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深入探究中国当代小说反讽的魅力——陈蘅瑾《反讽的魅力》序言

杨剑龙

这是一部颇有新意和学术价值的中国当代小说研究的学术佳著,从反讽的角度拓展与深化了中国当代小说的研究。

在文学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是值得怀念的年代,尤其是1985年被称为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年,诸多国外新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方法先后被引进和推介进来,在眼花缭乱中我们的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突然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拓宽了以往文学研究仅仅局限于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的范畴。虽然曾经呈现囫囵吞枣、新名词新方法纷至沓来的情状,但是确实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拓宽了文学研究的境界。从反讽的视角开展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大约也缘起于那个时候。

我对于文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尝试大概源于鲁迅研究,我在1993年第6期的《鲁迅研究月刊》上发表了《论鲁迅的乡土情结与乡土小说》,运用原型批评的角度进行研究。在1994年第4期的《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反讽:鲁迅乡土小说的独特魅力》,从反讽的角度展开研究。在1995年第11期的《鲁迅研究月刊》上发表了《文本互涉:鲁迅乡土小说的意象分析》,以文本互涉和意象批评角度展开研究。在2005年第5期的《南开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男性视阈中的女性观照——读鲁迅的〈伤逝〉、叶圣陶的〈倪焕之〉》,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研究。这些论文的撰写都涉及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视阈,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我又在2002年第1期的《中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论王朔小说的反讽艺术》。我想陈蘅瑾的这部著作的选题,应该受到我如上某些论文的影响。

陈蘅瑾于2013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跟随我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大约由于她最初任职于网络传播学院,其学位论文就想从事网络文学的研究,后来由于网络文学缺乏研究基础,且阅读量巨大,便放弃了。由于其工作的学校处于鲁迅的故乡,她又想以鲁迅为研究对象,由于鲁迅研究的成果汗牛充栋,寻找新的角度新的资料颇难,她便选择了从反讽的视角研究中国当代小说,虽然也有学者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但是从反讽角度全面深入地开展对于中国当代小说的研究,尚未发现,因此我认可了这个论题。从这个角度说,陈蘅瑾的《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这部著作具有一定的填补研究空白的意义和价值。

陈蘅瑾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担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2014年她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在繁忙的工作中,她抓紧学习、刻苦努力,2017年其学位论文参加答辩,获得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当时我对于其学位论文的评价为:“陈蘅瑾的论文从反讽的角度,展开对于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的研究,在梳理了反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生成后,分别以王蒙、王朔、王小波、刘震云、阎连科的个案研究,分析探究他们小说创作中的反讽运用与特点,并且从米兰·昆德拉、马尔克斯的角度,评说中国当代作家与西方反讽小说之间的关联,论文以反讽为视角十分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反讽特征,论文拓展与深化了中国当代小说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论文层次清晰、概念清楚、结构合理、分析细致,在对不同作家的个案研究中,努力把握作家们不同的创作个性和特征。论文资料翔实、书写规范、语言流畅,具有作者独到的见识和观点,见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甚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今天重读陈蘅瑾的这部书稿,我觉得该著作的特点和价值可概括为如下三方面:

1.系统全面地梳理研究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叙事。在进入该论题的研究与写作过程中,著者全面搜寻与反讽相关的资料,引言中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讽刺说起,转入西方文学中讽刺与反讽的异同,梳理反讽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逐渐为陈望道、鲁迅、冯至、袁可嘉、钱锺书等文人学者所认知,逐渐感知反讽的魅力所在,并梳理从近代至当代对于反讽概念的接受与影响。在该著的第一章中,著者细致地梳理西方反讽概念的衍变,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莱格尔、黑格尔;从克尔凯郭尔、索绪尔,到布鲁克斯、瑞恰慈、哈桑,全面梳理了反讽概念的发展变化。著者还从施莱格尔、艾略特、兰色姆、布鲁克斯、弗莱、米克、罗蒂、哈桑等的言论中,梳理分析反讽与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著者细致梳理20世纪初以来不同历史阶段,西方反讽理论在现代中国的译介,并通过对鲁迅、钱锺书、老舍、张爱玲创作的分析,梳理中国现代小说反讽的生成与影响。著者通过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新世纪西方反讽较有代表性作品的译介情况梳理,通过对于有关反讽的理论著作和批评论文的梳理,观照西方反讽理论在当代的阐释和批评实践。通过对王蒙、王朔、刘震云、莫言等作品的分析,探究小说反讽修辞中话语系统的多元共生。通过对王蒙、马原、格非、余华及新写实作家、新生代作家创作的梳理,探究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启蒙与颠覆中的反讽叙事。著者通过对于诸多作家个案的细致研究,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理论与创作等全面深入的梳理分析中,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叙事,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当代小说反讽叙事研究的空白。

2.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中国当代作家的反讽个性。在确定了选题后,著者精心选择与论题相关的作家个案,在细致研读大量的小说文本后,选定了王蒙、王朔、王小波、刘震云、阎连科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反讽的角度分别对于各位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深入肯綮的分析,尤其关注与研究在反讽视阈中作家们的小说反讽的个性特征,在对于作家人生经历与创作轨迹的梳理中,在“知人论世”中对于作家创作的反讽特征进行颇为精到的概括,并在对该作家小说反讽的不同类型进行概括后,颇有逻辑层次地分析该作家小说反讽的价值。著者用“质疑中的守护”研究王蒙小说的反讽,通过对王蒙曾被打成“右派”经历的梳理,分析其小说中忠诚者的受难、众声喧哗中的放逐独行、革命时代非革命的烛照,概括王蒙小说命运反讽中的悲情,并探究王蒙小说政治文化语境的反讽,分析王蒙小说言语狂欢中的反讽解构。著者总结道:王蒙“在独特的历史中受尽磨难,他用反讽表达对历史的质疑,也以反讽表达他对真情的守护,正是这种复杂却又真实的情感,赋予了王蒙式的反讽独特的悲情基调”。著者用“颠覆后的快意”研究王朔小说的反讽,从“革命大院”的“革命文化”哺育出来的人梳理王朔的人生,用“不安分的灵魂”分析王朔顽主群像的时代反讽,用“在熟悉与陌生间穿行”分析王朔小说独特的反讽语言,从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的解构、革命政治话语的消解,分析王朔小说中的反讽对尴尬时代话语秩序的消解。著者总结道,“他在主流话语的不信任中高调自嘲,最后借助大众媒体之力,享受主流话语与精英话语被解构后的快感”。这些分析和概括,既合情合理又深入肯綮,见出著者细致分析切实把握的功底和能力。该著对于王小波、刘震云、阎连科的分析评价,同样在深入探究中把握住作家的反讽个性。

3.在中外比照中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在总体上看,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主要受到外国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著者在研究该论题时,细致梳理西方反讽理论在现代中国的译介,梳理中国现代小说反讽的生成与影响,通过对于中国当代作家小说创作反讽的分析,总结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叙事。在该著中,著者还辟专章“西方反讽艺术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分别通过中国当代作家对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创作的接受及其影响,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著者在比较详细地介绍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后,梳理中国当代作家所受到的影响,分析王蒙小说《一嚏千娇》、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韩少功小说《马桥词典》、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所受到米兰·昆德拉的影响。在梳理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后,著者从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金发婴儿》《球状闪电》《生死疲劳》、韩少功的《爸爸爸》、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阎连科的《受活》、格非的《人面桃花》等作品的分析比照中,探究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著者从作品译介到作家接受、创作影响、作品比照的分析,在中外比照中细致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

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1948年在其著名的论文《反讽与“反讽诗”》中,对反讽的概念做了阐释:“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因此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它是“一种用修正来确定态度的方法”,“是表达语境中各种成分从语境受到的那种修正的最一般的术语”(转引自赵毅衡《新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他认为文本中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而使意义发生扭曲,形成所言非所指的叙述效果,即为反讽。陈蘅瑾的《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从反讽的角度对于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进行了颇有新意和深度的研究,在具有一定填补研究空白的意义上,呈现出该著的独特学术价值。

陈蘅瑾是一位颇有灵气的学者,她敏捷严谨执意探索,呈现出学者的风范;陈蘅瑾也是一位很有行政能力的领导,她开朗爽直雷厉风行,呈现出领导的才干。该著是陈蘅瑾学术研究生涯中第一部个人学术著作,该著奠定了陈蘅瑾学术研究道路上十分厚重扎实的一步,期望她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有更多更厚重的学术成果面世,也期望她在今后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8年11月18日

于瞻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