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沉潜与修炼
铁三角的重聚带来的暖意尚未完全散去,楚河的心神已再次沉入对“灵境”平台异常现象的探究之中。书房内,光线被调节到柔和的暖白色,巨大的柔性屏上,代码流与数据结构图交错闪烁。
他首先尝试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入手。利用在美国期间掌握的前沿知识和工具,楚河开始对“灵境”的体验Demo进行深度剖析。然而,正如李修明所言,幻海科技在数据保护上做得滴水不漏。多层嵌套的加密算法、虚拟机隔离、以及动态混淆的代码逻辑,构成了一道道坚固的技术壁垒。
连续数小时的分析,楚河也只能大致勾勒出其渲染引擎和数据交互的基本框架,确认了其对算力资源的高度依赖,以及一些非标准的数据传输协议。但对于那些如同“幽灵”般存在的异常“杂质”,常规的技术手段似乎完全无法捕捉和定位,它们仿佛存在于代码逻辑之外的维度。
“看来,单纯的技术路径,此路不通。”楚河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屏幕上复杂的字符在他眼中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灵视”状态下,那片数据海洋深处潜藏的、难以名状的冰冷波动。
要理解它,捕捉它,甚至对抗它,就必须强化他自身最独特的能力——灵视。
爷爷传授的玄学体系博大精深,涉及吐纳、存思、观想、符箓等诸多法门,其核心在于锤炼精神,提升对天地间精微“炁”的感知与驾驭能力。“灵视”便是其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种应用,如同修行者的眼睛,能洞察常人不可见的层面。
只是,自爷爷入山修行后,楚河虽未曾荒废基础,但更多精力投入现代科学的学习,加之身处西方科技文明环境,玄学修炼的进度相对缓慢。如今重回故土,又恰逢时代节点,重新拾起并精进这门传承,显得尤为迫切。
滨江壹号的住所足够宽敞,楚河很快在远离电子设备干扰最严重区域的一个次卧,布置出了一个简易的静修空间。没有蒲团香炉,只是一张舒适的地毯,保证了绝对的安静与私密。
他盘膝坐下,调整呼吸,尝试进入爷爷所教的“虚静”状态。
这并非易事。
2043年的都市生活,无处不在的信息流、环境中的各种电磁波、甚至空气中弥漫的微型智能尘埃(用于环境监测与信息传递),都在无形中干扰着精神的凝聚。刚一闭眼,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各种杂念——股市的波动、AI的最新进展、方致远提到的商业机会、甚至是对远方亲人的挂念。
他耐心地引导着意念,按照特定的呼吸节奏,放空思绪,将感官逐渐向内收敛,试图捕捉体内那微弱的气息流转,以及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
这是一个水磨工夫,急不得。楚河深知这一点。
时间在静坐中缓缓流逝。从最初的心猿意马,到逐渐能够排除大部分杂念,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与感知上,他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才勉强找回了一些年少时修炼的感觉。
“灵视”的运用,也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和稳定。他尝试在入静状态下,有意识地激发“灵视”,观察周围环境的“气”场。最初,视野中只是模糊的光影和杂乱的色块,难以分辨。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他开始能更清晰地感知到不同物体、不同生命体散发出的能量轮廓和色彩,尽管依然不够稳定,控制力也显生涩。
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想要达到足以解析“数据幽灵”的程度,还需要持续不断的锤炼。
在沉潜修炼的同时,楚河并未完全隔绝外界信息。他设置了AI助手,以低优先级模式,持续收集整理关于“幻海科技”及其创始人、融资背景、技术专利、以及任何与“灵境”平台相关的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但合法的)行业报告。
这天傍晚,结束了两个小时的静坐修炼,楚河感觉精神略有恢复,但深层次的疲惫感依然存在。“灵视”的运用,对精神力的消耗远超常人的想象。
他拿起个人终端,查看AI助手整理的信息摘要。大部分都是公开的商业宣传和技术白皮书,内容浮于表面。幻海科技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林镜玄”的年轻技术天才,履历光鲜,名校毕业,在虚拟现实和脑科学领域都有建树,但关于他的早期经历和资金来源,却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正当他准备关闭信息流时,一条被AI标记为“低相关度提及”的新闻片段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则半年前关于东海市某老城区改造项目引发争议的报道,其中提到了该区域在拆迁过程中,曾挖出过一些年代久远的碑刻和祭祀器物,专家初步鉴定可能与古代某种失传的民间信仰有关。而令人在意的是,报道的末尾处,不起眼地提了一句,幻海科技的早期实验室,就曾设立在该区域附近的一栋旧工业楼内,后来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才搬迁至现在的高科技园区。
古代祭祀遗址?失传的民间信仰?幻海科技的早期实验室?
这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要素,在楚河的脑海中触碰了一下,激起了一丝微弱却明确的直觉。
“灵境”平台中那些非物质的“数据幽灵”,会不会与这些“老东西”……有什么关联?
这个猜想有些荒诞,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埋下。
他调出东海市的详细地图,将幻海科技早期实验室的位置、新闻中提到的老城区改造范围、以及他回国那晚乘坐自动驾驶汽车时感知到异常的路段,都一一标记出来。
点、线、面,在虚拟地图上交织。楚河看着屏幕,眼神深邃。
提升自身能力,实地的探查,要结合,他需要更多的线索和探索,来验证自己的直觉。
就在这时,终端再次响起提示音。是方致远发来的消息,询问他下周是否有空,一起去见一个做脑机接口方向的天使投资人,对方似乎对楚河的背景很感兴趣。
楚河思索片刻,回复道:“下周可以,具体时间你定。正好我也想了解一下国内BCI的现状。”
脑机接口(BCI),这同样是他高度关注的技术领域。或许,了解这项技术,也能为他理解甚至对抗“灵境”的异常,提供新的思路。
科技与玄学,探索的道路,似乎正从不同的方向,指向同一个未知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