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国内外的茅盾研究概况
(一)国内茅盾研究概况
对于茅盾其人、其作品、其思想的研究,国内从来都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关于茅盾研究的各类专著(包括综论、茅盾生平研究、小说研究、散文研究、文艺思想研究、编辑研究、神话思想研究、童话研究、翻译研究、研究史研究)相继出版,蔚为大观;以关键词“茅盾”进行检索,可搜索获取的关于茅盾研究的学术论文已近万篇,以1977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国内每年发表的茅盾研究学术论文还只是个位数,而在此之后的茅盾研究成果出现明显递增,基本每年发表的茅盾研究文章都达百数篇甚至数百篇;以“茅盾”为关键词对硕博论文进行检索,显示的相关研究论文共139篇,其中直接以茅盾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10篇,硕士论文95篇,研究方向涉及茅盾的文学创作、文艺思想、翻译思想、编辑思想及作品英译等方面。现将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茅盾研究状况与部分代表研究成果作一简要陈述。
1.研究专著方面
(1)综合类的茅盾研究专著
笔者整理可得的综合类的茅盾研究专著共72部,研究方向涉及茅盾其人及其作品的评说、生平研究、茅盾谈话和书话信息、茅盾研究论集、茅盾与人的交往与渊源等。钟桂松是茅盾研究的佼佼者,他所发表的茅盾研究专著截至2017年共19部:《茅盾少年时代作文赏析》《茅盾与故乡》《茅盾的青少年时代》《人间茅盾——茅盾和他同时期的人》 《茅盾传》《茅盾》(名家简传书系)《永远的茅盾》《茅盾传——坎坷与辉煌》《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茅盾散论》《茅盾:行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茅盾画传》《茅盾和他的女儿》《悠悠岁月——茅盾与共和国领袖交往实录》《茅盾正传》《性情与担当——茅盾的矛盾人生》《茅盾书话》《茅盾评传》《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另外还有丁尔纲、付志英、李标晶、邵伯周、孙中田、万树玉、叶子铭等人都是茅盾研究的专家,他们的茅盾研究成果多,质量高。
(2)关于茅盾文艺思想的研究论著
笔者整理可得的研究茅盾文艺思想的论著共有21部,分别是由本书编辑组主编的《茅盾与中外文化》、曹万生的《理性、社会、客体——茅盾艺术美学论稿》和《茅盾艺术美学初稿》、丁柏铨的《茅盾早期思想新探》、丁尔纲的《茅盾的艺术世界》、丁亚平的《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顾国柱的《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黎舟和阚国虬的《茅盾与外国文学》、李标晶的《茅盾文体论初探》和《茅盾文艺思想初稿》、李庶长的《茅盾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创新》、罗钢的《历史汇流中的决择:中国现代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罗宗义的《茅盾文学批评论》、史瑶等人著的《茅盾文艺美学思想初稿》、王嘉良主编的《茅盾和20世纪中国文化》、杨健民的《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思想》、杨扬的《转折时期的文学思想——茅盾早期文艺思想研究》、郑楚的《茅盾丁玲与新文学主潮》、周景雷的《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朱德发等人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庄钟庆的《茅盾的文论历程》。
(3)关于茅盾创作方面的研究论著
笔者整理可得的关于茅盾创作的研究论著共计29部,研究涉及茅盾的长短篇小说(如《蚀》《子夜》)、诗词、散文等方面,其中主要是对茅盾小说的论述。这方面的研究专著中较具代表性的成果有:陈幼石的《茅盾〈蚀〉三部曲的历史分析》、丁尔纲的《茅盾作品浅论》、孙中田的《〈子夜〉的艺术世界》、王嘉良的《茅盾小说论》、王瑶的《中国革命与茅盾的文学道路》、吴奔星的《茅盾小说讲话》、庄钟庆的《茅盾的创作历程》。
(4)关于茅盾研究的研究资料整理和综述
笔者整理可得的关于茅盾研究的研究资料综述的专著共11部,其中李岫主编的《茅盾比较研究论稿》和《茅盾研究在国外》对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国外茅盾研究情况作了介绍。另有几本较具代表性的此类研究专著如孙中田和查国华的《茅盾研究资料》(上、中、下)、唐金海和孔海珠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茅盾专集)、钟桂松的《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庄钟庆的《茅盾研究论集》、钱振刚的《茅盾评说八十年》。
除上述四大类的茅盾研究专著外,还有:关于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如李频的《编辑家茅盾评传》;关于茅盾与儿童文学的研究如金燕玉的《茅盾的童心》和《茅盾与儿童文学》、孔海珠的《茅盾与儿童文学》;对国外茅盾研究专著的中译本如美国学者王德威的《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日本学者松井博光的《黎明的文学——中国现实主义作家·茅盾》、斯洛伐克学者马利安·高利克的《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等。
2.学术论文方面
(1)博士论文
笔者以关键词“茅盾”进行检索,可检得以茅盾及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共10篇,涉及茅盾的小说研究、文艺思想研究、比较研究等方面。这10篇博士论文分别是:2003年复旦大学陈晓兰的《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茅盾为例》、2003年中央民族大学金春仙的《茅盾与李箕永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比较研究》、2004年复旦大学周景雷的《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周兴华的《茅盾文学批评中的“矛盾”变奏》、2007年厦门大学陈天助的《〈蚀〉的文学语言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池大红的《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两副镜像——以蒋光慈和茅盾为个案》、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梁竞男的《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研究——〈蚀〉、〈虹〉、〈子夜〉》、2010年上海大学罗滋池的《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以鲁迅、郁达夫、蒋光慈和茅盾为例》、2011年北京大学崔瑛祜(韩国)的《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李刚的《论茅盾“时代性”追求在小说创作中的实现和受阻》。
(2)硕士论文
笔者以关键词“茅盾”进行检索,可检得直接以茅盾及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共95篇。在这些硕士论文中,关于茅盾作品创作研究的论文共55篇,主要是对茅盾小说的思想主题、语言艺术、叙述策略、人物形象、风格特色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关于茅盾文艺思想的研究论文共26篇,研究涉及茅盾现实主义思想、自然主义思想、女性主义思想、文学批评思想、与西方文艺思想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影响研究等方面;研究茅盾编辑思想的硕士论文共4篇,是对茅盾的编辑活动、编辑实践(主编《汉口民国日报》《小说月报》《文学》月刊)的研究论述;研究茅盾翻译思想的硕士论文共5篇,从不同角度对茅盾的翻译思想、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和评判;还有3篇硕士论文是对茅盾作品英译的研究,研究中涉及的英译文本为沙博理英译的《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张心虎在论文附录中收录的由他本人英译的茅盾短篇小说《大鼻子的故事》;此外,2011年北京大学王帆研究了《林家铺子》的电影改编,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的张敏研究了茅盾的笔名。
(3)学术期刊论文
笔者以“茅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检得的与茅盾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谓蔚为大观。这些学术论文的研究对象可大致分为茅盾生平、茅盾创作、茅盾文艺思想、茅盾研究之研究四类,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或深有影响的相关研究有:叶子铭的《茅盾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孙中田的《论茅盾小说的艺术风格》,陈平原的《〈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以王晓明(《一个引人深思的矛盾——论茅盾的小说创作》)、蓝棣之(《一份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重评〈子夜〉》)、徐循华(《诱惑与困境——重读〈子夜〉》和《对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一个形式考察——关于〈子夜〉模式》)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于茅盾及其长篇小说《子夜》的批评文章;以曾文渊、丁尔纲(《论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对茅盾的历史评价》)、庄钟庆(《也谈“重写文学史”:从所谓〈子夜〉“主题先行”说起》)、曾冬水(《〈子夜〉模式辨》)、邵伯周(《茅盾几部重要作品的评价问题》)、丁帆(《论茅盾早期创作的二元倾向》)等为代表的茅盾研究者针对当时学界对茅盾批判所做的回应和以此展开的论争,汪晖的《关于〈子夜〉的几个问题》,以赵开泉(《试论吴荪甫形象》)、冯镇魁(《一个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再评价》)为代表的茅盾研究者对其小说人物吴荪甫的形象分析和评价;以王功亮、丁帆(《论茅盾小说创作的象征色彩》)、李庆信(《小说的象征形态》)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茅盾小说作品创作和象征主义之间关系的论争;陈幼石的《〈牯岭之秋〉与茅盾小说中政治隐喻的运用》和《茅盾与〈野玫瑰〉:革命责任的心理研究》,博宁豪森的《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中心矛盾》、索罗金的《纪念茅盾》、高利克的《中国三十年代暮光照耀下的商人和娼妇》和《由入迷至失望:茅盾与尼采(1920—1921)》、乐黛云的《〈蚀〉和〈子夜〉的比较分析》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和艺术创新》,等等。
(二)国外茅盾研究概况
1.翻译情况
因其优秀,茅盾作品很早就已引来国外学者、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关注的目光,茅盾的作品(尤其是其小说创作)很早就开始了其译介之旅,被翻译成20余种文字被介绍给他国的读者和研究者。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茅盾作品当属由乔治·肯尼迪翻译成英文的短篇小说《喜剧》。这篇英译文章刊登于1932年6月18日的《中国论坛》(China Forum),1934年《今日中国》(China Today)再次刊发了这篇英译文章。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茅盾的长篇小说是《子夜》,1938年德国汉学家弗朗茨·库恩就已完成了《子夜》的英译,由德国斯顿出版社出版。自20世纪50—80年代,茅盾作品被大量地、系统地翻译成各国文字,参与翻译的译者中成果突出的有沙博理、王际真、伊罗生[美]、埃德加·斯诺[美]、戴乃迭、许孟雄、曾小萍、鲁德曼[苏俄]、小野忍[日]、竹内好[日]、小田岳夫[日]、山上正义[日]、弗朗茨·库恩[德]、普实克[捷克]、高利克[斯洛伐克]、古日斯德[蒙古]、李永奎[朝]等,其中《春蚕》 《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腐蚀》《蚀》《虹》《子夜》是被翻译的较多的茅盾作品;参与茅盾作品译介和传播的国家有英国、苏联、美国、法国、日本、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匈牙利、波兰、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翻译成的语言有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德语、捷克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近20多个语种,基本涵括了各个主要语种,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且深远的。
在亚洲国家中,对茅盾作品的译介成果最突出的应属日本。最早被译介到日本的茅盾小说是《动摇》和《追求》。1936年小田岳夫将这两部小说译成日文,合为一本,题名为“烦恼的中国——大过渡期”,由日本第一书房出版。1937年日本学者山上正义根据茅盾《水藻行》的手稿进行翻译,译文刊发于日本的杂志《改造》上。1951年日译本《子夜》由千代田书房出版,尾坂德司作译后记。1954年小川环树翻译了茅盾的《脱险杂记》,收录于仓石武四郎监修的丛书《中国文学选书》中。1954年茅盾小说《腐蚀》也被译成日文,小野忍作简要解说,由筑摩书房出版。1955年出版的青木文库丛书《新中国文学选集》中收录了日译的《茅盾选集》,尾坂德司作后记。1959年,加藤平八将茅盾的《夜读偶记》译成日文,更名为“东方的现实主义”,由新书社出版。1980年,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日译本由岩波书店出版。除日本以外,其他亚洲国家对茅盾作品的译介也十分关注,其译介活动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翻译的茅盾文本集中于长篇小说《子夜》,蒙古翻译了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1957年),越南翻译了茅盾的《子夜》《春蚕》(1958年)和《腐蚀》(1963年),朝鲜翻译了茅盾长篇小说《子夜》(1960年),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也在这一时期对茅盾的作品进行了翻译。
欧洲的茅盾译介开始得较为早的国家是英国和德国。英国的茅盾英译始于1936年(由伦敦出版的《活的中国》一书中收录了英译的茅盾小说《自杀》和《泥泞》),德国的茅盾作品翻译始于1938年(弗朗斯·库恩翻译的《子夜》)。其他欧洲国家的茅盾作品翻译始于20世纪50年代:捷克出版了由学者普实克翻译的《子夜》(1950年)和《茅盾选集》(1953年),[普实克选编、玛·布什科娃等翻译的捷克文《茅盾短篇小说选集》(1963年),雅罗米尔·沃哈拉翻译的捷克文《腐蚀》(1959年)];斯洛伐克出版了奥尔德日赫·克拉尔翻译的斯洛伐克文版《林家铺子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61年);匈牙利翻译的茅盾作品《子夜》和《春蚕集》分别于1955年和1958年出版;波兰翻译的《子夜》出版于1956年;茅盾作品《春蚕》《子夜》在阿尔巴尼亚的翻译发生在1957年;罗马尼亚1961年对茅盾作品《林家铺子》进行了译介;法国的茅盾翻译发展较其他国家有点滞后,直到1980年才出版了法文版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同年还出版了由卡特里娜·维纳尔翻译的法文版《茅盾短篇小说集》,1981年由路易斯和塔尔迪夫合译的法文版茅盾小说《虹》出版;欧洲国家中曾将茅盾作品翻译成本国文字的国家还有荷兰、丹麦、冰岛、瑞典、挪威等。
美洲的茅盾译介不得不提的国家是美国,最早将茅盾作品翻译成外文的就是美国记者乔治·肯尼迪,在1932年对茅盾短篇小说《喜剧》的英译。其后,美洲对茅盾作品的译介便陆续展开:1934年美国哈罗德·伊萨克选译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草鞋脚》中收录有茅盾《春蚕》《大泽乡》的英文译文;1934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开始着手编辑翻译《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该译本1936年才出版;194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王际真翻译的《中国战争小说》中收录有茅盾小说《报施》; 1957年美国学者巴恩斯也参与翻译了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 1976年美国汉学家约翰·博宁豪森和胡志德编写的《中国革命文学》一书中翻译收录了茅盾的文论文章《从牯岭到东京》; 1992年茅盾长篇小说《虹》的英译本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2.研究情况
随着茅盾作品译介工作的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茅盾作品被介绍到各国翻译家和研究者的面前,并引起了他们的研究兴趣。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就有国外研究者或学者对茅盾及其作品和思想进行研究,其中比较早期的国家有美国、法国和俄苏,这一时期的茅盾研究成果多为译本的序言,研究重点集中于茅盾小说的创作,具体表现为对以《春蚕》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和以《子夜》为代表的长篇小说的评述研究,研究者多着手于作品研究,同时对茅盾作简要评述,进而对其小说内容与革命道路、创作与作者生平进行探讨,从而得出总体性的评价。
俄苏的茅盾研究中成果卓越的学者有尼·特·费德林(《茅盾》)、弗·费·索罗金(《为人生的文学》 《茅盾的创作道路》)、弗·鲁德曼(俄文版《子夜》序)、乌里茨卡亚(俄文版《茅盾短篇小说选》序言)、瓦西里耶夫(中文名王希礼)(《〈动摇〉俄译本序》)、艾德林(《中国文学简论》)、彼得罗夫(《才能与劳动》)等。这些学者的研究都对茅盾及其作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其中著名汉学家尼·特·费德林的茅盾研究十分详细,他在其专著《中国文学(纲要)》和《茅盾文集》中都有关于茅盾研究极其精彩的论述,指称茅盾的小说描绘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生活全景,是近乎百科全书式文学创作,茅盾能敏锐洞察到当时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将其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费德林对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评价极高,将其视作茅盾小说创作中最为优秀杰出的作品。
美国的茅盾研究中成果突出的学者有约翰·博宁豪森(《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中心矛盾》《茅盾的早期小说,1927—1931:他的现实主义立场和风格》《〈中国革命文学〉引言》)、文森特(《批评家茅盾》)、陈苏珊(《翻译家茅盾》《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个人成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六章)、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陈幼石(《〈牯岭之秋〉与茅盾小说中政治隐喻的运用》《茅盾与〈野蔷薇〉:革命责任的心理研究》《妇女沦落的革命意义:〈水藻行〉和〈烟云〉》《回归的迷惘:茅盾的〈路〉与〈三人行〉》)等,茅盾研究涉及茅盾的小说、茅盾的文艺思想、茅盾的翻译思想等方面。
法国的茅盾研究中成果突出的学者有米歇尔·鲁阿(《法文版〈锻炼〉序言》《法文版〈茅盾短篇小说〉序言》《法文版〈虹〉序》)、苏珊娜·贝尔纳(《走访茅盾》)、阿兰·佩罗伯(《茅盾——希望与幻灭的描绘者》)。其中鲁阿为茅盾的长、短篇小说的法译版都有作序,并对这些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将茅盾的《子夜》视作在风格和真实性方面更胜鲁迅白话文作品的文学作品;苏珊娜也同样高度赞誉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称其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出成果;阿兰·佩罗伯则对茅盾的另一篇长篇小说《虹》给予了充分肯定,将茅盾评价为中国当代作家中只有鲁迅才可媲美的伟大作家。
另外,日本的茅盾研究成果也十分突出,进行茅盾研究的部分优秀研究者及其部分研究有是永骏(《论〈虹〉——试探茅盾作品的“非写实”因素》《茅盾的小说语言与文化语码》《茅盾小说文体与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中国现代小说的结构和文体——从茅盾小说作品的状况形成谈起》《论〈动摇〉》《论〈水藻行〉〈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的世界》《〈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其〈续稿〉的叙事世界》)、白水纪子(《关于〈论无产阶级艺术〉出处的说明和一些感想》《关于〈论无产阶级艺术〉》)、萌山达弥(《茅盾的对日观——在革新〈小说月报〉的那段日子里》)、铃木将久(《上海:媒介与语境——读〈子夜〉》)。
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及其弟子斯洛伐克汉学家高利克同样是海外茅盾研究学者中的佼佼者。普实克曾将《子夜》翻译成捷克文并为其作序,在其研究论文《茅盾和郁达夫》中对茅盾的《子夜》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普实克还对美国学者夏志清的茅盾研究提出批评,两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论争影响深远。斯洛伐克汉学家高利克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是以茅盾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此后多年都从事茅盾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立论严谨、研究细致、论述深刻,他对茅盾的研究成果常被之后的相关学术著述所引用,是海外茅盾研究成果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