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综合研究

导言

第一部分收录10篇研究文章,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国家计划;第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意义及途径;第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与“走出去”。

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国家计划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战略部署,而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随后,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工作方针、主要目标、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明确定位和全面规划。该文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对于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该文件要求,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的目标是要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品牌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端国际型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能力大幅提升,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中国学术海外影响明显扩大。

2012年4月,教育部社科司在广州召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发表讲话,题目是《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新局面》。李卫红从人员交流、学术成果国际影响、传播中国学术的平台建设、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体系等方面对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成就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李卫红还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中国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新形象,以及贯彻执行中央六中全会精神等方面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新使命、新要求。并就如何推进“走出去”工作谈了三方面的想法: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着力解决“走出去”的瓶颈问题;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推出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成果,着力解决“走出去”的话语体系问题;以交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国际学术合作水平,着力解决“走出去”的渠道问题。

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意义及途径

施建军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文化和学术的沟通与交流》中,对“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可以满足世界各国想要了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原因的好奇心、满足国际上对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渴望。另外,“走出去”也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趋势相符合。还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也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长远目标,今天的汉语教育与推广,就是未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该文还就如何“走出去”提出了四点思考:(1)建立一批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中心和“智库”,提升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2)把中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翻译和传播出去,推进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3)全力打造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4)运用高校资源,组织师生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演出等活动,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亲和力和友谊。

文少保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中提出,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目标的具体化现实化是必须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和路径。文章提出了五方面的策略与路径: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海外传播的本土化策略;培养和选拔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各类人才;构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交流平台;实现政府推动市场化主导的输出模式。

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与“走出去”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可以看作是“走出去”的另一个表达。以下7篇文章讨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对于提升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领域话语权的意义,讨论了如何提高国际化水平的问题,还就某些社会科学领域、社科行业领域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

张伟在《关于新时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以“自主创新、内涵提高”为主,借鉴与遵循国际学术标准为辅,是新时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这一道路的提出,不仅是对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理工思路的纠正,而且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创新、内涵提高”为主,借鉴与遵循国际学术标准为辅的道路,具有深刻的内涵,对于具有“国际通行”的人文社会科学和“中国特色”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有不同的要求。学科体系设置、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教师国际学术能力以及现行的学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影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推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时,要正确处理好战略与战术、形式与内容、本土化与国际化、传统与创新、竞争性与吸引性的关系。

殷冬水等在《国际化:社会科学研究的蜕变与革命——关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战略的前瞻思考》中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既是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背景下为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获得后发优势所兴起的一场学术运动,也是后发国家知识界在国际学术话语权配置不平等的条件下主动融入国际学术圈、适应国际学术市场、寻求国际学术圈认可的一个漫长学习过程。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完善国际学术共同体学术生态结构的重要手段。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要关注中国问题,强调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继续实施开放的研究战略,鼓励学术研究的分工,提升学术研究专业化水平。

陈平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问题与对策——对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数据分析》中,从学科、学校、获奖者教育背景和年龄分布等四个维度,对第四届至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际成果申报、获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学科国际化程度,把握承担“走出去”任务的主要力量和特点,以此揭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引导、设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外文成果奖、分学科分层次稳步推进“走出去”步伐等有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的建议。

叶文振、李静雅的《中国人口学科国际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张广智的《中国史学:在与世界史学互动中前行——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为中心的考察》,朱旭峰、礼若竹的《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建设》,程莹、张美云、俎媛媛的《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从社会科学的具体研究领域和行业入手,分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问题,为考察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提供了微观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