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周雅续》版本

《周雅续》一书,在古人编辑的《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及《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中均无著录,仅在光绪《保定府志》五四、民国《清苑县志》卷四贾鸿洙小传中有简略记载:“纂辑《周雅续》一部”,光绪《保定府志》卷四四《艺文录一·著述》有一个简单的条目“《鸣鹤堂四书圣谛测》三十八卷,贾鸿洙。……《周雅续》纂,同上。”在今人编辑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卷二八集部总集类中著录有两部:“《周雅续》十六卷,明贾鸿洙辑,明崇祯刻本。”一部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部收藏于西北大学图书馆。而在《中国古籍总目》总集类郡邑之属中仅著录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一部:“《周雅续》十六卷,明贾鸿洙辑。明崇祯间刻本。北大。”据赵长海《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来源考》一文介绍,知哈佛燕京学社曾于1939年在中国以当时货币56元的价格购得《周雅续》16册,而哈佛燕京学社购买的图书多由北平运至美国,收藏于今哈佛燕京图书馆。[10]然据今人沈津先生著《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并未著录此书。按其书《序言》曰:“……撰就馆藏自南宋至明末之刻本书志。”[11]其书《凡例》亦曰:“书志所收之书,为本馆所藏宋元明清刻本之全部。”[12]而《周雅续》为明崇祯间刻本,如若此本今仍收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绝无理由不见于此种著录“馆藏”“明刻本之全部”的《书志》中。因此,颇疑当年曾为哈佛燕京学社所购的那部《周雅续》是否真运至美国而收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且今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周雅续》每卷首页印有“燕京大学图书馆珍藏”字样的藏书章,故而颇疑收藏于今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这部《周雅续》是否就是当年那部虽为哈佛燕京学社所得而又未被运走的《周雅续》?俟考。

存世的两部《周雅续》的版式一致,仅正文外所收附件的完整性略有差异。西北大学图书馆藏本结构完整,按编排先后顺序依次为周雅续序、门人姓氏、周雅续自序、纲目、正文。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的结构顺序依次为周雅续序、门人姓氏、正文,缺少周雅续自序和纲目。现将全书的版式介绍如下:

正文均为每半页九行,一行二十字,版心白口,单黑鱼尾,鱼尾之上有书名,之下有卷数,再下有页数,字体是明末刻书通行的规范方体字,即今人所谓的仿宋体。卷与卷之间页数不等,差别较大,如卷十有六十二页之多,而卷一仅有三十七页。正文前依次为“序”“门人姓氏”“自序”“纲目”,与正文页面的版式略有差异。

周雅续序,以手写行书体上版,每半页七行,一行十八字,仅在版心上方标有“序一”“序二”至“序十三”字样。文末依次题署序文撰写时间、撰写者及书写者姓名,并附印章。撰写者的题署为“崇祯庚午日南极前卿士摄太学师视晋学使者右西极文翔凤序言”,后附方形印章两枚,上枚刻有“文翔凤印”四字,篆书,阴文;下枚刻“太青”二字[13],篆书,阳文。书写人题署为“咸宁举人门人韩文镜书”[14],亦附印章两枚,上枚刻“韩文镜印”四字,篆书,阴文;下枚刻“亮孺”二字[15],篆书,阴文。

门人姓氏,每半页六行,没有满行的,只因所列人名有单名与双名之别,而有或八字或九字之异。版心上方仅有“序十四”“序十五”字样,与前一篇序文的页码相接。

周雅续自序,以手写楷书体上版,每半页六行,一行十六字,仅在版心下方标有页数,由“一”至“十一”。文末依次题署序文撰写时间、撰写者及书写者姓名,并附印章。时间为“崇祯五年岁在壬申季春望日”,撰写者题署为“赐进士第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前奉敕提督陕西学政右参政北圻贾鸿洙谨序”,后附方形印章两枚,上枚刻有“品藻西京”四字,篆书,阳文;下枚刻“丙辰廷对第五人”七字[16],篆书,阳文。书写人题署为“丁卯乡贡士西京韩文铨书”,亦附印章两枚,上枚刻有“文铨”二字,篆书,阴文;下枚刻“光孺”二字[17],篆书,阳文。

总目,即简单列举此集所收诗人之姓名及其作品之文体的作者目录,共有八十一位,一行多则五个字,少则三个字。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位诗人不知是何人以笔补写的,若合此人计之,则有八十二位。此盖原本遗漏一人,而某位曾收藏过此书的人在阅读中发现此问题后,便依据正文,将那位被漏了的诗人补插在作者目录的相应位置中。

此外,此本已为明光宗、熹宗及崇祯皇帝避讳,如“洛”改为“雒”,“由”改为“繇”等,又文中凡遇到涉及明代皇帝乃至传说之天神上帝的字辞,为表示尊敬,都在其下有空格。

两部存世的《周雅续》,均为笔者所目验。从对校的结果来看,尚未发现二者有文字上的差异。但书本从外形上看,存在一些差异:一是上文所言北大藏本缺少贾鸿洙所撰《周雅续自序》和全书的纲目;二是北大藏本文翔凤所撰《周雅续序》第九页与第十页出现倒装;三是西大藏本“门人姓氏”最后无字的半页已撕掉了一角;四是西大藏本的书眉上偶有不知何人所作的批语;五是西大藏本书衣与正文纸张颜色一致,均已成淡黄色,而北大藏本正文纸张为淡黄色,书衣纸张颜色则较新,略呈淡粉色。

从书衣颜色、《周雅续序》倒装及缺少一篇序文等现象来看,北大藏本可能是重新装订时所致,即此书首册曾散开过,致使正文前的贾序和作者纲目散佚。另外,笔者猜测,致使贾序缺失或许还有这样一种可能:贾序的书写人署名为韩文铨,咸宁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此人明亡后曾归顺李自成,在抗击清军战役中战死,故明末清初的一些史书将其归入“逆贼”“奸臣”之列。如《甲申纪事》卷二载:“韩文铨,陕西咸宁人,甲戌进士,官河南道。”[18]《明季北略》卷二二云:“韩文铨,陕西咸宁人。崇祯甲戌进士,官河南道。伪谏议。”[19]《甲申传信录》卷五《槐国衣冠》载:“山西太原节度使韩文铨,陕西咸宁人,甲戌进士。李闯西遁,踉跄还陕,委以晋事。与伪权将军陈永福守太原,拒清兵,甚力,城陷而死之。”[20]《崇祯遗录·逆贼奸臣录》“城陷降贼”条载:“御史熊世懿、韩文铨、陈羽白、蔡鹏霄……。”[21]《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四云:“时咸宁人有韩文铨者,前河南道监察御史也,贼使为太原节度。文铨大捕宗室以为功,得晋府宗室四百余,械送西安,一日杀之立尽。”[22]综上可知,韩文铨崇祯年间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后归顺李自成,任大顺政权的太原节度使。李自成还陕后,令其留守太原拒抗清兵,城陷而死。或许正是受此种背景经历影响,由他所书写的序文在清初是不受欢迎的,所以此书流传过程中,有人特意将贾序抽出重新装订,形成了今天北大藏本的面貌。


[1] 据《明史》卷四二《地理志》,明代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地方行政区,所辖地域除今陕西省全境外,北边辖有今内蒙古河套及宁夏东南等部分地区,西边辖有今甘肃嘉峪关以东及青海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

[2] (明)贾鸿洙辑:《周雅续》卷首《周雅续序》,明崇祯刻本。按:本书所引用《周雅续》一书中内容,除特别标注之处外,皆依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3] (明)贾鸿洙辑:《周雅续》卷首《周雅续序》,明崇祯刻本。

[4] (明)贾鸿洙辑:《周雅续》卷首《周雅续自序》,西北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5]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页。

[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页。

[7] (明)贾鸿洙辑:《周雅续》卷首《周雅续序》,明崇祯刻本。

[8] (明)贾鸿洙辑:《周雅续》卷首《周雅续自序》,西北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9] (明)贾鸿洙辑:《周雅续》卷首《周雅续序》,明崇祯刻本。

[10] 赵长海:《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来源考》,《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4期。

[11] 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序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12] 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凡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13] 据清人邹漪《启祯野乘一集》卷七《文光禄传》,文翔凤号“太青”。

[14] 韩文镜,咸宁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历官杭严道兼榷税务。革弊政,商民交口称颂。在官尤重礼教,尝捐俸设义学,薪水膏火之资纤悉俱备,俾就业者得专志诵读,营兵亦来习礼,一时风尚彬彬如也。以亲老告归。事迹见雍正《陕西通志》卷五七下。

[15] 据明人胡正言《印存玄览》卷一,韩文镜字“亮孺”。

[16] 据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贾鸿洙为万历丙辰科二甲第三名进士,故曰“丙辰廷对第五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93页。

[17] 按:“光孺”当为韩文铨字。

[18] (明)冯梦龙辑:《甲申纪事》卷二《绅志略·从逆诸臣·御史》,《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史部,第33册,第391页下栏。

[19] (清)计六奇撰,魏得道等点校:《明季北略》卷二二《从逆诸臣·御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3页。

[20] (明)钱:《甲申传信录》卷五,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21] (明)王世德:《崇祯遗录·逆贼奸臣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史部,第72册,第38页上栏。

[22] (清)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四《秦宗人死节者传》,《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史部,第50册,第530页下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