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何谓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曾经被视为非常简单的问题,近些年变得复杂起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调节心理、革新教学行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不断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从教师专业化的教育学科向度思考,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从理论上说,教师既应成为教学专家,也应成为教育专家。作为教学专家的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智慧,学科整合与构建重心应该是“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部分;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品性和德行,学科整合与构建重心应该是“育什么”和“如何育”两个部分。
众所周知,要打官司,得找律师;生了病,就看医生;人们对律师、医师的专业认可度很高;而对教师则不然,远没有达到“学知识非找老师不可”的地步。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教育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教师职业自身的懈怠,更有教育内部发展的制约。
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对教师的要求也高。许多教师感到,教师这碗饭不好吃。随着全社会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学生家庭文化更趋复杂多元。很多家长的文化程度已不低于甚至高于教师;开放的教育使学生接受到许多教师无法控制的多元思潮,有时信息总量可能会超过教师,教师也面临家长和学生的挑战。
面对如此困境,如何解困?唯有坚持走教师专业内涵发展之路,方可破局前行。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简称华东师大一附中)自1925年建校以来,承继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及其附中注重教师科研的学术传统,走出了一条“造就研究型教师”的发展之路。首任校长廖世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积极研究,勇于尝试,艰苦卓绝”的办学思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针对课程教学改革,持续不断地开展课题研究并取得成果。在此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培养研究型学生,造就研究型教师,建设研究型学校文化”的“三个研究”的办学理念,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批研究型教师在教学上,从教材到教法都进行了改革试验,并在全国产生影响: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道路,创立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创导的“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俄语特级教师张思中,总结了学生学好外语的特点,提出了“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教学法,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编写了一批强化训练丛书,推广至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刘定一,打破学科研究传统,开展“跨学科”课程研究,其研究成果获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上海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数学特级教师吴传发,心理教师崔乐美都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他们被人们称为“五朵金花”。在一个学校里,接连涌现出多个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教科研名师,这在上海是少有的,当时被称为“一附中现象”。
教育,是传承的事业;一所学校的发展,也源于其文化根基。回眸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华东师大一附中开拓前行的轨迹:倡导“研究”之风,践行“研究”之实,造就“研究”之师。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实验的今天,弘扬和发展“研究型”学校文化,我们明确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突破点、增长点。
强校必须重教,重教必先强师。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就是要求教师加强学习和研究,加强反思和总结,以此造就一批“研究型”的学科“领头雁”和优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教师要把“思考”“研究”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养成一种习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思考,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同时要广泛学习前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使教师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由“研究型”转向“专家型”,从而实现由“经师”向“人师”的渐变。
本书是华东师大一附中开展“研究型”教师学术交流与研究的代表成果之一,期待这本专著能为广大教师所喜爱,也期盼教育界同仁批评指正!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术委员会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