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脚本比赛
清晨的阳光洒在UCLA的校园上,整个学府都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今天,电影学院的剧本节正式开始了。这场一年一度的比赛,吸引了无数学子的参与,胜者将获得五千美元的拍摄基金,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李卓凡坐在教室的一角,面前摊开的是他刚完成的剧本《霓虹轨迹》。他已经修改了无数次,每一遍都力求完美。这是他为自己创作的第一个剧本,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他向未来的一次挑战。
短片的主题非常简单,却极具深度——讲述一位失忆者在没有过去记忆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碎片化的回忆重建自我,并最终揭示自己真实身份的故事。剧情虽然简单,但李卓凡特别注重情感的流动和镜头的设计。他想借此传递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而不是让观众感受到单纯的情节推进。
“李,你也提交了剧本?”沈川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卓凡点点头:“是的,怎么,沈川你也参加?”
“当然,作为资深剧作人,我怎能错过这场盛事。”沈川笑了笑,话里满是自信,“但我有一个疑问,你这个《霓虹轨迹》似乎有点儿……嗯,有些地方,和某部科幻片太像了,别忘了这里是学校,不是电影市场。”
李卓凡抬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坚定:“你说的是《记忆碎片》?”
沈川愣了一下,笑着点点头:“对,就是那部。你这个剧情设定,感觉……有点像。”
“这只是灵感上的致敬,”李卓凡说,“每个导演都会受到影响,重要的是你如何呈现这个故事。我不是照搬剧本,而是在结构上进行了重新设计。”
沈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没有继续追问。
就在这时,教室的门被推开,霍克森教授带着几位评委走了进来。李卓凡知道,今天就是剧本节的初评。所有的剧本将通过专业评委的筛选,而评选的标准,除了内容本身,还包括剧本的创新性、艺术性以及市场潜力。
“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年的剧本节!”霍克森教授语气沉稳,话音落下,大家都静了下来。“本次剧本节的评审团已经就位,我们将从每个提交的剧本中挑选出最具潜力的作品,给予创作资金和后续支持。每个参赛者的剧本都将经过严格的评审,请大家不要紧张,保持自信。”
李卓凡心跳加速,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将是一个检验自己的重要时刻,尤其是面对那些已经完成多个短片并在业内崭露头角的同学们,他的压力更大。
几天后,剧本节的初评结果公布了。
李卓凡的《霓虹轨迹》在初评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了最终的决赛名单。然而,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所有人满意。
在初评的现场,他的剧本被一位同班同学质疑了。
“我觉得《霓虹轨迹》完全是抄袭。”那位同学是李卓凡班上的竞争者,名叫彼得·沃尔斯,他长得瘦高,眼神锐利,嘴角永远带着一丝不屑的笑容。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李卓凡眉头微皱,心里升起一股不悦。
“这个剧本的结构、情节发展,甚至是一些镜头的设计,和《记忆碎片》简直如出一辙,”彼得冷冷地说道,“你既然引用了那么多经典元素,是不是应该提前声明,免得被人质疑为抄袭?”
在场的同学们顿时哗然。大家都知道,《记忆碎片》是那部获奖的经典科幻片,它的叙事结构创新,已经成为电影界的标杆。李卓凡若真的受到了这种指责,无疑会影响他在评审团眼中的分数。
但李卓凡并没有被动摇,他冷静地望向彼得,沉声说道:“你说的这些,的确是有相似之处。但你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创作’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根据原有的基础进行结构创新。你看《记忆碎片》的结构,那是倒叙,而我的剧本是从一个空白的失忆者视角出发,以碎片化的回忆逐渐拼凑出完整的故事。我们所传达的情感,也截然不同。”
李卓凡站起身来,走到黑板前,开始快速写下几个关键的剧作结构要素和镜头设计的核心点。他拿着粉笔,逐一分析自己剧本的独到之处。
“首先,《霓虹轨迹》是通过‘非线性叙事’来重建观众对记忆的感知,而不是直接抄袭倒叙结构。”他一边写,一边讲解,“而在镜头上,我特别注重‘碎片化视角’的使用,这种手法在《记忆碎片》中并没有被使用过。每一个画面,都是失忆者记忆的一部分,因此画面上的模糊与清晰交替,营造出的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氛围。”
李卓凡的分析不仅让在场的同学们重新审视了他的剧本,也让评委们开始更加关注他的作品。霍克森教授微微点头,看向李卓凡的目光中,似乎有些欣赏。
“如果说你做得好,那么就是把‘记忆’这个主题进行了新的诠释。”霍克森教授说道,“恭喜你,李卓凡,你成功通过了初评。”
李卓凡心头一松,暗自松了口气。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几天后,剧本节的决赛将开始。李卓凡知道,自己必须更进一步。他已经不再只是为了一个短片的拍摄基金而努力,而是要为自己的电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坐在宿舍的窗前,望着远处夕阳的余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