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腹腔镜常见手术入路的建立及选择
一、上尿路手术经腹膜后入路
(一)腹外侧入路
1.体位
完全健侧卧位,腰部垫枕,升高腰桥。
2.穿刺、人工建立腹膜后腔及套管放置
(1)Hasson技术(开放技术):
于腋后线第12肋缘下做一约20mm大小的切口,钝性分离肌层,切开腰背筋膜,自下而上、自后向前分离腹膜后腔,将腹膜推向腹侧,将扩张球囊放入该间隙,向球囊内充入空气或注入生理盐水,至球囊体积为400~800ml,维持3~5分钟后排空、撤出球囊,伸入示指隔着腹壁感知另两穿刺点套管尖部,在示指引导下旋转加力刺入,其中一点位于腋中线髂嵴上(放置10mm套管用于腹腔镜),另一点位于腋前线肋缘下(左侧卧位时放置12mm套管、右侧卧位时放置5mm套管),退出示指的切口放入套管并缝合切口两侧确保不漏气(左侧卧位时放置5mm套管、右侧卧位时放置12mm套管),充气,排查有无脏器损伤,清理腹膜外脂肪,辨认腹膜后解剖标志。
(2)Veress技术(闭合技术):
检查气腹针通畅度及安全保护装置,于腋中线髂嵴上做一约10mm大小的切口,提起切口周围皮肤,手指握持于距气腹针尖端2~4cm处,用Veress气腹针垂直穿刺入腹膜后间隙,充气扩张后腹腔,撤出Veress气腹针,经此通道稍作旋转刺入装有内芯的套管,取出内芯,换入腹腔镜,排查有无脏器损伤,镜下放置工作套管,清理腹膜外脂肪,辨认腹膜后解剖标志。
(二)腹后侧入路
1.体位
完全俯卧位。
2.穿刺、人工建立腹膜后腔及套管放置
于腋后线上第12肋尖与髂嵴中点处做一约20mm大小的切口,钝性分离肌层,切开腰背筋膜,自下而上、自后向前分离腹膜后腔,无须将腹膜推向腹侧,腹膜连同腹腔内容物因重力自然下垂,将扩张球囊放入该间隙,向球囊内充入空气或注入生理盐水,至球囊体积为400~800ml,维持3~5分钟后排空、撤出球囊,伸入示指隔着腹壁感知另两穿刺点套管尖部,在示指引导下旋转加力刺入骶棘肌与第12肋下、与髂嵴上交汇两个穿刺点安置操作通道。退出示指的切口放入套管并缝合切口两侧确保不漏气,置入腹腔镜,充气,排查有无脏器损伤。清理腹膜外脂肪,辨认腹膜后解剖标志。
二、上尿路手术经腹腔入路
1.体位
斜卧位,患侧抬高45°~60°。
2.穿刺及套管放置
(1)Veress技术(闭合技术):
检查气腹针通畅度及安全保护装置,于腹直肌外缘平脐水平做一约10mm大小的切口,提起切口周围皮肤使腹壁远离腹腔脏器,手指握持于距气腹针尖端2~4cm处,垂直腹壁穿刺,两次较明显突破感及Veress气腹针末端内芯回落可作气腹针进入腹腔依据,亦可行“抽吸试验”进一步明确(注射器回抽不见有色液体,提起腹壁时注射器内生理盐水被吸入腹腔),充气至腹压12~15mmHg,经此通道稍作旋转刺入装有内芯的套管,突破感及开阀有气可作为进入腹腔依据,取出内芯,换入腹腔镜,排查有无脏器损伤,镜下放置工作套管。
(2)Hasson技术(开放技术):
尤其适用于存在腔内粘连者和小儿。安全性良好。于腹直肌外缘平脐水平做一约20mm大小的切口,分离至腹膜,切开腹膜,伸入手指探查,若有粘连则切开,直视下置入Hasson套管,缝合切口两侧确保不漏气,取出内芯,换入腹腔镜,排查有无脏器损伤,镜下放置工作套管。
三、下尿路手术经腹膜外入路
1.体位
平卧位,头低足高15°~20°。
2.人工建立腹膜外腔及套管放置
于脐下缘做一长约3cm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横行切开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切开腹横筋膜,伸入示指游离分离,将扩张球囊放入该间隙,向球囊内充入空气或注入生理盐水,至球囊体积为400~800ml,维持3~5分钟后排空、撤出球囊,置入腹腔镜,充气,维持气腹压力约15mmHg,直视下于脐下3~4cm水平与腹直肌两侧外缘分别放置工作套管(左5mm,右12mm)、于右髂前上棘内测3~4cm放置5mm工作套管,必要时于左髂前上棘内测3~4cm或耻骨联合上2cm处放置第5个套管(5mm)。排查有无脏器损伤。辨认腹膜前解剖标志。
四、下尿路手术经腹腔入路
1.体位
头低足高位,臀部垫高,适当抬高患侧。
2.穿刺、充气及套管放置
(1)Veress技术(闭合技术):
检查气腹针通畅度及安全保护装置,于脐上缘或脐下缘做一约10mm大小的切口,余同上尿路手术经腹腔入路。
(2)Hasson技术(开放技术):
尤其适用于存在腔内粘连者和小儿。安全性良好。于脐上缘或脐下缘做一约20mm大小的切口,余同上尿路手术经腹腔入路。
五、手术入路的选择
1.手术入路的选择
取决于病变部位、大小、是否双侧病变等,患者是否过度肥胖,有无腔内粘连(既往外伤、手术、炎症等),生理解剖特点(如小儿腹前壁与腹内脏器间距较短),有无其他疾病或异常(如脐疝、门静脉高压、肝脾大、腹壁瘢痕、需同时处理的腹股沟疝)等,术者习惯或偏好等。
2.各入路优缺点
(1)经腹腔入路:
提供了较大的操作腔,解剖标志众多,但可致腹腔粘连、肠梗阻等。
(2)经腹膜后入路:
能对肾血管进行早期控制,能避免肠道干扰,肠梗阻发生率小,术后疼痛少,恢复快,但操作空间相对狭小、缺乏解剖标志。
(3)经腹膜外入路:
能避免肠道干扰,肠梗阻发生率小,术后疼痛少,恢复快,但操作空间相对狭小、定位更困难。
(邢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