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长大成人的力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敌人的价值

黄牧宇:杜老师,我读到一篇文章,说得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新媒体研究项目的主任特里和他的学生在Facebook(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个插件,可以帮助用户标记“敌人”并将结果显示在主页上,同时可以看到他人标记的敌人。特里的初衷并非刻意制造网民的对立,而是“鼓励大家直面与他人的负面关系,就像展开对话一样”。

特里为何会认为社交网络上的虚假和谐是一种危险呢?


杜骏飞:特里和他的学生所说的“敌人”,其本质是“论敌”或“异议”。“论敌”和之前所说的“敌意”不同;“敌意”是对人的,“论敌”是对观点的;“敌意”是缺乏思辨的,“论敌”是基于理性的;“敌意”是排斥对话的,“论敌”是鼓励辩论的。

如果你真的得到一个“论敌”意义上的敌人,我要祝贺你,你可能得见了“真实之境”。

无人不爱无害的环境,犹如无人不喜无菌的食品,但是,多食无菌之物也容易生病;喜欢无害环境而至于习惯之后,或许再不能适应真实人生的处境——时光不只有白天,深泉不只有潋滟,大地不只有一面。

成长的苦痛大都来自对外界预期的落空,来自对实在人生的不适应。而真正的现实犹如月有阴晴圆缺,总是杂糅着苦甜悲喜。真正的社会犹如江湖之水,泥沙俱下,又哪会是什么万里澄碧?

在你还青春年少时,及早认识它、适应它,方能对现实的磨难免疫。这包括,你要习惯他者的存在、异类的排斥——也包括形形色色的“敌意”。换言之,愿你及早得到一个“敌人”,及早认识“敌意”。

即使已成人,你仍然要不断训练自己对“敌意”脱敏,脱敏的方法是看见“敌意”,而后无视;更高级的方法是理解“敌意”,而后向下兼容。驯服“敌意”的密钥,往往在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说时简单,做时难。

对我有敌意者,未必我是而人非。凡有一果,必先有一因。所以,如何看待敌意呢?欲消一果,必先去一因。此其一。

对我有敌意者,未必于我有害无益。小自微尘,大至宇宙,都是因缘和合,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地球有万有引力,故我不得飞升,故我亦能在大地上栖息。此其二。

人听不见异议便觉察不到敌意,也就不能匡正自己。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说,人之言行倾向于令自我满意,故常拒绝自己厌恶的东西,此一倾向称为“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但是,人得不到反面的镜鉴,后果必然是“内卷”。此其三。


不要轻易地以异议为敌意,环顾周遭,其实又有多少异议之外的、纯属人身威胁的敌意呢?

弥尔顿(John Milton)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倡言“意见自由市场”(marketplace of ideas),要义是让人人皆可利用传媒各抒己见。但若有人发表了谬见,该当如何?甚而言之,是否要以他人之异见为于我之敌意?是否要对他人之异见弃如敝屣?

哲学家密尔(John Stuart Mill)有一个很好的分辨方式:假如被压制的言论为真,则压制者践踏了他人之权利,且自身也失去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遇;假如被压制者之思想为伪,则压制之举会导致真理未能借真伪之辩而显明。

故此,勿以异议为敌意,使他者的言说不能向你呈现。遮蔽他人的异议会伤害你自己的智力。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异议,则会伤害所有人乃至整个国家的理性。

2018年7月14日问答,杜课601期

原题:十八岁时,给你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