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区域内的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实现政治目标,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以促进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并与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区域经济合作是一国或地区生产社会化和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的产物,其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必然性。狭义的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开展经贸往来合作,以实现经济主体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重新分配实现优化组合的过程。广义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通过弥补国际经济贸易不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间的广泛合作模式。广义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支持经济活动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积极倡导并坚持区域间的开放关系和平等关系,支持区域间和平共处等协商原则,并在合作主义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区域间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在政策鼓励下的区域合作模式,能够积极有效地引导市场朝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合作的引导下不断推进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其中,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是国家内部州(省)之间的经济合作,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内容则要丰富得多,其合作内容涉及国家主权、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社会风俗等方面。同时,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国际区域合作往往要比国内区域合作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低级形态的边境地区贸易逐渐发展到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国际区域间自由流动,通过发挥区域经济组织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实现国际生产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和资源在国际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最终能够有效地加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迈向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经济交往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各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地缘合作理论

地缘合作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快速扩张使人类生存所需的地理空间获得了极大的增长,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缘理论,对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政治决策制定以及战略实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人们对地缘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其研究已经逐渐延伸至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宗教与文化等多个领域,并随着多变的国际局势一同不断在丰富和完善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卢特沃克创立了地缘经济理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球关于地缘经济理论大致可分为美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卢特沃克、所罗门和肯维等,美国学派的地缘经济理论认为,资本在国际上的深刻影响已经超过军事对抗的威力,因此强调应从经济关系角度处理国家或地区的冲突与合作,并提出货币战和贸易摩擦等新型国际经济对抗形态,强调经济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对国际关系影响的重要性。俄罗斯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科切托夫和涅克列萨,科切托夫认为世界各国在空间上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共同决定了现代世界的情景模式,其将地缘空间分为地缘政治空间、地缘经济空间、地缘战略空间三个子空间。其中,地缘经济空间占据三个子空间中的首要位置,而地缘政治空间和地缘战略空间则次于地缘经济空间。涅克列萨创新性地提出了“全球经济六角结构模型”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将地缘经济看作各类经济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空间发展定位,同时包括与地缘经济相联系的世界劳动分工的新形式,以及在国际关系领域所涉及的政治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问题。

地理因素可以看作地缘经济理论中的最基本要素,它强调了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地缘经济理论从地理空间角度提出,由于地缘关系的存在,在经济交往中各国往往会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需要与其他经济体通过合作实现彼此经济的共同发展,故而强调“非零和”博弈的重要性。可见,地缘经济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合作发展战略,是一国在结合地理因素和经济理论基础上的“非零和”经济发展理论。

2.要素禀赋理论

经济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及制度等。要素禀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所谓相对比率,是指一经济主体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的丰裕程度。20世纪20年代,赫克歇尔和俄林首次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该理论自提出后便成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由于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为了实现互通有无便形成了人类早期经济的国际贸易。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这种由于生产要素及资源方面的差异而影响到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本的现象,将最终导致产品在相对价格上产生较大差异。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将发展重点放在生产本区域内供给相对充足、价格相对低廉的商品,同时将这类商品出口至供给相对缺乏、价格较为昂贵的国家或地区,再从外部购买本国生产要素价格较高且难以生产的商品。通过有效利用本国或本地区的生产要素,实现与其他经济体的要素互换,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3.博弈论

1928年,冯·诺依曼的二人博弈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博弈论的创立。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竞争性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又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主要研究国家、企业及个人等主体在限定规则下,在一次或多次、同时或先后等不同情景下,不断地选择有效的或可行的行动或策略,并对这些行动或策略加以实施,以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由此看来,博弈论实质是研究各个决策主体在相互作用条件下如何影响彼此决策的过程,以及研究决策过程中实现均衡的问题。在提出二人博弈模型后,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顿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对合作博弈展开了深入分析,将二人博弈模型推广到多人博弈模型,并将博弈论应用到经济领域,使博弈论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巨大的拓展。

到20世纪50年代,博弈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博弈论中著名的“纳什均衡”理论。约翰·福布斯·纳什(1950)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并规定了非合作均衡的形式,即“纳什均衡”理论。该理论不仅为非合作均衡一般性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开辟了博弈论研究的新领域。到了60年代,博弈论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在这一时期,泽尔腾(1975)、海萨尼(1967)等学者关注到信息不完全的现实性,进而将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的研究范畴,将博弈论引入非合作博弈层面,在扩展了博弈论的同时也使博弈论更具应用性。例如,运用博弈理论中的合作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分析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进而深入分析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4.国际贸易理论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早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通过要求各成员国降低关税、取消配额等传统贸易政策措施促使商品能够在区域内实现自由流动,这种浅度的区域一体化与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特征相联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深度一体化成为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显著特征。相比浅度的区域一体化,在深度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各经济体采取了包括促进投资便利化条款、劳动力流动、竞争条款、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更广泛的政策措施,来解决国际市场中广泛存在的分割与阻碍问题。贸易便利化措施的有效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成员国之间商品、资源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影响下,国际生产区位也随之发生调整和改变,进而引发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在生产及产业空间上的集中与扩散,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作用下,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在经济地理层面不断融合。

5.新经济地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对经济现象中的地理集中与扩散问题展开研究,创立了新经济地理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同时也研究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此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S)模型、冰山成本、动态演化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逐渐被引入新经济地理理论,使该理论不断得到完善。新经济地理理论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贸易成本和产业区位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分析了贸易成本和产业区位之间的关系。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的自然条件及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作为其经济发展的外生条件,成为影响一国产业区位分布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自然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但在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并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此,新经济地理理论将自然因素、资源因素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研究其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并试图解释产业空间分布是如何形成产业区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两种相反的力量:一种是集聚力,包括市场规模效应、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和纯外部经济,它能够推进产业在空间范围内的集聚,形成了产业集聚;另一种是扩散力,扩散力包括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如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租金以及纯外部不经济(如拥挤成本等)。与聚集力相反,分散力是阻碍产业集聚形成的力量,在拥挤成本和要素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下,促使产业向外不断扩散并由此形成了产业区理论。

从实践角度来看,克鲁格曼提出当区域内运输成本下降和规模经济递增条件出现时,产业将会在区域范围内不断地集中。在对美国与欧洲进行比较后,发现由于欧洲国家关税普遍过高以及汇兑的管制措施的存在,欧洲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程度大大低于美国各区域之间的专业化程度,然而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欧盟的成立,要素在欧盟内的自由流动使欧盟成员国内部产业的地方化和专业化程度得以快速提高。另外,在实施了区域一体化措施后,随着区域内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并不一定会从生产成本较高的中心地区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外围地区,规模收益的存在可能使生产集中在成本较高但更为接近市场的地方更有效,经济一体化过程相反可能会阻碍外围地区产业的发展。以日本东京经济圈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没有带动东京周边地区的发展,相反,导致大量要素不断流入东京经济圈,造成东京经济圈周边区域经济的空心化。此外,沃纳科特(1992)从国际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两个方面研究了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问题。他认为,如果进口国贸易壁垒过高或者进出口国之间运输成本高昂,交易成本的存在将会在出口国生产者收益与进口国消费者的成本间造成巨大缺口,由于缺口难以弥合,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成为阻碍两国之间贸易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组织形成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出现了在小国与大国之间签订贸易协定时,小国往往需要作出妥协甚至额外支付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新区域主义”。威利和帕罗利(1996)指出,在“新区域主义”盛行的背后是自由贸易的意义被淡化,各国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参与区域合作中追求的目的往往是多元化的,小国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某种优惠贸易安排,就必须在进入大国市场时付出一定的代价,以作为大国在与小国签订贸易协定后,失去了其向小国施加贸易影响获得自身贸易利益的补偿。

6.关税同盟理论

早在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就已详细探讨过某些优惠贸易条约对一国贸易活动的影响。斯密和李嘉图先后分析了关税互惠条款对两国福利的影响,认为两国间的关税互惠不仅可以使两国都获利,而相互间设置的贸易壁垒则可能使两国都遭受损失。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瓦伊纳(1950)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的成立会造成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不同的经济效应,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而动态效益则主要指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强化效应、投资扩大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等。国际区域范围内成立的关税同盟的总效应由两种效应的作用关系来决定。然而米德(1955)认为,瓦伊纳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都是针对低效率成员国或地区的,对于高效率成员国或地区并不适用,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高效率成员国家的贸易扩张效应。对此,构建了一个有关三种产品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了对商品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关税同盟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瓦伊纳的基础上,约翰逊(1965)扩充了贸易创造效应,指出低效率成员国国内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会随着高效率成员国廉价产品的大量进入而下降,低效率成员国的居民将得到效用剩余,称为消费效应。而该国的厂商在外部商品的挤压下市场空间会逐渐缩小,称为生产效应,在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的共同作用下,贸易创造效应成为一国对外贸易开展和贸易政策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利普赛(1960)在对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替代性进行分析后指出,区域间贸易转移不一定会减少低效率成员国的福利。巴拉萨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从成员国内部扩展到区域外部,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在促进成员国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能够促进非成员国生产效率的提高。

英国学者罗布森(1980)在关税同盟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由贸易区理论。所谓自由贸易区,是指通过区域内成员国合作协议消除区内贸易壁垒来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的组织形式。自由贸易区理论认为,由于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无法阻止间接贸易偏转的客观存在,对于一国贸易而言,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相比在静态经济效益上是次优的。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阶段,自由贸易区需要以成员国政策一体化作为基础,在自由权内不仅要实现区域内部政策的协调一致,还要实现政策措施的高度统一,使区域内所有成员国均可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通科登(1972)在对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规模效应进行分析后认为,高效率的成员国在加入区域一体化后,其大量低成本的产品会涌入区域内部市场,导致区域内贸易总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效率成员国的生产继续扩大,最终会使高效率成员国生产的边际成本递减。

库珀和马塞尔(1965)从公共物品和公共偏好角度分析了关税同盟后提出,区域内各国间的单边削减关税和自由贸易区在贸易效应方面都要优于在区域内建立关税同盟。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证实了该理论,芒德尔(1968)认为,若建立的关税同盟足以影响到其对全球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同盟与全球其他地区的贸易条件将会出现改进的趋势。沃纳科特(1981)在比较了单边关税和关税同盟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后,证实了如果在关税同盟成立之前,一个国家对其他成员国和非成员国都征收关税,单边关税削减并不优于关税同盟。加齐奥斯和卡普(1991)在对政策一体化理论的研究中建立了关税同盟的非合作博弈模型,模型分析证明了关税同盟的最佳共同政策选择不仅取决于同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策略行为,还取决于同盟内成员间对外政策制定权的选择。巴拉萨认为,区域一体化内部各成员体在产业结构、货币、社会、政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将不利于区域内成员体彼此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然而这种差距却能够通过政策一体化得到有效的解决。

7.规模经济与外部性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背景下,国际贸易新模型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方法,其侧重于研究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相互作用下的产业内贸易问题,以及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行为特征。史密斯、维纳伯斯(1988)在研究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市场分割对一体化、对区域成员国在贸易和福利方面的影响后提出,国际贸易存在内部性问题和外部性问题,内部性问题来自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厂商生产成本下降以及商品规模的扩大,而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导致服务成本的降低,行业竞争加剧成为厂商对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的内在动力。而外部性问题则强调若区域一体化改善了成员的福利,同时又不降低全球其他国家的福利,那么它与多边体制或全球贸易自由化是一致的。克鲁格曼、布兰德(1983)的相互倾销模型提出,如果区域一体化有效地降低或消除了市场分割所造成的价格歧视,便会引起各成员国福利和区域整体福利两方面的增长。温斯特(1984)认为,区域一体化不仅有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也有利于成员国产品的差异化和市场垄断力量的增强,从而提高了其竞争力。

8.共同市场理论

由于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均假设成员国彼此之间的要素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这与现实情况不符。为此,共同市场对前期理论作出修正,其承认区域一体化不仅要求实现产品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要求实现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是比关税同盟更高层次的区域一体化形式。20世纪50年代,巴克(1956)根据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规模经济理论首次提出了共同市场理论,其后共同市场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斯林德特(1986)分析了区域间劳动力自由流动对区域工资的影响。米德(1953)和伍德(1988)提出在共同市场作用下,区域市场间的劳动力自由流动能够有效提高成员国国民收入,而资本伴随技术的自由流动能够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西托夫斯基(1958)和德纽(1962)提出了“大市场理论”,研究消除区域市场中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后,成员国能够获得的竞争效应,其强调共同市场的建立是通过大市场以获得规模经济和实现经济利益,以及由于区域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市场竞争激化,促进共同市场中规模经济形成和技术利益巩固。

芒德尔(1961)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若某区域内的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就可在区域成员国内部采用共同货币政策,或在区域内使用固定汇率组建最优货币联盟。日本学者小岛清(1977)认为,比较优势的存在可能导致产业向某国集中,导致长期成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并由此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他还指出通过在共同体内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两国可以分别生产不同的产品,以促进共同市场规模扩大、产品产量增长以及生产成本下降。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还包括缪尔达尔的结构主义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辛格激进主义的“支配—依附”理论和以鲍里斯·塞泽尔基为代表的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