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研究现状与研究的学术价值
民国词学长期以来少有人重视,大量留存的民国词学文献成为少有人关注的边缘化文学资料,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改变。21世纪以来,民国词学研究方兴未艾,成为传统词学研究的显著发展领域,已形成名家带头、骨干发力、青年学者紧跟其后的良好局面。词学界同人在不断拓展、充实与深化古典词学研究的同时,将更多的目光与精力投注到民国词学研究的空间之上。经过努力耕耘,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主要体现在词学文献、词人词作、词学群体与流派、地域词学、词史、词作辑编与选释、词学传播与接受、词学理论批评史、词学学术史等研究领域。
1.词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张璋等编纂的《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刘梦芙编校的《近现代词话丛编》(黄山书社,2009年)、杨传庆编著的《词学书札萃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杨柏岭的《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郑炜明的《蕙风散佚词辑考》(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09年)、王湘华的《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岳麓书社,2012年),等等。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曹辛华、钟振振主编的“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丛书,全套共十一卷55种,其中,词学研究2种,词学整理与研究6种,诗词法整理、词选整理4种,民国人选民国词4种,词学家文集(一)5种,词学家文集(二)6种。这是一套大型的诗词学研究丛书,在传统诗词研究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孙克强、曹辛华、马大勇、谢永芳、薛玉坤、傅宇斌、兰玲、杨传庆、李宏哲等撰有论文;已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国词集编年叙录与提要”,一般项目“民国旧体诗词编年史稿”、“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大事编年”等。
2.词人词作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刘梦芙的《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李剑亮的《民国词的多元解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林立的《沧海遗音:民国时期清遗民词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有:徐新韵的《吕碧城及其姐妹词学研究》(中山大学,2011年)、王慧敏的《民国女性词研究》(南开大学,2012年)、谭若丽的《民国学人词研究》(吉林大学,2015年),等等;叶嘉莹、施议对、刘庆云、林玫仪、段晓华、彭玉平、马大勇、张晖、薛玉坤等撰有论文;已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近百年学人诗词及其诗论词论研究”等。
3.词学群体与流派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汪梦川的《南社词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有:查紫阳的《晚清民国词社研究》(南京大学,2008年)、马强的《沤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后工作报告有:曹辛华的《南社词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等等;曾大兴、陈水云、李剑亮、曹辛华、马大勇、莫立民、袁志成等撰有论文;已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教授与民国词坛”、“晚清民国词人结社与词风演变”、“晚清民国词社研究”、“民国词人群体研究”等。
4.地域词学研究。其主要著作有:谢永芳的《广东近世词坛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袁志成的《晚清民国福建词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袁志成、曾娟的《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有:谢燕的《近世京津词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等等;李康化、马大勇、谢燕等撰有论文;这一领域目前还未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5.词史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唐景凯的《五四以来的中国词坛》(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吴海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莫立民的《近代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亦有涉及;刘梦芙、朱惠国、曹辛华、查紫阳等撰有论文;已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旧体词研究”、“百年词史研究”、“民国词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社会转型与清末民初词的流变研究”等。
6.词作辑编与选释研究。其主要著作有:许菊芳的《民国重要唐宋词选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刘兴晖的《晚清民国的唐宋词选本研究——以光宣时期为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等;程郁缀、王小盾、王兆鹏、彭玉平、曹辛华、沙先一、王湘华、兰玲、马莎、潘明福等撰有论文;已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国词集专题研究”、一般项目“近百年词集编纂整理研究”等。
7.词学传播与接受研究。其著作方面,傅宇斌的《现代词学的建立——〈词学季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词学》(商务印书馆,2013年)等有较多涉及;刘扬忠、朱惠国、彭玉平、卓清芬、孙赫男、巨传友、马莎、花宏艳等撰有论文;已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百年《清真词》诠释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晚清民国词的创作生态与传习方式研究”、“民国时期旧体诗词创作与传播研究”等。
8.词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杨柏岭的《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朱惠国的《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曾大兴的《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有:秦惠娟的《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胡永启的《夏承焘词学研究》(河南大学,2011年)、姜波的《叶恭绰词学研究》(中山大学,2011年),等等;钱鸿瑛、刘庆云、彭玉平、陈水云、曹辛华、徐安琪、胡建次、沙先一、刘青海、刘红麟、陈雪军、路成文等撰有论文;已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时期重要词学理论批评承纳、建构与展开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晚清民国词学研究”等。
9.词学学术史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曹辛华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彭玉平的《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词学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等;博士后工作报告有:刘兴晖的《晚清民国词学学术史专题研究》(暨南大学,2010年);曹济平、刘扬忠、邓乔彬、施议对、杨海明、谢桃坊、刘石、王兆鹏、张宏生、朱惠国、巩本栋、曾大兴、李剑亮、陈水云、沙先一、汪梦川等撰有论文;已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词学史研究(1900—194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词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等。
整体来看,民国词学已成为词学研究的热点区域,呈现出多维面展开与梯度掘进的态势,在很多方面取得令人眼亮的实绩。但总体而言,民国词学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在:基础工作仍欠深细,学术视域有待拓展,整体研究不够全面与深入,不同研究领域力量投入不够均衡,考察切入的深浅不一,空白留存与重复研究呈鲜明反差之态,通贯性与综合性研究还需要加强等。其存有很大的学术空间,留有很多学术开掘面与生长点,亟待更有效地切入,以聚合成有体系、规模化的研究。就词学理论批评领域而言,其主要在如下方面显出不足:(1)家底尚未完全摸清。包括“选、编、注、考、点、评、论、作”多种形态在内的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材料,尚未得到全面的钩索整理,目前急需组织人力,进一步扎进对民国时期词学材料的摸索与整理中去。(2)体貌尚需进一步勾画。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的纲目系统、主要筋络、承纳与衍化之蔓状生长样态,词学观念的相续与推阐,至今并未得到清晰的勾勒梳理与阐说建构。(3)理论批评专著尚未出现。目前,致力于从事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学者还不多,真正侧重于理论批评意义上的《民国词学史》还未催生出来,民国词学仍有待全面系统与细致深入地论说、阐释。(4)批评形态还需细致考察。“选、编、注、考、点、评、论、作”的不同形态里,都有关于词的学问在,有必要分体式探究民国时期词学的批评展开,并特别注重从中钩索所融含的词学理论思想与批评观念。(5)历史意义尚未充分凸显。在作为古典词学向现代词学过渡与转型研究方面,民国词学还有更深入探究与论说的空间。由此,本书对民国词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批评命题,对其承纳、衍化与建构、展开的历史脉络分专题进行考察,以期将民国词学理论批评研究向前推进。
我国传统词学从古到今的演变发展,内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词学整体动态变化发展观念的导引下,探讨民国词学理论批评承纳、衍化与建构、展开的历史进程及其丰富内涵,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我国传统词学在上千年的历史生成中,其理论批评的构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细微的承纳接受、衍化发展、成熟蜕变、转型创新等过程。已有研究对民国词学单一的个别考察多于综合性研究,虽然单一与专门有利于研究的精细,但词学理论批评必须以通贯性眼光来加以研究,才能得到有效的清理。正因此,我们选择传统词学的体制论、创作论、审美论、批评论、宗尚论、词人论等几大块内容,抓取民国时期其得以建构与展开之代表性论题,紧密依托不同词学家的言说与实践立论,整理不同专题在民国时期的承纳、衍化与建构、展开的复杂情形。以专题理论批评的历史承纳与创新发展为线索,以这一线索上众多的原点为支撑,揭橥民国时期词学承纳、建构与展开的丰富内涵,这便是本书的学术价值所在。其主要体现有三:(1)系统清理,完善建构。注重整体贯通,提纲挈领,在古与今、新与旧、中与西的有机交融背景下扣住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主脉予以切入把握。(2)双向观照,动态呈现。以“承纳”与“衍化”的双向视点,对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进行观照,将词学家当作历史发展中能动的、鲜活的人看待,始终把他们视为“承纳—影响”流程中的牢固支点。(3)辩证剖解,现代阐释。注重对民国词学中所体现出的消解性与融通性理论批评思想观念予以着力发掘与阐释,凸显其对前人的承纳、衍化、创新与超越性特征。
总之,本书立足于对不同词学理论批评专题建构与展开的勾勒分析,努力摒弃以“名家叙论”遮蔽或取代词学理论批评多向度衍展与具体流程的做法,注重考察“承纳”、“衍化”、“创新”、“发展”等环节,并将它们有机地纳入一个系统中,寻求古今文论之“通”,探讨传统词学之“变”,以期补充民国词学研究中的一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