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乐段(下)

六、乐段的扩展

乐句内部微型结构(细胞、乐节)以及乐句数量的扩充膨胀、乐句陈述方式的变化等都可能导致乐段基础结构的扩展。乐段扩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是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表现为乐句陈述方式的变化。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

复乐段的次级结构为单乐段,因此它的次级结构必须满足单乐段的条件,同时这些单乐段联合组成的结构关系,必须是平行重复的关系。当然,复乐段中表现出来的乐段的联合不可能完全照样的重复,至少应体现出不同的终止式对应。简言之,这些单乐段之间应是同头变尾的联合关系。对比的复乐段是不成立的,因为非重复的乐段联合必定构成二段式或其他多段式。在调性音乐中,复乐段中各单乐段的终止关系,通常是前(一个或数个)乐段落在开放或转调终止上,最后乐段收拢在主调的完全终止上。终止式关系倒装的现象偶尔可见,但如果是这种情况,这种倒装的复乐段仅能作为高一级曲式的次级结构,而不能作为整体性的独立曲式存在。

例1-35:肖邦《第四叙事曲》(Op.52)第一主题(第8-37小节)

figure_0070_0069
figure_0071_0070

此例是作为一个次级结构来给予观察的。主题的呈示是一个复乐段。乐段原结构是一个三乐句乐段结构:4+6+4,重复后的结构为4+6+5。音乐采用单一的动机材料,第二乐句向上小三度模进,并在后两小节回到原调的属和弦,并以此进入第三乐句。重复乐段在写法上有一些变动,节拍位置和和声的配置及排列都有一些变化,结束时呈现一个开放的收束,停留在降Ⅱ级(G)调域里,并进入第二个段落。原样的重复是不可取的,大的框架可以保持原态,但在可能的地方都要做一些变化。

figure_0071_0071

例1-36:斯克里亚宾《前奏曲》(Op.11,No.3)

此例为一独立结构的复乐段乐曲。乐段原结构是一个下句有较大扩充的平行乐段,结构为4+12(4+2+2+4)。下句第5小节音乐开始展衍,作曲家很巧妙地利用模进音组和低声部线条的结合,构建了变换拍子的双重模进音组,使上下两个声部具有3对4的变化,节奏十分有趣。重复的乐段在下句将主题移高四度,并同时再次扩充了本已扩充的展衍结构,使下句的长度达到16小节,音乐进一步具有了展开的意味。最后还加有一个10小节的尾声,在对主题材料进行回顾的同时完成了对作品结构的收束。

figure_0072_0072

2.巨型乐段

巨型乐段主要是由乐句内部结构的膨胀以及乐句数目的扩充导致的。巨型乐段一般出现在浪漫主义晚期以后的作曲家的作品里,以表现作曲家丰富、庞大的乐思。巨型乐段的写作技术,特别是在旋律方面通常运用重复、变化重复、模进以及衍展等,使整个乐段的音乐连绵不断,意味深长。

下面两个例子选自两位伟大的俄罗斯旋律大师柴科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片段。

例1-37: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第1-36小节)

figure_0072_0073
figure_0073_0074

此例为一个平行结构的重复乐段,乐段原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但使用的旋律素材只有a、b两个:a素材为上下行级进,b素材为回音音型。作曲技法为重复、模进,并运用反向进行来变形原始素材。在第三乐句的地方有三个半小节的节奏重组和节拍交错,值得关注。

figure_0073_0075

此外,参看其总谱,该例还作为弦乐声部交错配器的经典范例。

例1-38: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第33-72小节)

figure_0073_0076
figure_0074_0077

这段为双簧管而作的长达39小节的巨型乐段,气息悠长,连绵不绝,显示了肖斯塔科维奇高超的旋律写作技巧。此例可分为四个乐句:10【6(1+1+4)+4 (1+2+1)】+8(3+5)+9(4+5)+12(5+3+4)。旋律形态有两个:一个是抑扬格上行(主要为三到四、五度)的短长组合;另一个是级进上行的长句(大于六度)以及其变化——下行级进(音程不等)。写作特点是通过重复、内部展衍或改换节奏频率来达到旋律结构的不等分,另外在和声上运用大量高叠和弦以及降Ⅱ级和弦的突然对置来造成色彩上的变化。在第四乐句双簧管过渡到英国管的地方,有一个巧妙的音色偷换,即英国管以相同音高提前进入双簧管的声部。与此同时,两只大管奏出弦乐演奏的节奏型,以其“新颖”的音色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以保证双簧管与英国管间的音色交替不易被察觉。1-38谱例为旋律独奏结构谱。

3.乐段群

各种乐段的混合,并以一个集合体的方式形成一个独立的次级曲式部分的结构就构成乐段群。乐段群内部各乐段之间一般不具备太大的对比性质,因此这种并列性质规定了乐段群内部各乐段的表达内容相对一致、统一。但即便是这样,乐段群内部的整体结构也可以根据乐段间细微的内容变化和形式化特征,按照二分性或三分性来划分。乐段群一般出现在中大型曲式作品的中段,比如三部曲式的中部。

例1-39: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之Trio

此例是该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中部,由八个乐段组成了一个较大的乐段群。根据其内部的材料和特点,这个乐段群也呈现出一个带再现的三分性结构:

figure_0075_0078

其他的结构特点还有:(1)A部分为具有平行和变化重复的三个乐段,第三乐段具有连接到B部分的功能;B部分也是一个带有再现的三分性结构;A1部分结构有缩减,只有两个乐段,且最后一个乐段类似A部分的第三乐段,因此具有乐段群的尾声及与乐章下一个部分连接的意味。(2)整个乐段群的性格柔和、细腻、抒情,只有B部分的中间段落是一个比整个乐段群音乐性格稍显活泼灵动的段落,因此与前后形成了一定的对比。由于该段落是整个乐段群的第五个段落,位置处于整体结构的正相黄金分割点上,因而这样的安排也使之具有了一定的结构意义。(3)乐段群中各个乐段自身的结构清晰,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由于其开放的和声安排和一些临时的离调和转调,乐段之间仍然保持了良好的连贯性以及乐思的延展脉络。

例1-40:德彪西《牧神午后》中间部分

此例是一个非常独特且材料的安排分布和运用都十分精彩的乐段群,同时也是一个多重结构并存的乐段群。这个乐段群位于整部作品的中间部分,由六个段落组成:

figure_0075_0079

从上面的分析图表中,很多关系一目了然。现分别阐述之:

(1)由于第一个段落为主要主题段落到中间部分的连接,而且与中间部分的结合十分紧密,故将其纳入到这个乐段群中;

(2)中间段落的主要部分为B和C两个部分,其中B部分含三个段落(第三段落是到C部分的连接),C部分含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平行乐段结构,其篇幅基本等于B部分的三个段落,而第二个段落相当于整个中间部分到再现主要主题的连接,其功能与本乐段群之第一个段落相似);

(3)属于B部分的Ⅰ-Ⅵ段落的长度为24小节,属于C部分的Ⅴ-Ⅵ段落的长度也为24小节,因此,从比例的视角来考察,这个乐段群具有对称的二分性结构特点;

(4)从材料来观察,B部分的材料由x和y组成,而C部分的材料由z和y组成;而且材料的出现基本是以交替的方式来安排的,因此,材料显示出了两种结构特征,一是回旋性,二为三分性;

(5)从乐段的功能性来考察,段落Ⅰ与段落Ⅵ同属于连接性质,而中间的Ⅱ、Ⅲ、Ⅳ与Ⅴ段落则分别属于两个呈示性段落,故,该乐段群又具有在乐思陈述功能上的三分性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