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村:一个西南山村的变迁与振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黄泥村的基本概况

不同时期的黄泥村具有不同的称呼。黄泥村的前身是黄泥组,一直以来,村庄的耕地多黄土,这在土壤贫瘠的贵州山区极其常见。特别的是,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的贵州地区,村庄地表却少见碎石与沙土,基于这种特殊的地质特征,村内祖辈们将村庄命名为“黄泥组”。

新中国成立后,黄泥组的名称也被保留,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黄泥组被改建为黄泥大队 [17]。直到90年代,镇政府以黄泥大队为基础将黄泥组所在片区改建为村,实现村委会自治管理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队改建为村委过程中,“黄泥村”称呼的确定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黄泥组所在大队还包括其他10个村组,而黄泥组在各村组中并不算大,但由于黄泥组地处11个村组的中心位置,并且在原村小学的位置旁正好有一片较为平整的空地可用于村委会办公楼的建立,由此最终确定名称为“黄泥村”。

一 黄泥村的地理概况

(一) 区位交通

黄泥村位于谷硐镇的东南部,地属西北部丛峰槽谷区。村间联络紧密,东邻摆沙村、西连谷硐村、南接兰山村、北抵乐埠村。

黄泥村对外交通较为便利,距麻江县城约30分钟车程,距谷硐镇政府所在地约10分钟车程。黄泥村道路建设完善,村域内X 033县道穿村而过,这是黄泥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四通八达。从X 033县道向东南可到达贵新高速;与X 033县道相连的X 032县道向北可以到达杏山街道;从X 033县道向西北可到达S 206省道,经过S 206省道向西通往坝芒乡。目前,黄泥村已全面道路硬化,实现“组组通、户户串”的基本标准。

(二)人口

黄泥村进行了多次人口普查与贫困普查,根据黄泥村村委2019年的普查数据,现黄泥村总户数379户,合计153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 [18]142户,合计509人。表1—3展示了黄泥村的人口结构。

表1—3 黄泥村人口结构表

资料来源:根据黄泥村2019年底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而得。

黄泥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19],村民小组是在村民委员会下设立的小组,所发挥的作用类似于以前的生产队。一个村组包括居住区、耕地、林地三个部分,每个村民小组的占地面积划分并不固定也难以测量,主要是按照村民居住区的聚集性以及该村村民所使用的耕地与林地占地范围共同确定的。一个村民小组的居住区往往连片,体现出“小聚居”的特点,各个村民小组在整个行政村区域内的分布较为分散,距离也远近不等,体现出“大散居”的特征。对村民小组的衡量多用村民户数和村民人口数,户数与人口数的多少与村组的面积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我们还统计了每个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户的数量。以下为2019年黄泥村11个村组的名称以及现有村民户数。表1—4为2019年黄泥村11个村组的名称以及现有村民户数。

表1—4 2019年黄泥村村民小组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黄泥村村委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少数民族也是黄泥村一大人口特征元素,村内有畲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族、土家族、瑶族、仫佬族和傣族10个少数民族,汉族在村内人口占比并不高。具体各民族人口统计如表1—5所示。

表1—5 黄泥村各民族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黄泥村村委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二 黄泥村的自然概况

(一)气候

黄泥村地处麻江县西北部丛峰槽谷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黄泥村年平均气温16℃,黄泥坝区年平均气温18℃,年气温变化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高于秋温,升温迅速,平均无霜期289.6天,极度最高气温不超过28℃。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为黄泥村发展休闲农业形成了良好的天然基础。

(二)水资源

村辖区内建有中小型水库1座、大小山塘5座、水井7口,村民用水便利,户户实现通自来水。2016年至2018年修建农田灌溉沟渠11300米,人畜饮水提灌站2座,实现全村人畜饮水及农田灌溉全覆盖,解决了水资源枯竭的问题。

洗布河是唯一一条贯穿村内的河流,全长约72公里。水质良好、水源丰富,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洗布河的源头是黄泥村附近的棉花冲水库,库容高达67.8万立方米。详细内容见第三章。

(三)地形地貌

村内中部与西南部地势相对较低,坝区分布在虎场组、羊方组,而西北、东北、东南方向地势相对较高,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域内嶂谷发育,是典型的丛峰槽谷区域,峰丛层叠,沟谷密布,河流清澈,山势陡峻,部分地区拥有喀斯特地容地貌,景致优美,引人入胜。

(四)土地资源

全村所占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40亩,其中:“田”1864亩,“土”2276亩,林地面积3868亩。村内黄泥坝区面积790亩,坝区产业条件良好。2019年,村内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557余亩,流转费用400—500元/亩。

“田”和“土”在村内界限分明。二者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有所差异。“田”多分布在山地之间的坝区或是河流附近;“土”主要位于山地山腰处或是坡地。“田”是更为优质的土壤类型,土壤更湿润、养分含量更高,作物产量与产质方面均优于“土”。在粮食作物种植方面,“田”和“土”带来的收益差异难以区分;但在经济作物种植方面,“田”的每亩收益远高于“土”。

三 黄泥村的农业

黄泥村是较为传统的农业山村,现代化和工业化还未在这个山村留下明显的痕迹。农业是黄泥村的主要产业,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黄泥坝区主要分布在虎场组、羊方组,坝区耕地面积790亩,涉及农户11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现建有村集体经济草莓苗种植基地1个47亩、示范种植蓝莓1320余亩。村内产业有优质稻米、蓝莓、草莓、葡萄、烤烟、中药材、蔬菜、牛、猪、鸡、鸭、鹅。具体而言,全村种植优质稻米(锌硒米)1700余亩、蓝莓1320亩、草莓(草莓育苗)50亩、葡萄40余亩、烤烟105亩、中药材200亩、蔬菜50亩、牛存栏100余头、猪存栏300余头、鸡鸭鹅存栏5000余只。为适应建立环保生猪养殖体系,落实相关政策,村集体已新建容纳780头猪的新型养殖基地1座。

黄泥村以优质稻米和蓝莓为特色产业。其中,有机蓝莓产业为麻江县农文旅公司在全县产业机构调整布局的农业产业之一。2018年,黄泥村累计完成蓝莓基地土地入股流转862.76亩,惠及农户174户,并示范带动谷硐镇其他村入股流转土地发展蓝莓产业5786.849亩,惠及农户1595户。目前黄泥村蓝莓种植面积1320亩,占本村耕地面积比例为31.8%。规模最大的蓝莓基地为黄泥坝区蓝莓基地,种植面积903.11亩,品种以“灿烂 [20]”、“莱克西”、“蓝美1号”为主,蓝莓口味偏酸,主要推广高厢起垄、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生态化栽培技术。项目实施完成后将促进全镇蓝莓产业发展,种植面积将达6761亩。

黄泥村产业发展主要以“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如下的利益衔接机制:村合作社利用土地入股农文旅公司来种植蓝莓、草莓、烤烟等经济作物,农户从中获得土地流转金的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农户就地务工问题,盘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而合作社收益主要来自提取土地管理费,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