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Preface
这本书讲述了我在 16 岁到 18 岁之间,对难民与移民问题所展开的探索、对服务与教育所进行的研究。这本书不仅仅是针对难民问题的介绍和讨论,也是我的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的留念。
16 岁时,我深入中东的非法市场聆听最真实的难民故事,我在北美看到终生难忘的移民生活。
17 岁,我只身在 33 座城市举办公益演讲,从零开始创办第一个难民教育项目。
18 岁,我将旅行与服务结合、将校园与外界贯通,突破界限,分析思考“升学主义”的利弊,在反思中写下了这本《连接之道》。
具体地说,在本书第一章,我介绍了难民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 2019 年我在中东的几个城市的难民营的访谈过程。从救我一命的翻译朋友阿纳斯到深受环境剥削的青年努尔,从同窗学长哈克姆到备受歧视的高中女生西玛……通过典型的难民案例,我尝试展示普遍的真实的难民生活。我通过数十个故事,采用案例访谈的形式,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叙利亚、苏丹、也门等国难民在中东的生活现状。通过展示难民的困境,剖析了难民中存在的早婚、童工和性别歧视等现象,披露了难民们遭遇的教育“无用”、就业无路和心理孤立的现实状况。在讲述了难民的故事后,在这一章,我探究了当今全球的难民问题,以及全球难民援助与管理的局势和趋势,尝试剖析其中的具体矛盾,以及难民这一全球问题的复杂性。除了对难民的访谈,我的访谈还从联合国难民署的会客室延伸到约旦接纳叙利亚难民的扎塔里难民营,从巴勒斯坦难民学校延伸到约旦安曼耶稣会难民中心,又从约旦高级人口理事会延伸到中国大使馆。在访谈中,我聆听了各方的声音,听到了诸如人道主义救援的核心困难和主要局限,难民救援所面临的无数进退两难的选择等问题。根据这些访谈,我在本章中阐述了本地问题、国际因素与地缘政治是如何影响难民生活的,以及它们是如何使得难民这一全球“危机”延续数十年的。同时,我以自己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描绘了在 2020 年至 2022 年新冠疫情之下,难民如何被不均等地影响,从而向大家展示了在新的困境中,已有的矛盾如何继续被加剧,并对难民造成诸多不可挽回的影响。最后,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见证了难民问题的复杂性和现存的各类矛盾,但是我们并不应当就此悲观,更不应该放弃改变现状的决心。当数千万难民依旧在世界各地努力寻求自己的生存之路时,还有无数有志之士前赴后继坚持投身于改变难民现状之事业。定局尚未出现,也正因如此,当我组织于第二章和第四章介绍的难民服务项目时,一直动力十足。
在第二章中,我叙述了自己在 2019 年到 2021 年搭建公益服务项目的经历,分享了如何将“难民”这一概念从校园带入社会,如何在中东难民群体、校园学生群体与社会青年群体三者间建立连接。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们在全国各地的书店与学校等平台上开设公益演讲和分享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难民们战胜孤独,消除被孤立、被排斥的困惑,并鼓励中国青年为国际问题做出贡献。在本章中,我叙述了自己做公益项目的缘由与方法,以及作为一个高中生在此间遇到的种种艰难。我还在本章中回忆了在 30 余座城市做活动的种种细节以及曾经面对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初期,那些屡屡受挫、因为没有经验和身份、没有资金和人脉而被拒绝几百次的日子,那些面对观众的冷场,被刁钻的问题困扰地下不来台的场景,都让我终生难忘。我曾经在凌晨的机舱中狂呕不止;还曾经一日辗转三城,疲倦得吃什么都淡而无味。然而我和我的同学与老师们,还是坚持将难民与乡村文化相连接,将难民与残疾儿童相连接,将难民与艺术相连接。我们在坚持中一点一滴地改变着难民的境况。我们种下了一颗颗知识与关怀的种子,传播着无疆的大爱。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感动与幸福,更找到了连接之道。
在第三章中,我回忆了 16 岁时独自前往美国的旅行经历。我从最初那个成长于温室,只知道读书学习,从未见识过真实社会的少年,通过无畏自由的探索,逐渐认识到世界之大,逐渐走出了盲目的生活,突破了“升学主义”的局限。那个夏天,我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陷入华裔移民的陷阱;在美国纽约哈莱姆区的街边与吸毒的白人青年共住一屋;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第二大城纽黑文的郊区夜晚恐慌地逃离追踪。那个夏天,我在洛杉矶、罗德岛、波士顿和费城聆听移民故事;我接受陌生人的支持和恩惠,经历从未体验的缘分,自由自在地感受能量的连接。我在冒险中增长了胆识,在旅程中学会了交际。在这一部分中,我试图展现当年那个真实的少年。连同我做全国公益演讲时的旅行经历,一并浓缩在这一部分的旅行笔记中。在那些日子里,我连续几十个小时,探寻与一座陌生城池的连接之道。而在与之离别时,我又想尽一切办法将那稍纵即逝的美好凝固,并试图将其传递下去。在书中,我分享了遇见的有趣的生活方式,分享了旅行理念与旅行技巧。当然,纯粹的旅行、体验不同的生活,并非我所探索的答案,但它们却赋予我自由地向前迈进的勇气,而我从中也学得了连接之法。这让我能够将自己的经验与公益服务相结合,第一次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前进之路。
在第四章中,详细讲述了当前难民的教育现状以及我所投身的难民教育项目。2019 年,在中国 25000 所中等学校中,我建立了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关注难民教育的学生项目组织。从一个人构建到 4 个人创建,从几十人的团队到几百人的社群。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但带着难民学生,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学习英文,还联络各方搭建平台筹集资金。我们先后成立了线上的“难民高考辅导项目”“难民文化交流项目”等。在构建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数不胜数的困难,时间问题、态度问题、语言问题、技术问题。一系列的问题都指向一个事实:难民生活高度不稳定。新冠疫情之下,这种不稳定性迅速升级,使得难民接受教育,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本章中,我讲述了自己在 2020 年和 2021年对难民教育进行的研究,列举自己如何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解决难民在疫情期间遇到的几大实际教育难题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案例是——我们曾在疫情期间,在 48 小时内,将一份学习材料经非政府组织传递了 6 次,最终送到了生活在军事管制下的难民营中的学生手中。事实上,做难民教育项目,无异于搭建一家非政府组织,这两者面临的困难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当公益服务没能被恰当地执行,就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甚至对难民产生负面影响。在本章中,通过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的描述,我试图阐述当下难民服务项目的方向、要领以及社会服务者所应具备的信念。值得庆幸的是,我在难民教育项目中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作为一个可以用来展示的成功的公益服务,我希望它不仅仅能够给难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够被持续地传承下去。难民教育项目,于难民、于辅导员、于合作的非政府组织、于支持该项目的学校、于我自己,都意义重大。当下,它还只是一个开始。作为改变难民教育的尝试,它必将在未来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中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以个人记事与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当前的中等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非功利教育”的概念,并尝试将其定义为“通过减少对文凭和名校的刻意追求。从时间和精力方面释放学生,发现其兴趣所在、激情所在,挖掘其潜力与能力,同时使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更多可能”。我认为,“非功利教育”拥有被推广至各个教育体系的潜力,它的重要之处在于鼓励学生在各自热爱的领域追求卓越。我通过研究和思考,提出以“日常性”作为“非功利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相对于自上而下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及公共社会政策,我构建了由社区、人际、个人三大维度构成的“日常性”实践框架。在此框架中,一所学校、一份人际交流、一个学生个体,辅以恰当的实践,可促使学生找到真正的热情与天赋所在,激发潜在的能力。我通过介绍自己从 2018 年至 2021 年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经历,以我自身所接受的公民教育理念、体验的课程体系、参与的学生自治以及亲自授课的经历为例,从学校维度解读了“非功利教育”的实践基础。而从人际维度,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家人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互关系,对“非功利教育”的推广至关重要。为证明我的观点,我讲述了两位导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其中一位是拯救过无数人的心理学家,另一位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从事中东战区研究的社会学家。我还讲述了我父母的教育法——从培养绝对的独立到舍弃一切的陪伴,身边同学的成长故事——几位同学如何在彼此的影响下摆脱升学主义的负面影响。在本章最后两节,我尝试系统地对“非功利教育”进行论述,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描绘了恰当应用的良性结果,也分析了不恰当应用的潜在弊端,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启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