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介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后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世界多方力量此起彼伏,处于你消我长的态势,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文化软侵略等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国的斗争仍十分激烈;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内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却出现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或问题,少数人崇洋媚外,影响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国际舞台上和国内各大重要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传承和发扬问题,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敬和推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劝勉当代青年人要主动弘扬五四精神、以实际行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意义,坚定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其中全面阐述了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辩证关系: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既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又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中华文化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又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即是中华民族历史流传下的瑰宝,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路明灯。从来源、根基、关系上指明了中华文化与整个民族之间的深刻联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了全世界中华儿女的高度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当代青年正处于信息纷杂、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大数据时代,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极易形成认知偏差,造成价值观歪曲,这种价值观混乱进一步导致部分高校青年学生对本国文化产生文化自卑,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的错误心理认知。甚至有的高校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不了解、不学习、不热爱,贬低民族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崇拜国外文化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具体表现为对国外新潮事物不加辨别地推崇,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不实不当、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言论,对高校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关注不够,等等。另外,国内教育主要注重对现代知识的学习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深度人文精神教育相对缺乏,这也使得部分高校青年学生缺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难以树立文化自信。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需要全社会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这在高校即表现为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根基,坚定民族信仰,增强国家归属感,抓住世界大势之潮流,迎接机遇与挑战,使自己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生力量。本书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之间的关系,对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提出合理建议,并展开相关延伸思考,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旨在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加强当下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以及自豪感、归属感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并以哲学、史学、文学、语言、书法、艺术作品等为承载形式的反映中华民族风貌特质的文化。它是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发展史中,一代代继承、发扬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含义的优秀文化财富。它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孕育而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统领,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证明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文化影响人,并对经济、政治产生作用。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影响作用,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人类发展进步的每一步都是伴随着文化的飞跃。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汉代独尊儒术发展主流思想,唐宋时期三教并立,清代受到外来近代思想潮流的冲击,马列主义传进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作为我们的精神涵养,不断给予我们行动力量的支持。它发挥着深远持久的作用,培植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文化基因。
高校青年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希望、民族复兴的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新时代下更肩负着民族复兴和兴国强国的重任。高校作为培育青年的重要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把青年学生培育成怎样的人才,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民族前途的问题。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国家、社会对高校青年有了更多的要求:主动肩负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于追梦逐梦,敢于奋斗;慎思治学,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只有培育好高等教育人才,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谈到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强大信心。它突出表现为培养文化自觉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两方面。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具有五千年历史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博大精深,面对任何外来文化都有自信和底气。培养文化自觉,其一是增进国人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特点相结合,熔铸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二是自觉学习、保护本民族文化,主动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其三是面对外来文化,不盲目崇拜,用批判眼光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人类文化优秀成果,使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提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和重新认知,而作为社会发展智力支持的高校青年大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呢?应该如何不断提高自我要求、培养综合素质,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呢?本书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对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和主客观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高校青年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分析两者间的关联性、统一性与时代性,并从实践角度对增强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节 选题依据
一、理论价值
目前,本书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探索及解读”等内容。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关键词为“高校青年文化自信”的相关文献共有201篇。数据显示,2002年学界开始针对“高校青年文化自信”进行研究,到2009年这一研究逐渐受到关注,2015年后其发展越来越快;关键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相关文献目前共有12337篇。然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的作用”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甚少,且多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对树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的角度进行探析。
本书的理论价值在于:①首次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相结合,基于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探索两者的关联性、统一性、时代性。用新思维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和特点来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使传承和统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具体的实施途径,使高校青年学生更乐于接受和适应。②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方位,结合当下社会建设和实践的需要,基于传统、立足长远,解读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高校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③根据“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要求,从高校青年学生入手,提出具体的理论指导。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应通过高校青年学生的行动来带动整个社会增强文化自信。
二、社会价值
(1)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当前西方文化的“软侵略”、部分国民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文化传承和弘扬陷入困境的现象,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弘扬,又助推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信仰、有行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实生活、走入人们心中,是新时代的要求。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促使人们深入了解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建立在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高校青年学生只有经过深入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及其对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作用,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强对文化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肩负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运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通过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凝聚力、引领力,为整个社会营造出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3)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同时推进,文化方面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力量,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坚定高校青年学生的信念,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使高校人才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民族大局观、有民族自豪感、有民族荣辱观的青年群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