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平衡成功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言

若以“外在标准”去衡量评价,成功者永远是芸芸众生中的极少数。若“以内在感觉”来认定,除了罪犯,每个人都曾有过“成功”的感觉。快乐和幸福,完全可以是人的一种自我感觉。而“成功”则就不应该仅仅是当事人的一种自我感觉了。

如果不出意外,一个人从出生伊始,然后每天都在“成长”,之后上学,学习走向“成熟”。大学毕业或学得一技之长可谓“成长”,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如科学、艺术、企业等)取得一定建树可谓“成就”。如英年早逝的浙大博导何勇、高秀敏、付彪、温州亿万富翁南民等。而“成功”,特别是“大成者”、“大成至圣”者,则绝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富有、权力上的高贵、名声的贯耳,如牟其中、袁宝景、成克杰、田凤山等。

博览古今中外关于“成功学”方面的书,特别是当前人们所崇尚的美国《成功学》,遗憾的是很难找到从哲学观点、科学思辨、逻辑推理、社会评价上都令人满意的评价。只缘如此,也许很多人已经走上了“骑驴觅驴”之路,可叹的是“比较系统”的错位,或许到死也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成功了,或者是“大成”了。

还有一种现象是,有些人已经获得令人嫉妒的权力、财富、名声等,但他们自己却越来越孤独、寂寞、悲观、抑郁,有的竟绝望地自杀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相继自杀,还有难以统计的“精英症”和“英年早逝症”等等。

很多企业总裁一人身患“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等数种疑难病,可他们仍然陷在“99恶性循环”之中。他们难以跳出“配套法则”的误区,用“透支”健康或生命去换取更多的金钱;用失去时间的自由,乃至无暇孝敬关爱父母,无心与妻子子女沟通,更无法协调其他的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他们带病上阵,带病运行,带病攀登,越转越快,已经停不下来了……

如果你已经出现上述“症状”,那已是一种畸形状态,难道你还非得等到生命垂危时才能听到灵魂的呼唤吗?你究竟要获得多少才能满足?你究竟要战胜谁?

“胜人者力,胜已者强,知人者智,知已者明。”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智慧,我们是否应该清醒一下,反思一下,审视一下呢?

在困惑之余,笔者想到了“返璞归真”,想起了“溯本求源”……

幸好1998年,75位诺贝尔奖金得主提出了向孔夫子寻找智慧的共识。将“观念”由“计算的思维”转向“哲理性思维”,否则后果将比新的一次世界大战还要危险!

西方崇尚力量,所以美国《成功学》是战术性的。东方崇尚智慧,所以圣人的成功之道是崇尚平衡的,即“中庸”之道。

大成者,要追求圣人的境界,要以《中庸》之道为“纲”。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大系统为“目”的人生圭臬。大成者,是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为基,以“七星智慧”选择定位为“局”;以“五行平衡”系统为“势”而筑建的辉煌大厦;大成者,是以身心健康、婚姻家庭、自由快乐、事业、人际关系等为顺序的人生价值观的和谐体现;大成者,是以客观评价、内在感觉、社会评价、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等诸方面都合格合法的人生使命者……

取得单一方面成就的人一定是高智商的聪明人,但智商高并不等于高智慧。智慧的获得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知识也不等于有智慧,否则袁宝景就不会雇凶杀人,六祖慧能也不可能成为五祖弘忍的得意传人,《坛经》也不能与佛学经典并列齐尊。

智慧是一种超然;智慧是一种接受;智慧是拥有一颗“平常心”;智慧是保持一种“平衡心”。

倘若你能用“心”感悟,就能由“渐悟”到“顿悟”,甚至“大彻大悟”。

当你从“儒、释、道”的心法中获得“禅机”时,你才能在宁静清凉的喜悦中,健康自由的状态中达到“大成至圣”的人生境界……

知识可以学得,智慧只能自悟。知识是花粉,智慧是蜂蜜。知识是种子,智慧是莲花。知识是粮食,智慧是佳酿。

一旦觉悟,心法如斯!原来“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么就人人可以成为“总裁”。人人可以成为“领袖”。

总之,你经常在“审视”人生中“裁定”自己,裁定自己的选择方向、商业模式、决策时机、创新思维、开拓方法、营销战略、目标预测、团队打造速度、激励强度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你所适用的谋略即简称为“至圣心法”。

相信你能“明心见性”,以新的慧心转动新的慧眼,永远站在“大成至圣”人生至胜的“制高点”上!

愿我们“心”有灵犀,相信你能够“以心转境”。祝愿你健康开心、婚姻知心、对父母孝心、儿女称心、事业遂心、自由如心、朋友交心、万“法”宗心……。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