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区版画创作人才培养”学术评述
杨若一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西部地区版画创作人才培养”面向高层次版画人才,意在为西部版画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创建年轻的专业创作群体,进一步提升和发扬西部版画的创作水准和影响。项目建立在西部这一整体概念上,其中囊括的青海、广西、甘肃、重庆、宁夏、贵州、西藏、内蒙古、四川、陕西、新疆、云南十二个省级单位虽然各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但西部地区在地理、文化等方面有着整体的趋向性也是不能忽视的。2018年8月5日,项目集中授课在云南艺术学院正式开始。
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因此尽管少数民族众多,但其仍具有相似性。另外,有高山大河作为天然屏障,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因此相对独立,在面对外部入侵时仍可以有效地进行抵御,这也就保持了民族和文化特点,形成了其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地域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西部地区在文化上便已有了自己的聚落。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不只是西部的文明之星,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后来的丝绸之路、古滇青铜、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以及藏传佛教、汉地佛教、伊斯兰教等相互作用也使得西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话、古歌、史诗、图像、符号、文化传统。西部版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占中国领土面积70%的西部地区以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为积淀,为中国的版画艺术输出了大量的作品,也孕育着大量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为中国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版画,并介绍了大量的如珂勒惠支在内的诸多优秀版画家,中国传统复制版画也以此为契机转变为现代创作版画。基于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形势需要和政治宣传等方面因素,西部版画展现给世人的主要创作方向为少数民族题材、生活题材、抗战题材。20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西方文化渗入,艺术家开始借鉴外来文化并重新审视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寻求新的创作灵感。西部的地域风光、民族历史、宗教文化、原始图腾、青铜纹样、民间艺术、石窟壁画就这样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甘肃的莫高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陕西和四川的画像石画像砖,云南的古滇青铜器,西藏的唐卡等文化遗产和各地方少数民族的风情与生活状态、自然景观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和切入点。丰富的题材,多样的内容,新奇的构思,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满足猎奇心理的同时也使得作品增加了它的文化厚度。西部版画就这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红遍大江南北,并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而从90年代起,西部版画开始式微,因为它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直至今天,西部的版画人仍旧在探索新的可能、新的出口。这些是历史赋予新生代的积淀和使命。
“西部地区版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从所面向的十二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筛选了30名年轻创作者作为正式学员,意在培养西部版画创作群体的新生力量,为西部版画的未来培养接班人。项目学习的重点不只是技法训练,更重在梯队建设。诚然,技术的高低是创作者优秀与否的判定标准之一,因为作品是艺术家理念付诸实践之后的呈现,这时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表达,它是理念成为现实的保证,是艺术家与观者产生连结的中介。但一件作品之所以优秀,从来不只是拥有高超的技术这么简单。因为作品本身就是建立在具备了一定技术的前提上,作品和习作的区别就在于此。项目实施的重点不是技术培训,而是创作。它面对的是高水平的创作者,它的目的是为西部版画未来的发展培养接班人,而非面向广大版画爱好者所进行的训练技术的普及教育。也正因如此,结业作品展所展示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学员在学习期间所完成的最好的作品,却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览所展示的成果不只是学员的个人能力,更是未来创作梯队的多样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结业作品展所展示出来的作品中有以技法展示见长的,如徐中宏的《手套·Hello》、《手套·藏》;重在形式表现的,如刘建雄的《易逝的风景》,冀燕的《异位五》,阿茹娜的《迹·一》、《归来》;取材于宗教文化、古代绘画的,如杨悦的《拈花图》;关注自身情感表达、思想表达的,如余昌的《致青春》,李斌的《一片不见的林》,马荣的《TA》;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如吴新林的《云贵高原》、《耕耘土地》;毛祥彦的《彝家·二月八》、《琢木郎印象·绣花鞋》;立足于语言尝试的,如李赓的《斑马的二进制表述》,范东明的《孵化者》。从学员最后的作品呈现来看,项目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艺术创作的切入点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家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寻找切入点,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方式。因此尽管学员们在创作中有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导师也只能是从自身的经历和认知出发,提供自己的见解。导师曹意强认为,艺术的核心在于品质与境界,其源于艺术经典杰作、人类经典智慧,以及个人感受。他指出,境界即思想高度,而思想境界是一种生命力的形式,是赋予创作品质的源泉。南朝谢赫说“技有巧拙,艺无古今”便是这个道理。而导师范敏则是从画种自身寻求突破口,从版画的本体语言与延展出发,认为版画创作应该致力于版画语言的应用才能彰显出其独特性。导师张汉东把重点放在了区域性的问题上,建议从区域文化入手,根植地区的特色、区域文化,才能使得其作品区别于其他地区。
对于7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些学员而言,他们接触的生长环境是开放的国门、多变的市场。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是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旋律,网络所带来的视觉浪潮、信息爆炸是他们耳中所闻、目中所见的日常。这是与前辈根植土壤,立足传统的成长方式、成长环境所不同的。年轻人普遍在传统和现代、现实与虚拟中摇摆。除却年轻人所普遍拥有的因认知不足导致的方向缺失,新一代更多了一丝迷惘、困惑。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彩斑斓的霓虹与网络信息所迷的是一代人的心眼。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西部地区从事版画创作的新生代力量,并通过对这些人的集中培训,加强了不同地方不同年龄层的创作者的交流,因此在艺术观念、媒材运用上尤其得到了提升。学员对于创作的理解重心从技术的追逐转入思想、文化和精神,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转变。对于传统形式的应用,对于内心思想和情感的表述,对于民族地域特色的体现均反映在了各个学员的作品之上。思路的打开是个人创作语言的升华,也是在未来创作道路上的可能性的增加。短期的学习诚然不足以叫人脱胎换骨,却也能够激发能力,开阔眼界,成为未来的积淀。
发展相对滞后,这是西部版画的现状;“有高原,缺高峰”,这是对于西部版画现有的评价。如果说传承是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历史使命,那么开放创新则是基于版画艺术发展未来的属于每一位从业者的任务。老一辈把技术、手法传承下去的同时也把责任和理想传承了下去。高峰之后必然要经历疲软,同样,平淡之后也必然会有激昂的乐章。新生代从老一辈的经验中所汲取的养分终有一天会成为一飞冲天的助力和资本。可以说,活动带给学员的是一个能在未来创作之路上给自己提供落脚点的基石,带给老一辈艺术家的是创作经验和技术得到传承后的一份欣慰与感动,带给西部地区版画的是在未来能够站在高峰的又一次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