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家庭是母语传承的基本单位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在人类的文化中,民族文化有着璀璨的光芒和旺盛的生命力。而人口较少的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等,是人类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祖先的伟大智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作为后辈,我们不能让这些光芒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较少的民族有其独特的区域性特点。他们多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很多地方交通闭塞、信息滞后,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空间。在这样一种空间里,这些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涵盖音乐、舞蹈、建筑、医药、历法、文学等许多方面,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形态存在。而这些文化基本上都源于生活,且融于生活。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典籍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共享与进步。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文化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文化。世间的新事物不会放慢发展的脚步,而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所以必须保护、传承和发扬。这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民族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民族的习俗和服饰,都是相对容易保护和传承的,但是语言的传承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新事物也在不断取代旧事物。民族语言的传承极为重要,当下第二语言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的交流,改变了不少人原有的语言,然而,正因如此,民族语言的传承才变得更为重要,传承危机更显突出,对此我们不可忽视。

学会民族语言,会使人有归属感,这有利于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学会民族语言,有利于传承文化、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无论是民族习俗的延续,还是民族团结的巩固,都需要民族语言的支持。学会民族语言,会拉近民族内部人与人的距离,让聚居的民族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传承是一种渠道,也是一条捷径。

有句话说,要想统治一个国家,就要统治他们的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每到所侵略之处,必教德语,这是民族文化的侵略,比土地侵略更直接、更彻底。所以,如果不能保护好自己的民族语言,就像是丢掉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异于毁灭。而传承是必要的,也是最好的方式。

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新文化的创造。作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民族文化基因库,为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如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人口较少的民族的服饰,设计出最时髦的时装;艺术家可以利用人口较少民族最优秀的民歌民谣,创作出富有现代气息的歌曲。传统文化对新文化的创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了它,新文化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创新结合传统,会使新文化更加丰富,传统也得到继承和发扬,世界文化将更加多姿多彩。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文化多样性在增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人类宝贵的社会财富,我们要承担起抢救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少数民族文化块头小,抵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资产,不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域的,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化多样性。例如, 2018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条例于2018年8月1日起施行。这一《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提供了地方法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