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古时代用植物,王公贵族用丝绸
人类是从何时、出于何种原因生出了“处置经血”的念头?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是因为养成了穿衣的习惯,不再赤身裸体,所以需要避免经血沾到衣服,还是因为通过经验总结出了“血液会导致传染病”,所以才要及时处置,以防感染?具体开始处置经血的时间和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在布、纸等材料问世之前,人们使用的很可能是植物的叶片与纤维。
日本绳文时代的遗址出土了麻,《魏志·倭人传》[1]中也有与使用麻有关的记载。[2]
日本推行律令制[3]后,麻布和葛布成了“调”与“庸”的对象[4],作为服装的原料普及开来,获取碎布相对容易。因此在棉织品自大陆传入(战国时代[5])并普及(江户时代[6])之前,用于处置经血的很可能就是麻布和葛布的碎片。
丝绸同样自大陆传入日本,催生出了桑蚕产业。相传平安时代的贵族会将丝绸缝成袋状,填入丝绵[7],像卫生巾一样垫着用。[8]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医学书籍——成书于平安时代的《医心方》(984年)——中介绍了一种用布制作的经血处置用品,名为“月带[9]”。[10]顾名思义,它称得上“月经带”的前身。
月经带是一种用于处置经血的细长布条,通常缝制成类似于兜裆布[11]的“丁”字形,以便穿戴,因此又称“丁字带”。到了近代[12](明治时代以后),人们倾向于将手工缝制的布带称为“丁字带”,胶皮制品或现成的布制品则统称为“月经带”。
将“月带”读作“污秽之布”(穢れの布)的原因正是视月经为“污秽”的观念(详见第二章)。“月秽”也是月经的旧称之一,能在史料中找到的月经旧称还有“月事”“月水”“月华”,等等。之所以都带个“月”字,是因为标准的月经周期为28天,与1个月的长度相近。
纸被用于处置经血的历史则始于江户时代。
造纸术早在610年便已传入日本,但起初产量很低,仅供部分贵族用于书写,或用作户籍簿的内页。自中世[13]起,纸张的产量不断增加,到江户时代终于逐渐普及。[14]江户时代的女性会将化浆重抄的粗纸、棉絮置入阴道或垫在阴道口,再用棉布丁字带固定。因形似马的肚带,“马儿”就成了丁字带的别名。男性兜裆布的别名“手纲”也可用于指代丁字带。[15]
但不用丁字带,只将纸或棉絮置入阴道的女性似乎也不在少数。因为在明治[16]时代,选择一塞了事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
明治大正[17]年间发行的《妇人卫生杂志》中也有提及“日本妇人习惯将纸置入阴道止血”[18]“将纸或棉置入阴道深处为民间惯用之法”[19]的文章。
注释:
[1]《魏志·倭人传》,日本对于中国史书《三国志》中记载魏国历史的《魏书》中《东夷传》篇“倭人”条的通称,是现存有关公元4世纪以前日本基本情况的唯一史料。
[2]《日本史事典》(第三版),旺文社,2000年,词条“麻”。
[3]律令制,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法律体系编撰施行的政治及社会制度。
[4]大化改新中效法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上缴谷物,“庸”=服劳役或纳布代役,“调”=上贡地方土产。
[5]战国时代,在日本史领域特指应仁之乱(1467—1477)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一统天下的1个世纪。
[6]江户时代,在日本史领域特指德川氏掌权的1603年到1867年。
[7]丝绵,用茧表面的乱丝加工而成的材料。
[8]《粪尿与生活文化》,李家正文著,泰流社,1987年。
[9]月带,日语写作“月帯”,发音同“污秽之布”(穢れの布)。
[10]《药草编年史:学习古代医学的智慧》,槙佐和子著,筑摩书房,1989年。
[11]兜裆布,以长约1米、宽约35厘米的长方形布料和腰带组成,穿着时将布料的一头绕过腰带垂至前侧挡住胯下。
[12]近代,在日本史领域特指明治维新到“二战”这一时间段。
[13]中世,在日本史领域特指12世纪镰仓幕府成立到16世纪室町幕府灭亡的时间段。
[14]《日本史事典》(第三版),旺文社,2000年,词条“纸”。
[15]《女性的节律:月经,来自身体的讯息》,《女性的节律》编写组编,现代书馆,1982年。
[16]明治,1868年至1912年的年号。
[17]大正,1912年至1926年的年号。
[18]《妇人卫生杂志》第137期,1901年。
[19]《妇人卫生杂志》第177期,19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