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各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内在结构进行了热烈研讨,在整体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具体内容的理解和阐释上,则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和僵死的教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即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发展与创新。李佃来从意识形态、理论、方法三个维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深刻性和科学性。梅荣政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关键在于“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提供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人的行动听从于人的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心往一块想,拧成一股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聚集起来,真正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其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袁贵仁认为,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共同理想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召力。李爱军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行学术综述时发现,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理论的必然性,“既体现了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又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统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源于对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理想的科学性。
其三,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爱国主义一直是这种文明形态的重要表现和载体。晏子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岳飞曾说:“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早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内心之中。孙伟平等在《现时代的精神境遇》一书中认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它已经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就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包含真理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辩证统一,相互衬托、相互依存。缺失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就没有载体;缺失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会固化,失去活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像一双筷子,谁也离不开谁,它们相互依存,共同进退。
其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学者们在对“八荣八耻”逐条解读的同时,普遍认为,“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诚信、欺骗欺诈等消极不健康的社会道德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了鲜明的是非善恶观。就具体内容来说,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无缝对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它从具体的行为规范出发,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告诉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每个共产党员和公民都提供了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彰显和突出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时代风尚和社会主旋律,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除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分条解析外,学术界还尝试从整体上进一步丰富其内涵。主要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1)人的全面发展说。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旨趣是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最本原的价值基础。黄斌对此分析认为:“一是从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揭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所在。二是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的视角,确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三是从人自身发展的视角,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中的最高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姜建成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来重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统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相一致,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类社会长远的奋斗目标,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价值追求。”
(2)人的尊严说。龚群认为:“人的尊严实现是社会基本成员千百年来的最基本精神需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保障人人享有的最基本的尊严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的尊严的实现提供了价值保障。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体面劳动是实现人的尊严需求的现实途径。”贺来的专著《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从哲学上专门探讨了“尊严”问题,认为只有把人当成全面、丰富、“活生生”的存在,一个人才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3)文明和谐说。陈章亮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统一于中华文明。”作为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作为现实的“和谐社会”都根植于中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指引。朱天奎认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在于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够正确地认识矛盾、合理地解决矛盾,使社会处于辩证的良序运动之中。资本主义不是人为地取消、忽视矛盾,就是不顾一切、不负责任地转嫁危机。只有社会主义实现了历史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努力尝试达到文明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试图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核心价值理念。韩震提出,“民主、公平、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它们(民主、公平、和谐)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追求,也应该是中国人民对人类世界未来发展的贡献。我们必须有比欧美资本主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更博大的文化胸襟、更深沉的人类终极关怀,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孙伟平提出,“人本、公正、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人本,即以人为本,将人视为人和人的活动的最高目的;公正,即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合理地分配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民主,即人们就公共事务平等地进行商议、选择和决策。马俊峰提出,“富裕、民主、公正、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某个政党的价值理念,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其基本性质或特质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它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它的主体是当代中国人民大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富裕、民主、公正、和谐。”江畅提出,“富裕、和谐、公正、法治、民主、自由、责任、德性、智慧、优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公平正义、明荣知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