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被视作“优秀母体”的究竟是谁?

医生们在讲座中反复强调“经期需悉心调养”,禁止经期女性长时间站立、弯腰干活儿、搬运重物……问题是,那个年代有月经的女性里,有条件遵守上述禁令的能占到百分之几呢?

生孩子当天还在地里干活儿是农家“媳妇”的常态,这个群体显然享受不到“一来月经就休息”的待遇(尽管某些地区有将经期女性隔离在小屋的习俗)。女工[1]和女教师也休不了假,“月经假”是很久以后才诞生的概念。

也就是说,妇人卫生会的教育对象是上层阶级的女性,所以医生列举的经期禁忌才会包括骑马、跳舞、观看曲艺表演、参加社交活动之类的事项。下面这篇文稿也能体现出《妇人卫生杂志》的读者都是上层阶级的女性。

部分劳动社会的妇人在经期仍可正常劳作,不受丝毫影响。但体力和健康状况不及她们的读者不在少数,因此需静心调养。[2]

如果经期确实需要调养,照理说“劳动社会的妇人”才更容易遭受月经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她们的经期调养并未受到重视。

正如《月经假的诞生》一书的作者田口亚纱所指出的那样,当时的社会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3]在“上层阶级/下层阶级=优等人种/劣等人种”这一观念的驱使下,人们认定只有上层阶级的女性才能生下“健全”而“优秀”的子女。“优秀母体”的后备力量并不包括女工和穷苦农家的女儿。

直到昭和[4]时代的战争时期,才出现了不必甄选“母体”,倡导“多生多养”[5]的说法。而在此之前,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一直都是“理解子女乃三界枷锁之真理,避免粗制滥造之弊端”。[6]

在妇人卫生会组织的一场讲座中,围绕“种族卫生和妇人的觉悟”这一主题发言的医生如此旗帜鲜明地反对多生多育:“切不可胡乱生殖降低种族质量。‘越穷越生’恐致新生儿死亡率上升与低能残废者增加,催生出更多虚弱的国民,使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和成本加以救济,忙得不可开交。”

这位医生鼓励“体质优秀的女性”充分发挥生育能力。至于体弱的女性,他甚至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若其不顾遗传体质贸然结婚,国家理应实施某种制裁。”[7]只有“体质优秀”的上层女性才会被视作未来的“母体”,因此妇人卫生会的教育对象也仅限于上层女性。劳动女性的月经状况和经血处置却是无人问津。

想必劳动女性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妇人卫生杂志》这种仅面向部分特定读者的妇人杂志。即便能了解杂志推荐的经期调养方法和经血处置方法,劳动环境和经济状况也不允许她们照办。


注释:

[1]为与引用文献保持一致,本书使用“女工”这一称法。

[2]《妇人卫生杂志》第219期,1908年。

[3]《月经假的诞生》,田口亚纱著,青弓社,2003年。

[4]昭和,1926年至1989年的年号。

[5]多生多养,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动员口号。

[6]《妇人卫生杂志》第319期,1916年。

[7]《妇人卫生杂志》第319期,19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