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世界秩序中,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西方角力过程中的地位和对应办法,不仅需要根据中文的历史记载,从中国的角度进行解答,而且还必须根据西方的材料,了解西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来讨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选择、选择的余地,以及西方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长期以来,美国试图让中国变得更像自己。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尝试尽管屡屡失败,却仍然锲而不舍地努力。现在这种努力又再度兴起了……“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
——费正清
如上引号内的那句话,取自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为巴巴拉·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所著《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1911—1945)所写序言中引用的塔奇曼书中的最后一句话。塔奇曼因为讲述一战爆发第一个月的历史作品《八月炮火》(The Guns of August),首次获得普利策奖。关于史迪威的这本书,1971年出版,次年因为这本书,塔奇曼第二次获得普利策奖。
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的开山鼻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抗战时期作为美国政府新闻处的代表驻在重庆,与许多中国左翼知识分子有交往。在美国大学里面讲授东亚历史的教授们,可能大多数都和他有某种师承的关系,他所写的《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和《中国:一个新历史》(China:A New History),[1]我在美国讲授中国近代史时也曾用作教科书。
美国试图把中国改造成为和美国一样的国家,但是它的尝试总是失败。
1912—1928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经历了帝国覆灭以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的混乱、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布尔什维主义的传播等等。一战后的美国,是国际舞台的主导力量,当时中国已经被纳入了一战后的世界秩序。在这个世界秩序中,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西方角力过程中的地位和对应办法,不仅需要根据中文的历史记载,从中国的角度进行解答,而且还必须根据西方的材料、了解西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来讨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选择、选择的余地,以及西方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争取权利有多大的空间和实力。
这个研究以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为中心,包括诸如《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来观察中国1912—1928年期间的政治和外交。美国媒体主要围绕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报道,也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介绍和分析。而我使用的个人记录以及媒体对个人的采访,则是从他们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中国,有细节、有故事、有感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大事件后面个人命运和体验的缺失。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试图利用西方资料,去改变我们过去对这个时期发生的史实的认识,而是换一个角度,即从西方的视角,来观察辛亥革命后到国民党统一那个时代的中国。
[1] John K. Fairbank,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John K. Fairbank and Merle Goldman, China: A New History。在本书的注释中,对于书籍只列出作者、书名和页码,非直接引文一般不列出页码。关于图书出版的信息,请参考书后的“征引文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