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丝路大篷车”新闻写作教育特色
与大多数新闻采访实践不同,“大篷车课堂”的采访没有一个确定的开始时间,也没有严格规定采访地点,对采访的主题和题目更是不做限制,从而最大化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真正的生活中产生灵感,走在路上的同时进行叙事实践,训练新闻写作能力,从而写出能够展现相应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原创作品,而不是把采访当作任务,进行无意义的文字堆砌,完成一篇篇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更没有第一手素材的稿件。
2000年,我带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学生赴新疆罗布泊、楼兰故地采访,主编《跟我去楼兰》一书;2002年暑期,带领学生赴四川黑水重走长征路采访实践,合著出版《找故事的艺术》;2003年秋季学期开始,我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新生研讨课“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成为清华大学首批新生研讨课之一。2003年以来,我每年两次带领“新闻与采访写作”课程的学生赴边疆及域外上课采写,其中包括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新荣得胜堡、乌苏里江珍宝岛、青藏大铁路、河南农村、古丝绸之路、贝加尔湖、巴基斯坦塔克西拉玄奘西天学经处等地。
作为“大篷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开设的“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课连续近20年组织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现今媒体鲜有报道的历史文化胜地,在亲身采访与考察中产生灵感,并从灵感中生发出故事,使学生们笔下的故事变得有血有肉,最后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像美丽的西方古典油画、中国的山水画,或者精美绝伦的雕塑作品,这种作品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美感。这种美感可能让人读了之后变得非常平静,也可能很激动,甚至想流泪,这样引发出读者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算作真正的艺术。我希望在学生的故事当中能够看到有血有肉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
也许你会问,同学们在参与这门课进行新闻实践的过程中,明明走在同一条“路”上,大家都用眼睛观察同一片景致、都用耳朵倾听同一段故事,如何写出不同的作品?进行有价值的采访,关键在于“交流”——通过选择合适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提问方式、精妙构思的提问逻辑,让受访者能围绕我们看到的东西讲出独特的故事来,然后把他们讲的话通过直接引语的形式或者作为背景材料,写到我们的故事里。
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我带领同学们前往山西进行考察采访,两次造访鸡鸣驿,一次前往得胜堡。当然,我第一次带领同学们去鸡鸣驿和得胜堡采访要追溯到2001年,同学们的作品非常精彩,《北京青年报》专门给了我们一个整版——那时候还没有现在如此发达的社交媒体,甚至手机还没有普及,报纸仍然是大众媒体的主流。
“大篷车课堂”的新闻写作教育发生的最佳地点是在“路上”。就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课程来说,第一,我要求学生们在火车上采访陌生人。可以是坐在对面的人、擦肩而过的人、列车上的工作人员等。我注意到参与我课程的基本是大一的学生,而这样的采访要求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大学环境的孩子来说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处在被学校和家人保护的舒适圈中,而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从心态开始对学生们进行锻炼,在采访中提升胆量的同时训练自己对于新闻故事的嗅觉,提高敏感度。
第二,我要求学生们统一乘坐硬座,并选择上午或下午的时间段。这个要求看似平淡无奇,却也是经过精心的课程设计以及具备一定挑战性的。首先,上午或下午的时间段能保证在整个行车中,学生们能够清晰明朗地观察到沿途的景致,自我训练“看”与“写”的实时转换能力。我们知道,在新闻采写中,观察以及描写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样的时间设计能使这两种能力的发挥最大优化。其次,硬座的选择限制使同学们能够处在火车上“最接地气”的环境中,采访基数较大,人物多种多样,可选取素材范围大。无论如何,学生们在陌生环境中进行采访,也是对自我保护能力的一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