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家庭在母语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家庭教育都有其民族归属性,长期以来,各民族的家庭教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教育活动的统称。家庭母语教育是母语传承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的环节,如果没有担负起母语传承的责任,那么,虽然我们给予子女生命,给予他们肌肤和肉体,但却没有给予他们民族的灵魂和根,没有把民族最宝贵的财富给他们,使他们无法享受若干年才形成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等于是间接剥夺了他们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本权利。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是启蒙语言的主要阵地。家庭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和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不断丰富本民族文化。

学习母语的最佳时期,应该是语言的启蒙阶段,通过家庭教授、学习模仿,做到耳濡目染,能够使人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到更深层次的母语文化。从小开始教孩子母语是极为重要的,孩子幼时学习能力强,在所有的学习环境中,家庭是最好的学习环境,家庭教育无疑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授母语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效果自然会更好。尽早对孩子进行母语教育,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日后的语言学习会简单得多。抓好孩子启蒙阶段的母语教育,是父母十分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学习母语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家中的父母要担起责任,营造良好的母语氛围,父母若是足够重视家庭教育,母语的传承就不会困难重重。家庭在传承母语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下面以3个例子说明之。

例1:覃崇耀,男,壮族,80多岁。美籍华人,祖籍中国广西环江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随父旅居台湾地区,后移居美国洛杉矶,娶了外籍妻子,生有子女。虽然身居他乡数年,但一直坚持不懈教授子孙母语。旅居遥远的美国几十年,至今其家庭成员都能用较为流利的母语交流,坚守和传承了母语,记住了乡愁,保留住了民族语言文化的根。2005年覃崇耀先生回到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参加时来村覃氏庆典活动,还为荔波县时来村覃氏宗祠捐资1000元人民币。覃崇耀先生这种爱家爱国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例2:莫某某1,男,布依族,50多岁。中国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民宗局原干部(其妻汉族),居住在荔波县城(县城人口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生有一儿一女。由于他从小教授其子女母语,在家中全部用母语交流,其子女能熟练掌握母语并了解本族习俗文化,为下一代传承语言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例3:莫某某2,男,布依族,50多岁。中国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民政局干部(其妻汉族),居住在荔波县城,生有一女。莫某某2从女儿幼小时坚持教授其母语,在家里一直用母语与其交流,并经常用母语给女儿讲述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经典故事等,使其女儿能和村寨里的布依族孩子一样了解和掌握本族语言和生活习俗。

以上例子说明家庭是母语和民族文化的最佳传授单位和阵地,涉及面广,是其他环境所不能比的。因此无论外界语言环境如何复杂,只要坚守家庭这个第一语言环境,就能守住母语,就能守住本民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