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贵州村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格局
在当今众多传播媒介里,电影作为传播贵州村落文化的至关重要的工具和有效途径,成为城市居民了解贵州地方村落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研究电影在贵州村落文化中的传播作用,也有助于一些电影创作者在对待民族地区村落文化时,更加谨慎和重视。同时对于电影研究者来说,他们也会更加注重一些影片中所蕴含的村落文化,为村落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探索塑造当下贵州乡土文化形象与扩大贵州地区的文化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球化语境之下,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原生态地区,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质与审美特征在国际舞台上收获了赞许的目光,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在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乡村文化是根基、是根本。在坚守自我的基础上,合理地接纳“他者”文化,才能够将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真正地连接起来,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效融合。
如何在电影这一最为直接的传播方式中将贵州文化融入其中并广泛传播,从而建构正面的文化形象,借此向中国观众、世界观众宣传贵州文化形象,成为当下行政话语、艺术创作以及文化研究讨论的焦点。电影艺术正成为贵州乡村文化与贵州民族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母体。因此,可以说乡村电影中村落文化的传播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展现,更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展演。在贵州,从南至北、由东至西,遍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落,但是社会发展至今,只有少数古村落尚存。这些村落不仅分布地域不同,而且所承载的文化也是存在差异的。正因为村落文化赋予乡村电影文本以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反映贵州村落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的乡村电影,有效地展示了贵州区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例如宁敬武在电影《滚拉拉的枪》中讲述了苗族男孩滚拉拉寻父以及长大成人的故事,电影选取孩子的视角,凭借诗情画意的风景、舒缓平和的故事叙述,将本真而质朴的苗寨文化、淳朴而温馨的人性之美生动地展现出来,透着浓浓的苗族文化内蕴,也流露出宁敬武导演深沉而亲切的人文关怀。赵薇导演的处女作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细腻柔和的笔触将城市爱情故事的背景选取在贵州安顺地区,黄果树、儒林路、火车站、石头寨小巷、坝陵河大桥……贵州这片在冲击和变革下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地区,成为中国新型都会的典型,更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的城乡空间:现代都市与传统乡村并存结合、山水相间与贫富混居……在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中夹杂着旧时居所,在山水的间隙中商圈组团错落交织,坡坡坎坎与交错小巷成了联系各个角落的血管,闹市之间田野的恬静与工厂的喧嚣并存。抛开城市中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不谈,就其五花八门的特质,让“多彩贵州”颇具电影性。
从“异质空间影像”角度出发,电影性指的是电影时空之于现实的特殊性。例如贵州本土电影《云下的日子》取景自黔西南州的兴仁县老街、马岭河峡谷、贞丰双乳峰和万峰林,在山水如画的背景下描绘了贵州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连获国内外十项大奖的电影《路边野餐》是一部既现实又诗意的文艺片,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中年医生受双重委托去镇远,路上经过一个奇特的村子发生的故事。导演的家乡贵州凯里在影片中充分曝光,那个神秘的村庄“荡麦”呈现了异位的、鲜活的、陌生的视听空间。贵州透过影像的展示呈现出更具地域化的独特气质与精神面貌,通过影像贵州也产生出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文化内涵,电影空间中感性的、复杂的心灵轨迹由此被勾勒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年底,一部首次以外国人的视角来展现多彩贵州和黔东南形象的电影《云上太阳》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正式选定为外宣影片,将被译成英、法、西、德、俄等语言,提供给驻外使领馆使用。2011年《云上太阳》入围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展暨传媒大奖单元”,受邀参加第五届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在高蒙歌剧院大电影院进行首场特别放映,反响热烈。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向全世界多方面地呈现了贵州形象,尤其是贵州的民族文化,如苗族医术、古法造纸术、民族服饰、锦鸡舞,等等。贵州这些极具民族性与乡土性的文化元素在对外文化宣传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