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是学术大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学习实验

此后的日子,我们四人一头扎进实验中。每天清晨第一个到实验室,从准备样本、安装夹具、调试设备(调平、声发射测试、微震测试、高速摄像调试、红外热成像调试)、试验加载、试验结果采集、试验样本收集,我们每一步都向实验室的师兄学习。

在实验室里,几位师兄各有所长,共同构筑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孔孟师兄作为实验室管理者,是苏教授门下的博士,来自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他身上完美融合了山东大汉的憨厚质朴与学者的严谨认真,总是温和耐心地指导师弟师妹,是大家心中可靠的主心骨。

国强师兄堪称真三轴试验领域的“技术大拿”,对各类夹具的安装流程烂熟于心,任何复杂的试验在他手中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他为人热忱慷慨,每当有人在试验操作上遇到难题,他总会主动伸出援手,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技巧。

泓宇师兄则是个运动达人,在科研之余,总能在篮球场、跑道上看到他挥洒汗水的身影。他热爱运动的热情极具感染力,常常带动实验室的伙伴们一起加入锻炼的行列,为紧张忙碌的科研生活增添了不少活力。

暴雨在实验室的钢化玻璃上织出银灰色的帘幕,雷声裹挟着湿气渗入门缝,却压不住液压泵逐渐攀升的轰鸣。从选择样本、测量尺寸、拍照留档、安装夹具、调平、声发射测试、微震测试、高速摄像调试到开始加载,一步步都由师兄手把手教学。

“准备加载。”孔师兄的声音透过防爆耳机传来,带着电流特有的沙哑。我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整座实验室突然震颤起来,仿佛一头沉睡的远古生物被唤醒。压力舱内,液压活塞开始缓慢收缩,将灰岩样本包裹进钢铁巨掌之中。

第一级应力数值刚稳定,传感器阵列便泛起幽蓝的涟漪。叶金突然指着观测屏惊呼:“微裂隙在2点钟方向!”我顺着他的指尖望去,红外热成像图上,样本表面正蔓延出蛛网状的温度异常区,像某种神秘的符文在发光。

当中间主应力达到理论临界值的 70%时,异变陡生。压力舱内传来细密的爆裂声,如同无数根银针同时刺入耳膜。数据屏上,应力曲线突然剧烈抖动,朱庆来紧盯位移传感器:“样本开始侧向膨胀!“我盯着三维应力云图,原本均匀的色彩突然在某点坍缩成刺目的猩红,像被无形力量戳破的血管。

“启动声发射监测!“国强师兄的指令干脆利落。刹那间,实验室陷入诡异的寂静,只有声呐传感器的蜂鸣在空旷空间里回荡。随着加载继续,声发射信号强度呈指数级增长,仿佛地下深处有千军万马在擂鼓。当最小主应力与最大主应力比值突破 0.4时,一声清脆的爆裂声炸响,样本表面突然迸射出细碎的石屑,如同子弹击碎玻璃的瞬间。

我几乎是扑到观察窗前,目睹裂纹如同闪电劈开夜空般贯穿样本。更令人震撼的是,破碎的岩石并未散落,而是在残余应力的作用下,诡异地维持着近似完整的形态,像被冻结在爆炸瞬间的艺术品。数据屏上,应力曲线断崖式下跌,记录笔在坐标纸上划出一道绝望的弧线。

“这就是典型的应变突发破坏。“孔师兄说到,“注意看声发射信号的频域变化,高频成分在破坏前 3秒出现激增!“他调出波形图,那些起伏的曲线仿佛正在讲述岩石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忽然想起地质勘探报告里提到的某座隧道塌方事故,此刻屏幕上的数据,或许正是当年灾难的微观预演。

暴雨不知何时停了,夕阳的余晖透过云层,在满目疮痍的样本上投下斜长的影子。我捡起一块崩落的岩石碎片,断面处新鲜的晶体闪烁着虹彩,像是凝固的闪电。实验记录本上,飞溅的墨点与数据交织成网,记录着这场与地球力量的无声较量。那些曾经抽象的力学概念,此刻化作真实的震颤、破碎的声响,以及永远定格在传感器里的微观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