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砖雕的制作技艺及其变迁
(一)砖雕工具的变迁与制作技艺
传统意义上的临夏砖雕是指从青砖烧制到雕刻过程,基本采用纯手工制作,不借助机械辅助。青砖的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白土的选料到过筛、和泥、醒土、搅拌、入模、脱模、入窑、烧窑、出窑等,从准备到烧制完成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通过这样“笨拙”而“缓慢”的方式烧制的青砖大多成色均匀、软硬适度、光洁平整、蜂窝孔少,敲击时声音清脆,最适合雕刻。
青砖制好后便是雕刻,雕刻需要经过选砖、拼尺寸、打磨、绘图、去粗、细刻、安装、修补等步骤。所使用的工具有折尺、锯子、铲、錾、刻刀等,其中铲、錾和刻刀又随工艺要求有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之分,常根据实际需要和工匠的使用习惯加以制作。砖雕技艺发展至今,传统的雕刻工具发生了一些变化,工匠们逐渐使用一些小型的机械工具,如电钻、磨光机、吊磨机等代替传统的锯子、铲、錾,以此提高雕刻效率和工艺质量,使制作更加精细化,但它们并不影响传统砖雕的制作技艺。这些新的工具成了工匠肢体的延续,使他们的双手更加灵活、有力、快速和精确。工具是技术的产物,却不等于技术本身。工具中隐含的技术与工匠能力融合,自身能力强的工匠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工具本身所包含的技术力量,自身能力弱的工匠只能让工具发挥少量功能。
雕刻工具的继承、改进和创新,使砖雕作品呈现的效果也更加精美,由以前的平面雕、浮雕类型逐渐开发出圆雕、透雕和镂空雕等类型。砖雕作品之所以能够有所进步,除工匠们自身技艺的不断提高外,吊磨机、电钻等现代工具的普遍使用也是重要原因。
(二)砖雕图案的变迁与制作技艺
临夏砖雕是一种建筑装饰,它们除了本身具有形式美之外,也通过其形象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讲究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兄弟朋友讲仁义,因此忠孝仁义成了最重要的社会道德。至于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从君主到百姓,总离不开福禄寿喜,所以装饰也离不开这些方面的内容。临夏砖雕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手法,同时将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多元化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古拙,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临夏砖雕延传至今,无论社会文化如何发展,砖雕题材上的图案基本遵循传统。这与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尊重,同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祝福是世代相传的。
因临夏地区一部分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传统砖雕中动物和人物图案较少。随着汉族、回族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文化符号和回族文化符号常常出现在一幅作品之中。穆斯林群众忌讳尖嘴鸟类和凶猛动物,唯一崇拜的对象是真主,除此以外不崇拜任何神灵。随着思想观念的开放和民族融合的加深,汉族吉祥文化的影响和砖雕市场的扩展,龙、凤、麒麟、鲤鱼、朱雀、虎、龟等动物形象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并开始广泛应用于砖雕装饰中。人物题材的砖雕也渐渐有了市场,砖雕公司开始接收一些人物雕刻的订单,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些作品只能被放置于文化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中,在清真寺中不能出现。相较于以前,现在雕刻的图案更加丰富饱满、样式精美。
产生这些变化是有原因的。一是现代工匠大多接受过或多或少的学校教育,能够接受和掌握新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将其运用到砖雕的设计和制作之中。二是民族互动和融合加速了文化表达的多样性。三是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图案的多样化。四是临夏砖雕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选择图案内容时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同时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以上因素对临夏砖雕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将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