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21世纪经济与管理精编教材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系列城市土地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城市的内涵及职能

一、城市的内涵

(一)一般解释

城市作为一个与乡村相对的概念,其高耸的建筑、稠密的人口、集中的工商业活动、活跃的政治与文化生活等早已为人们所了解。然而,由于城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人们很难对它给出正确的定义。在不同时期,由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差别很大,其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地理学把城市看做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改造,并把它看做人类与自然环境联系的总喉管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集聚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居区。在社会学上,城市被认为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它拥有一套技术设施和机构、行政管理体系及有别于其他集团结构的组织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城市通常被理解为与乡村相对的生活图景、地域范围或生产方式等。从一般意义上讲,城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指与乡村相对的一种聚集地、经济空间、组织制度与结构、生活场所等。

(二)经济学解释

经济学者对城市进行定义时,大多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特征,认为它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的大规模集中的产物。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页。作为空间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城市经济学一开始就将城市视为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大规模集聚的结果,从而展开有关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其外部经济联系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对这些问题作更深入的分析,城市经济学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来研究。不仅将城市视为劳动、土地、运输、服务等市场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而且将其视为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三)基本特征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集合体,相对于乡村而言具有一些独特的属性。城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下:

1.空间的集聚性

集聚性是城市所特有的属性之一。城市中不仅集聚了大量的人口、物质资源和社会经济活动,而且这种集聚性具有极强大的外部性,吸引着更多类似的资源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同时,与乡村相比,城市大量的人口流动、密集而高大的建筑物、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活动还构成了特殊的城市景观。

2.经济上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城市作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知识资本聚集的区域,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大都集中于此,与乡村形成了明显的分工。值得说明的是,城市和乡村经济之间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城市第二、三产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都来自于乡村,两者相辅相成、分工协作,共同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构成上的异质性同上,第20页。

这是城市的社会属性,有时又称为多样性、流动性。城市是由多种多样的个体构成。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多样性,而且形成了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正是这种特征的存在,使城市与乡村区别开来。

(四)现实定义

城市经济学家米尔斯(E.S.Mills)、沙利文(Arthur M.Sullivan)等人的城市经济学著作中,对城市作了如下定义:Edwin Mills and Bruce Hamilton:Urban Economics, Scott, Forceman and Company,1989; Arthur Sullivan:Urban Economics, Richard D.Irwin.Inc.,1990.

(1)自治市(Municipality或City)。又译为城市、市镇,是指特定疆界的行政区域。

(2)城市化地区(Urban Area)。是指由一个拥有5万以上居民的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所组成的地区。

(3)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是指由一个拥有5万以上居民的中心城区,与一个以上由非农业劳动力特定比率及通勤比率而决定的具有都市区特性的相邻社区而组成的区域。

我国对城市的界定有以下几种: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1)建制市。是指被上级政府批准设有市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按照其行政级别,建制市分为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三种。

(2)建制镇。是指被上级政府批准设有镇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建制镇的设置和变更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批准,大多数由县管辖,有的由市管辖或城市郊区管辖。镇所在的人口一般在2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要超过2000人。

(3)市区。它是指建制市或建制镇的建成区,是相对于郊区而言的,在地理景观上具有城市的特征。如果说建制镇、建制市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概念的话,那么市区则是一个经济意义较强的概念,它是随着城市的形成而出现的。然而,只要城市在不断发展中,市区也就不可能存在固定的边界。

二、城市的职能

城市的职能又称城市的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由于城市所处的区位差别很大,城市的职能可以分为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一般职能是指各城市共有的职能,特殊职能是指个别城市拥有的特殊职能。作为共性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同上,第23页。

1.政治中心职能

大多数城市都是区域内各级政府机构及相关政治团体的所在地。从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城市可以利用其内部完善的交通与信息传递体系实施高效的行政管理与政治经济活动。在我国,城市集中了国家各类党政机关、社团组织,县级以上的各类政府职能部门大多集中于此。

2.经济中心的职能

城市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智力资源聚集的区域,不仅是区域消费中心,而且也是一定区域中的生产中心。城市可以利用其广阔的市场、大量的就业机会、智力资源的储备基地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扩大吸引力,而且还以其庞大的生产能力、专业化分工、产品的多样性等优势对外部区域产生巨大的辐射力。

3.交通中心职能

城市是一个区域乃至全国的交通网络的中心。在城市经济学理论中认为交通费用的节约是城市要素集聚进而形成城市的重要原因。因此,城市往往位于水、陆、空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上,从而节约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交通成本,并可以依托便利的交通把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

4.社会文化活动中心的职能

城市人口聚集的地区,在人们频繁交往中相互给予灵感,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正是这些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文化的不断涌现,为城市成为社会文化中心创造了条件。

5.信息中心职能

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城市,发挥着信息产生、汇集、过滤和扩散的作用,反过来支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信息汇集与传递又是和城市的交通网络中心地位相互联系的,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信息产业已成为支持此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大产业。城市作为信息中心的功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城市形成的原因

人类古代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大的分工:从产业分工看,一是从收获无保障的狩猎和采集,发展到专门的游牧;二是牧业和农业分工,形成专门从事种植业的产业;三是一些为居民生活服务、为农牧业服务的手工业从牧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手工业。从职业分工看,也发生了家庭内劳动与家庭外生产、狩猎者与种植者、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部落首领、专事宗教的人等)、居民与军士、耕田者与手工匠等的分工。分工不仅会形成不同产业结构,而且在空间上也会形成这种分工和协作的地理形式,这就是城市。周天勇:《城市及其体系起源和演进的经济学描述》,《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7期,第3~13页。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集体。城市形成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从历史上看,产业革命之前,城市的形成主要与军事、宗教、政治等有直接关系。但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城市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经济因素是决定城市规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决定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力量主要有四个:

1.比较利益

比较利益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显然,比较利益的产生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密切相关。区域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商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当商品流通要求达到规模经济时,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便形成了。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商人在交通便捷的地点集聚起来,形成集市,从而出现了早期城市。

2.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城市形成的一个基本经济力量。只有人口、作坊和店铺集中,一些需求才能规模化,进而使生产和服务规模化。而生产和服务的规模化使提供产品和服务者的固定和分摊成本大大降低,生产和服务量高于最低盈亏点规模,即盈亏临界点规模。在盈亏规模点以下,生产和服务不能有效地摊销一些固定成本,在此以上则每单位所含的各种分摊成本越来越小,使生产和服务的收益递增,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使生产和服务者获得规模扩大带来的收益。而规模化生产和服务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口、作坊和店铺到城里来,进一步使分工和专业化获得更大规模的需求,城市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并且,随着人口、作坊和店铺越来越多,新的规模化的需求不断出现,从而新的分工和行业也不断涌现;需求和生产服务,互为条件,互相推动,相互作用,使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也是城市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外部经济效应

从供排水、道路、信息、购物等活动来看,居民、作坊和店铺在城中,更容易获得这方面的服务和供给;而在分散的农村中,不可能提供便利的供排水、宽敞的道路,也不可能有充分的信息,并且购物也极不方便。城中的这些基础设施,也可能是城中公共机构(如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的,也可能是酋长或者皇家提供的,或者是私人建设的,然而,城中的所有居民和其他工商业者虽然没有投资和支付成本,却都分享了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这就是集中给他们带来的外部经济。一些手工业者、作坊主、店铺老板等发现在城中比在农村可以更容易和更多地得到这种不需要自己支付成本的外部经济,所以他们在地理上逐渐集中,形成城市,其规模逐步扩大。

4.降低交易费用

不同的分工形成不同的生产行业,而不同生产行业之间的产品要进行交换,需要有四个方面的成本:一是信息搜寻费用,包括了解要交换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数量等信息,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代价。二是协商谈判费用,交易者之间相互要进行了解,要讨价还价,最后签订合同。三是交通运输费用,其费用的大小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一般取决于运输距离,距离越长,成本越高,反之则低。四是产品的仓储费用,产品要堆放、保管、装卸、防盗等,也需要消耗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这些都是交易成本。

在长期的农业产品和牧业产品的交换过程中,需要交换产品的牧民和农民发现,产品向一个地点集中运输并集中仓储,会节省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于是,农业和游牧业交界处的一些地点慢慢演变,就形成了固定的集市。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和牧业中分离出来,加速了城市的进一步发育和形成。商业又与农业等进行分工,从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等物质生产行业中独立出来,其交易要求的集中特性,又要求商业在地理上比手工业更加趋于集中。我们可以设想,在农业区和牧业区交易的集市上,出现了专门的商人,在集市中设购销店和仓库,将农业和牧业产品集中收购,再批发给到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去销售的零售商。于是,收购、运输、仓储、加工、批发、零售等与交换有关的商业发展了起来。各种产品的店铺林立,出现了专门的仓库,也出现了大车店等。因此,商业的专门化和发展,使城市进一步得到了发育和发展,并且完善了城市的空间功能。上面我们描述了农业与牧业分工→手工业与农牧业分工→商业与手工业、农牧业分工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城市起源和发展的经济学动因。其实,作为集中后降低协作费用、规模收益递增和获取外部经济的城市的起源动因,与降低交易费用的集市的起源动因,相互推动,共同促进了城市的起源、发育和发展。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

上面从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外部效应、降低交易费用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然而,在上述推动力下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什么机制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呢?城市的形成本身是资源走向合理配置的过程,在城市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习俗机制、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差异。

习俗机制下的资源配置是由传统、习惯及王权或宗教力量决定的。在古代或产业革命之前,资源配置基本上是由习俗机制决定。城市的形成也主要取决于王权、世袭地主或宗教势力。而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机制,在产业革命以后,该机制成为决定城市形成的主要力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的迁移、企业的区位选择、资源的流动、土地的使用等都是根据市场原则来进行的,从而为了追求利益和效用最大化,为了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中受益,厂商和居民便在一定区位上聚集起来形成城镇。

由于外部经济和公共物品的存在,市场失灵也广泛存在,说明市场机制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因此,计划机制就成为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自20世纪以来,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控制等,使得计划机制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上,在近代城市发展中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成为决定城市形成的主要力量。

四、城市形成的标准

关于城市形成的标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但至今尚难达成共识。依据中外早期城市发展的历史实际情况,总结学术界关于城市形成标准的相关讨论及其观点,本书对城市形成标准进行了如下归类: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38~42页。

(一)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城市是不同于乡村的一种聚落,它的出现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为剩余产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私有制开始出现,财富形成积聚,阶级对立出现,国家形成。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相适应,城市作为新兴聚落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城市一出现就充当了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的中心场所,同时在人类早期崇尚宗教祭祀的社会氛围中,城市又有可能是区域范围内宗教祭祀和地方文化的中心所在。区域范围内政治权力、宗教祭祀、地方文化等的综合的或者某一方面的中心聚落的出现,是城市形成的标志之一。

(二)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要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从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来看,城市是人口更为集中的地方,人口的数量一般要多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人口的密度一般也要高于所在区域范围内的乡村。人口的数量和密度不仅是城市形成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衡量和判定城市发展规模与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与乡村聚落的人口构成有所不同,城市的人口构成要更为复杂。从社会生产角度来说,城市中聚集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和非生产人口;从职业构成来看,城市人口有农业人口、手工业人口和管理人口等的区分;从社会地位来讲,城市人口有社会阶层和阶级的明显划分。人口构成的渐趋复杂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标准之一。

(四)财富聚集与消费中心

城市是区域空间范围内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娱乐和需求的集中。与乡村不同,城市是资本和财富的聚集之地,也是娱乐和消费的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职能除了表现为商贸中心外,也表现为财富与消费的中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所处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城市的经济中心职能的表现也因此有所侧重或有所不同,有的更多地表现为财富与消费的中心,有的则主要表现为商业与贸易的发展。我国早期城市的经济中心职能是由权力中心派生出来的,主要地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聚敛中心和消费中心。可以说,财富的聚集、消费中心的出现是城市聚落形成的标志之一。

(五)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与乡村聚落有所差异,新兴的城市聚落在规模上一般要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聚落;在城市聚落范围内,大型建筑开始出现,有些甚至是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城市聚落中这些新的现象的出现,是城市作为区域范围内政治权力、宗教祭祀、经济发展、人口聚集等的中心的必然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建造,是判断城市形成与否的标准之一。由于这一标准表现为具体的实物,因而成为考古学中研究判定早期城市的重要依据。

(六)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市场和贸易是构成城市空间和社会经济的重要方面,以英国学者蔡尔德(G.Childe)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虽然,市场和贸易仅是城市经济职能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全部,但这并不影响市场和贸易的形成可作为断定城市形成与否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