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章 误国误民
诚如朱瞻基所言,瓦剌人已将明军团团围住,断绝水粮,只须再耗几日便能获胜,压根没理由主动求和。
但王振显然没这觉悟,此刻托着议和文书,犹如抓住了救命法宝,喜滋滋往大帐里冲去。
“想那瓦剌人已经得知陛下御驾天征,畏惧陛下天威降临,这才主动求和。”
“此乃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陛下快答应吧!”
王振送上议和文书,随即展开游说。
得了文书,朱祁镇喜出望外,几乎是没作思索,便即应下。
“去,速派人前去瓦剌大营,代朕议定和盟大计!”
王振得了指令,乐得眉开眼笑,踮着脚步便要往帐外跑去。
“等等!”
却在这时,朱祁镇一声断喝,将其叫住。
画面播放到这里,朱瞻基似又看到了希望,重又坐了下来,凝神观望。
他显然还指望朱祁镇能悬崖勒马,辨明瓦剌人的阴谋。
只可惜……
叫住了王振之后,朱祁镇快步走了上去,又叮嘱道:
“传朕钧令,只要瓦剌人肯退兵,无论他们有何要求,均可应下!”
王振一听,更将头连连点下,屁颠屁颠便跑了出去。
看到这里,朱瞻基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
他脸色铁青,口角下唇已气得颤抖。
憋了好久,他终是怒骂出声:
“逆子,孽障!”
“贪生怕死,偏信奸吝!”
“蠢货,中了敌人奸计却不自知,犹自做他的议和大梦!”
“有此昏君,我大明要枉送多少将士!”
朱瞻基的怒骂声里,光幕之上,瓦剌与大明的议和盟约,也已达成。
瓦剌人答应先行退兵,换取大明金银岁贡。
画面一转,那瓦剌军果真向后撤退,给明军留出一条“生路”。
“陛下,那瓦剌人果真退兵了!”
看到这一幕,王振激动地手舞足蹈:“快下令撤离吧!”
朱祁镇同样两眼泛光,当即挥手:
“传朕钧令,大军移营就水!”
一声令下,那大明军士当即越出战壕,开始撤离。
这些军士,被困了多日,一直断水断粮,此刻见有了生机,自是拼了命地撤退,朝那河流方向奔去。
若是平日训练有素,大军或还能保持队形。
只可惜,这些军士被困多日,早已军心涣散,此时只顾争先恐后,哪还管得上军纪?
只消片刻工夫,明军阵中已出现混乱。
却在这时。
“杀啊!”
自四面八方,忽地出现大股游骑,朝明军冲杀而来。
“不好,中计了!”
当看到瓦剌人横刺里杀出时,朱祁镇悔之晚矣。
“回营,速速回营备战!”
大明将领的呼喝声,适时响起。
但已不管用了。
明军队形已然混乱,而瓦剌人冲杀势头极猛,如此情形之下,胜败立分。
瓦剌人提刀跨马,杀得明军毫无反抗之力。
而大明军士或逃或战,相互间互有践踏推挤,一时间哪能抵抗?
被瓦剌人砍死的,被战马冲撞而亡的,抑或是被自己人推搡踩踏死的……
大明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护驾,护驾!”
混乱之中,连朱祁镇的亲兵卫队,也被冲散。
朱祁镇慌得手足无措,却又无处可逃。
“混账!”
看到这里,朱瞻基复又拍桌怒骂。
“朕当初就不该生出此等逆子,不该遍访名医为这畜生治病!”
他直喘着粗气,咬牙切齿作怒不可遏状。
“土木堡之变……”
伴着光幕上明军将领的惨嚎声,陆昊缓缓起身,正色道:
“随从出征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了铭、王永和等,共计五十余名朝廷重臣,战死沙场。”
“只有大理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数人侥幸逃出。”
“太监喜宁投降瓦剌,将大明内部虚实尽数供出……”
“五十万大明军士,死伤大半,余者皆逃散失踪……最终跑回京师的,仅有极少数。”
听到这话,朱瞻基的双眼变得呆滞,整个人僵立住了。
片刻之后,他忽地捂住胸口,脸色变得煞白。
“噗!”
一口鲜血喷出,朱瞻基站立不稳,摇摇欲倒。
“陛下!”
于谦慌忙上前,一把扶住,关切探望。
陆昊也上前替其搭脉:“没事,不过急怒攻心,稍事休息便好。”
于谦忙又扶朱瞻基坐下,轻轻拍了拍他后背。
“朕无碍!”
朱瞻基一边喘着气,一边抬手,示意于谦。
先前看到土木堡惨状,他确是怒火攻心,难以招架,好在这一口热血吐出,缓了他胸口淤塞,不致郁结难纾。
但他胸中犹有怒意,眼里犹有杀机。
“此等孽障,误国误民,枉为人君!”
光幕画面已然定格,朱祁镇落难被擒,成为瓦剌人的战俘。
朱瞻基显然还没看够,又追问道:
“后续呢?”
陆昊冷笑:“后续?瓦剌人自知擒了他也无用处,自然是将他……”
“不!”
朱瞻基却又摆手:“朕问的,并非是这孽障的下场。”
“朕问的是……瓦剌人掌握了大明军情,定不会轻易退兵……”
“我大明如何应对?”
土木堡之战,最严重的后果并非是国主被俘,更关键的是,大明主力消耗殆尽,而瓦剌人又已掌握军情,拥兵朝京师而去。
朱瞻基更担心的是,大明会因此一役,蒙受灭顶之灾。
“放心吧!”
陆昊神态悠然,朝一旁撇了撇嘴:“不还有于少保么?”
“于谦?”
朱瞻基茫然望去:“是于谦打退了瓦剌人?”
于谦赶忙拱手:“是景泰帝领兵坐镇,亲率我大明军镇守住了京师。”
朱瞻基更显迷茫:“景泰帝是谁?我明军主力折损殆尽,哪还有兵力镇守京师?”
“景泰帝,便是朱祁钰!”
陆昊接过话茬:“至于如何镇守京师,咱们还是看下去吧!”
于谦身为人臣,自然不会自吹功绩,多半会将功劳全推到朱祁钰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