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城市转型与文学变革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唐宋城市转型的文学书写

唐宋之间城市发生了重大变革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历史学者非常感性地把唐宋城市作对比性描述:“把考古学绘制的唐代长安城市地图与北宋末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作比较,唐代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之规整有序,与后者鼎沸市声恍若可闻的城市景观之间的差异,无疑向我们展示着,城市的跨越性发展是唐宋之间社会转轨过程中最显眼的现象之一。”[1]唐宋时期文人用文学作品(诗文、传奇、话本等)形象地描述这种重大变化,这种描述往往成为史家研究此间城市发展变革时“以诗证史”的重要佐证材料。正如陈寅恪所说:“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2]与“私家纂述”“官修之书”相较,文学抒写往往能够避免“诬妄”“讳饰”之病。

唐宋城市转型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层次,作为文学抒写不可能像史家、社会学家那样进行理性分析和记录,而是在作家敏锐地把握这一社会变革动向的基础上以文学方式来形象地映现城市转型的影像,恰恰是这种感性书写方式,更为深刻地存留下历史的真实,因为“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不是径情直道地而是曲折地反映它所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即社会经济制度,但这种反映往往是逼真的、确凿的,尤其是经过筛选、取舍后,就更加如此”[3]

在唐宋文学书写中,“街”的空间意象、城市声音的听觉意象和商贾的人物形象较好地承载了此一时期城市转型和文学变革的具体内涵,所以,下文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