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布鲁克斯、沃伦小说情节理论及批评实践
布鲁克斯、沃伦的小说情节理论及批评实践,集中表现在二人合著的《小说鉴赏》一书中的“第二章 情节”部分。在这一章中,二人选取了欧·亨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安东·契诃夫《万卡》、约翰·科利尔《埋葬》、安布鲁斯·比尔斯《鹰溪桥上》、艾萨克·巴贝尔《进入波兰》、盖伊·德·莫泊桑《项链》、路易吉·皮兰德娄《战争》、路德亚德·吉卜林《国王迷》8个短篇小说进行了赏析和评论。在正式赏析和评论单篇小说之前,有一个类似于理论概述的部分(可视作该章的“前言”),集中阐发了他们的情节理论;理论概述之后,那些对单篇小说的批评文本,既是布鲁克斯、沃伦情节理论的具体展开和成功运用,也是其文本批评实践对其批评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和创造性引申。同时,在该书其他章节,也有多处涉及小说情节问题(因为人物、情节和主题,毕竟是小说文本中密切相关的几大要素)。
除此之外,二人的情节理论在其对福克纳的评论文章(包括罗伯特·潘·沃伦的《威廉·福克纳》[1],以及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普通人——自耕农、佃农和穷白人》[2]和《乡下人福克纳》[3])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另外,我们也可能涉及克林斯·布鲁克斯两本专门研究福克纳的专著,分别是《威廉·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郡》(1963)和《威廉·福克纳:走向与离开约克纳帕塔法郡》(1978)。但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布鲁克斯、沃伦合著的《小说鉴赏》的第二章和该书的其他相关章节中的情节理论。
在这一章,布鲁克斯、沃伦除了提出一般的情节理论和具体的文本分析外,还深入且有针对性地对小说结尾进行了重点分析和评论,在对不同风格小说的分析中还示范性地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在运用“新批评”文本细读法的同时,布鲁克斯、沃伦还根据所分析文本的特性综合运用了叙事学、文体学、社会历史批评及心理分析等方法。为此,我们这里拟从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述布鲁克斯、沃伦的小说情节理论和批评实践:第一,布鲁克斯、沃伦小说情节分析之理论要点;第二,布鲁克斯、沃伦小说情节分析之批评实践;第三,布鲁克斯、沃伦小说情节分析之问题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