长及汇流面积。
表1—1 麻江县主要河流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麻江县县志》整理而得。
(三)自然灾害
受地形地貌、季风和冷暖气流的影响,县内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倒春寒”、冰雹、春旱、伏旱、洪涝、秋雨连绵、凝冻天气等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1) 旱灾:每年7—8月,县境大部地区高温炎热,光照强,雨水少,蒸发量大,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发生。东部的下司、宣威镇海拔较低,气温相对高,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中西部的杏山、谷硐两镇海拔较高,气温相对低,蒸发量小。伏旱分布以下司、宣威两镇较重,谷硐、杏山两镇相对较轻。过去30年,最严重的旱灾发生在1992年,全县境内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少60%以上,连晴少雨,平均地表最高温度为50.3℃,最高可达到65.8℃,造成田土龟裂,水井干枯,人畜饮水困难。
(2)冰雹:全县境内四季都有冰雹,但在大小、次数上不同。冰雹灾害主要分布在谷硐、杏山两个片区。根据《麻江县县志》所记载,一般情况下,冰雹发生有两条路径:一条从贵定县入境,经坝芒、乐埠与谷硐三镇之间直下贤昌到宣威虎场;另一条由福泉的马场坪、沿粮田分叉,一叉直奔贤昌,另一叉散于杏山镇境内。
冰雹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坝芒南部位于斗篷山[4],对流云团不易通过山高之处。在山脉抬升作用下,迎风面的对流云团对流更强,极易产生冰雹,使坝芒乡成为重雹区。二是在海拔1000—1200米的山川河谷上,水汽充足,对流旺盛,也容易形成冰雹,粮田就处在山川河谷的冰雹路径线上。因此,冰雹几乎年年不绝。
(3)“倒春寒”:“倒春寒”多出现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期间。麻江地处南高北低的斜坡迎风面上,由于特殊的地形结构,受冷空气影响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大,导致县境内“倒春寒”出现次数多而重。持续“倒春寒”天气造成全县作物大面积减产,也会影响正常的春播进程。
(4) 凝冻:县内冬季气温较低,凝冻天气多。其中,中部和西部的凝冻天气居黔东南州各县之首。凝冻天气主要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5) 秋风:秋风天气出现时间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一般表现为3天以上的连续阴雨,最长时间可达6天。秋风时期,日平均气温低于20℃。这种天气对水稻扬花造成的影响较严重,例如水稻会发生严重的穗颈稻瘟病,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
(6) 洪涝:麻江县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至2018年,全县有7年发生洪涝灾害,受灾15次。其中,1996年7月2—3日特大洪灾损失最为严重。该段时间连降暴雨,造成3人死亡,18人受伤,36户156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
(7) 病虫害:全县水稻、玉米、油菜、小麦与蔬菜病虫害情况较为严重,采用包括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2003年以来,病虫测报对象分为系统测报对象和一般测报对象[5]。系统测报对象有稻飞虱、二化螟、稻曲病、玉米螟和斑潜蝇5种;一般测报对象有稻纵卷叶螟、蔬菜小菜蛾、稻瘟病、地老虎、蚜虫、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烤烟黑胫病8种。2005年3月起,县内实行旬报制度,每月逢8上报1次,全年共印发病虫害旬报27期千余份,准确率均在90%以上。
(四)自然景观
麻江县拥有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有探不完的奇,揽不尽的胜”。东部长岭岗气势磅礴,形成天然屏障;南部丘陵起伏,连绵成片;北部群峰争雄,难分伯仲;西部天生桥鬼斧神工,皆天造地就。此外,更有马尾河金流洞钟乳瑰丽,似宝窟仙境;老人坡烟雾缥缈,若即若离;清水江的山情水韵,深入人心。
三 历史沿革
麻江县历史悠久,县境开发较早。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隶象郡。汉代隶属于隶牂牁郡 [6]且兰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隶牂牁郡宾化县。唐贞观四年(630年),隶黔州都督府牂州。宋大观二年(1108年),隶都云定云安抚司。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五月,置麻哈平蛮安抚司,隶都云定云安抚司。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麻峡县,隶定远府属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明初县废,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麻哈长官司,隶贵州都指挥使司属平越卫。弘治七年(1494年)五月,置麻哈州,隶都匀府。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平县并入麻哈州。麻江县隶属地变迁如表1—2所示。
麻江县虽不能称为是人才辈出的宝地,但也有不少知名人物,夏同龢便是其中一位。他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状元身份出国留学的学生。夏同龢在日本留学时,接受了《法律新闻》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道:“回国后将怎样谋求国家的改良进步”时,他表示“使法律思想普及于国民则国力自强”,并认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就是能通过开办法政学堂,在普通民众之中普及法律知识,通过让民众依法办事来谋求国家富强。果不其然,回国后的他出版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行政法学书籍《行政法》,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法政学堂之一—广东官立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并出任监督 [7]。
表1—2 中国古代麻江县隶属地变迁表

资料来源:根据《麻江县县志(1995—2005年)》整理而得。
麻江县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也经历了较大的建制变迁,民国时期共有8次行政区划改革 [8]。新中国成立后,麻江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11月23日设立。1956年7月,麻江县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这之后,麻江县经历过一次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从撤销合并到恢复原来地位。到1990年,全县辖4个区、1个区级镇、3个乡级镇,2个民族乡、17个乡,5个居民委员会、32个居民小组,129个村委会、129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1369户,共计169929人。全年共出生人口2203人,死亡人口1009人。自然增长率为1.7‰。麻江县人口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男女性别比失调,男性90645人,女性79284人,男女比例约为114∶100。第二,农村人口仍占主体,按照地域划分,麻江县城镇人口62915人,乡村人口107014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7.0%。第三,人口流动性较大,2019年末常住人口12.47万人,流动人口占比约为27%。第四,人口密度大,麻江县人口密度为175人/平方公里 [9]。第五,少数民族类别多、占比高,有苗族、布依族、畲族、仫佬族、瑶族等3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7642人,占县总人口数的81%。[10]麻江县人口年龄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麻江县人口年龄结构图
四 麻江县的资源概况
(一)矿产资源
麻江县内地下蕴藏着19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11],其中石灰石、煤、重晶石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全县有矿床、矿点135处,其中中型矿床1个,小型矿床26个。
(二)土地资源
截至2017年,麻江县土地总面积达143.51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3.15%。其中,农用地134.62万亩,占麻江县土地总面积的93.79%[12];建设用地4.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22%[13];未利用土地4.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99%[14]。
(三)生物资源
麻江县生物资源丰富,主要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柏木、毛竹等925种,野生药材有金银花、杜仲、天麻等二百多种,野生动物有熊、野猪等154种。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森林覆盖面积大。
(四)水力资源
水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并发挥经济效益。据1984年麻江县委对县境内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11条干流的普查结果显示,全县水能资源蕴藏量43238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36 千瓦,可开发建设水电站34处,装机容量为36975千瓦。其中,马尾河段流域32060千瓦,鱼梁江支流流域4915千瓦。县内河流主要依靠降水补给,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为8.26亿立方米,丰水年为9.30亿立方米,偏丰年为7.85亿立方米,偏枯年为6.35亿立方米,特枯年为4.58亿立方米。
马尾河段流域年平均径流量为4.35亿立方米,鱼梁江支流流域年平均径流量为3.904亿立方米。马尾河段多年平均过境客水为11.61亿立方米,年径流量分布在县境内为自西南向北、向东递减,流径深变化幅度在600—697毫米之间。全县地下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89亿立方米。其中,马尾河段流域为1.11亿立方米,鱼梁江支流流域为0.78亿立方米。
五 麻江县的工农业概况
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327014万元,比上年增长6.2%,人均生产总值26522元。其中,第一产业84366万元,比上年增长5.7%;第二产业78158万元,比上年增长5.9%;第三产业164489万元,比上年增长6%。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1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工业投资28147万元,比上年下降4.5%;房地产开发投资25318万元,比上年下降32.7%。民营经济增加值为17223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0元。2017年,全县减贫8933人,实现了8个贫困村出列 [15]。2019年,麻江实现贫困县“摘帽”。
(一)农业
麻江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农业与农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几十年的建设,麻江县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农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麻江县农业产业优势明显,享有“中国红蒜之乡”“中国锌硒米之乡”等美誉。全县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及酸性原料作物种植面积大,畜禽(生猪、蛋鸡、肉牛)规模养殖场数量多。2017年,麻江县被列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药谷江村菊花产业发展初步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
近年来,麻江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麻江有机认证获批企业30家,产品涉及蓝莓、锌硒米、猕猴桃、核桃、茶叶、冷凉蔬菜多个品种。“白竹林”牌蓝莓被评为贵州省名牌产品,“玉馥冠”牌大米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商品蓝莓种植基地,麻江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以蓝莓产业为载体,获得了“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 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等称号。
截至2019年,麻江县引进、培育龙头企业31个,其中,扶贫龙头企业13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4个,所有合作社均开展了技术服务;其中参与“企业+农户”模式的企业有10个,贫困户1128户;参与“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企业有251个,贫困户15667户;参与“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企业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1个,贫困户2884户。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 54个,以生猪、土鸡、山羊等养殖为主,带动贫困户数127户。
(二) 工业
改革开放后,麻江县人民政府依托县内资源,根据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县内民营工业发展始于1991年。到2001年,全县招商引资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来自县外的私营经济相继到麻江县兴办企业。2005年,县内工业企业除了少数尚未改制的国营企业外,全部为民营企业,民营工业成为麻江工业的主体。
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5285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全县规模工业企业10个,规模工业产值65185万元,比上年下降30.8%,规模工业增加值18111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钢材0.75万吨,水泥92.9万吨,硅酸盐水泥熟料67.10万吨,商品混凝土10.60万立方米,人造板0.12万立方米,辣椒制品6079吨。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共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