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部地图资料及其采访工作
白鸿叶
摘要:内部地图资料历来是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采访工作一直未能跟上时代步伐。通过对内部地图资料采访工作的实际了解,介绍国图现藏内部地图资料的特点,讨论今后的采访方针和办法。
关键词:内部地图资料 采访
一 内部地图资料的定义
一般而言,普通的内部资料是指不公开发行,可以通过内部征订或赠阅、交换等形式发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出版物。其内容十分广泛,如内部期刊、科研成果、会议文献、学术报告、学位论文以及各种快报、动态、目录、索引等,大多仅供指导工作、交流使用,或属于不成熟或试验阶段的研究成果,不宜公开推广。
地图的编制审核由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内部地图的编制出版更是如此:编制全省性内部用图,必须由编制单位将样图报送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编制地(州、市)行政区域内内部用图,须将样图报送所在地(州、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后报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编制县(市、区、特区)行政区域内内部用图,须将样图报送所在地的县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初审后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初审后再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并报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经审核同意出版的内部用图,送审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在出版物上载明审图号。编制印刷的内部地图应当标明编制单位、印刷单位的名称和省人民政府测绘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图审图号,并标明“内部用图”字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保密地图和内部地图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出版、发行或者展示。所以本文所指内部地图资料,是指非公开出版、发行或者展示的,并注明“内部地图”、“内部用图”、“机密”、“秘密”或“秘密用图”字样的地图。
二 内部地图资料的特点
内部地图资料不同于普通的内部资料。地图资料本身的编制出版就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内部地图资料更是严上加严,除专业性强以外,有些只限于内部掌握,也有一些不便于公开的数据信息和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内部地图资料有专门的编制机构。内部地图资料的使用范围也只限于政府相关各级部门及科研单位,为其提供直观形象的地理信息参考资料,主要为指导实践工作之用。
(一)独特的编制机构
内部地图资料中,不少是全国范围的大型专题地图集,这些大型专题地图集多是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统一部署下,在省、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编制而成。
如:《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地图集》(秘密),全面、系统、直观地反映了江苏省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资源分布规律、开发利用和海岛经济状况。它就是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统一部署下,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科委从1990年起组织力量对海岛资源进行了调查。经过四年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按一定的科学体系有机地组合而成。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好海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服务提供了参考资料。
《天津市国土资源地图集》(内部发行),是根据国家计委计国土号“关于各省、市、区编制国土资源地图集的通知”,在天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天津市计划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市有关单位的几十名科技人员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用了近两年时间,集体编辑完成。它为全面了解天津国土资源状况,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有计划地进行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和制定资源政策,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有关生产业务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掌握国土信息、部署工农业生产、制定计划、开展科研及教学提供参考。
《可能最大暴雨图集》(内部资料,注意保存),这一套图是根据水利电力部和中央气象局1976年2月关于“编制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的联合通知而编制的。
(二)有限的使用范围
内部地图资料的保密性决定了它的交流范围仅限于“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只能为相关的各级部门提供直观形象的参考信息资料。
如:《农业区划图集》(内部资料),包括农业资源分布图类、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现状图类、各部门区划及综合区划图类。图集所含图幅,依不同专业(课题)的研究深度和对图件信息密度容量的要求,分别由1∶ 5万、1∶ 10万、1∶ 20万比例尺原图缩绘而成。但谨供各级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应用农业资源调查区划成果时查阅参考。
《农村经济图集》(内部资料),是一部综合性参考资料,内容包括农村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图组、农业与农村生产条件图组、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图组。资料单元拓展到了乡镇一级,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又反映了农村综合环境的区域分类,对进一步综合开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市场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可为各级领导和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生产、计划、科研等部门同志提供直观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料。
(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的价值在于文献本身,而不在于文献的载体形式,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只是文献的载体不同,并不能作为评判文献自身价值高低的标准。内部地图资料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如:《国营农场地图册》(内部用图),通过地图和文字说明,把垦区的面貌直观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各级领导更好地指挥生产,有利于科技、生产、管理部门更好地掌握情况,在工作中进行参考。
《中国煤矿主要矿区图集》,包括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4个主要生产矿区、在建矿区及规划开发的新矿区的经济概况、煤炭资源、煤田地质、开采矿井、在建矿井、规划矿井等情况,是从事经济管理特别是煤炭管理的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灌溉图集》(内部用图),内容侧重于水资源和水利建设的地理条件,反映制图区内各灌区的灌排状况,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揭示区内地表及地下水的特征和规律,是制订远、近期水利发展规划和水利科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三 现有馆藏内部地图资料
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全国书目中心和文献信息提供中心,负责全面采集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与提供基地。国家图书馆将地图作为专藏已有70余年的历史,馆藏中文地图36890种,其中4081种为内部地图资料、1008种为秘密地图、15种为机密地图。内部地图资料占馆藏中文地图的11.1%,换言之,九分之一为内部地图资料。现有馆藏内部地图资料具有品种多、专业性强、编制单位特殊、装帧形式不一等特点。
地质图
地质图是表示地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的地图的总称。地质图是指导生产实践,进行区域地质、地理、自然环境研究的重要资料。地质图有普通地质图和专题地质图之分,其中专题地质图都是根据生产或研究的需要而制作的,如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矿产分布图、构造纲要图、大地构造图等。
国图收藏地质图的时间范围从民国到现代,类型有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地震地质图等。如:民国三十七年五月桂林黄汲清编辑朱典礼缩绘的《中国地质图》、北京市地震地质会战第二专题综合组编制的《北京地区地形地质图》、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三地质队编制的《安徽省水文地质图》和辽宁省第二地震队编绘的《渤海周围地区地震地质图》等。
地形图
地形图是指,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的方法和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
地形图比例不等,有1∶ 5万、1∶ 10万、1∶ 20万、1∶ 50万、1∶ 100万等。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能比较精确而详细地表示地面地貌水文、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居民点、交通线、境界线、工程建筑等社会经济要素。地形图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具体用途也不同,一般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多属内部地图资料范围,保密性强。国图藏地形图200种,其中74种属于内部地图、秘密地图,占37%。
如:冶金工业部冶金地质会战指挥部测绘大队编制的《延吉市地形图》(比例为1∶ 2000)、云南省地质局测绘队编绘的《曲靖地区地形图》(比例为1∶ 5000)、蚌埠市勘测队编绘的《蚌埠市地形图》(比例为1∶ 25000)、南京市城市设计院勘察测量大队编《南京市地形图》(比例为1∶ 100000),等等。
气候图
气候图是表示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等时空分布、变化、相互关系等的地图,是由中央及地方各省市县气象局编制的专业图集。国图现藏大型气候图集有《太平洋气候图集》《大西洋气候图集》《印度洋气候图集》《中国高空气候图集》等,均为中央气象局20世纪70年代编制。据此推测,上述应为系列图集。但七大洋中只有三大洋图集入藏,入藏率不到50%;省级气候图集只包含安徽、陕西、江苏、甘肃和山东5个省份,按全图28个省计算,入藏率更是低至17.86%。
农业图
农业图是以农业生产条件、分布、发展和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地图。大比例尺的农业地图用于管理农业生产、实施和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资源调查和开垦荒地等方面。中小比例尺的农业地图用于科学研究、教学和一般参考。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编制了荒地资源勘测和农场土地规划图;20世纪50年代末广泛开展了县级农业地图编制。1963年以后,随着全国农业区划等工作的开展,编制了一些省、地、县的成套农业地图、农业区划地图。目前馆藏60年代的农业图较少,而80年代的农业图不仅入藏数量多,品种也多,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地图、土地利用类型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地图、农业经济地图等。
土壤图
土壤图是反映不同土壤的分布与特性的地图。分为普通土壤图和专门土壤图两大类。普通土壤图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区划图等,综合性强、内容全面、用途广泛,是土壤图中最基本的图种;专门土壤图着重反映土壤的某种特性或某一特定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内容,如森林土壤图、工程土壤图、土壤养分图、土壤酸碱度图、土壤渗透图、土壤盐渍化程度图和土壤侵蚀图等,属于内部地图资料的范畴。这些土壤图在规划与指导农业生产、评价土地资源、正确选择农业用地、规划农业企业布局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如: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主编的《中国农业土壤改良概图》,是根据全国群众性土壤普查的资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的基础上,按农业土壤肥力的综合因素编制的,反映我国农业土壤现阶段的基本肥力类型和高、中、低肥力土壤的分布概况,供进一步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壤,全面制订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措施作参考。
植被图
植被图是表示各种植物群落(植被单位)具体地理分布的地图。植被图可显示植被资源,使人了解不同地区气候、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等分布及其与植被的关系,是农、林、牧业进行开发利用天然植被资源,制订植被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评价农、林、牧业用地的重要依据。按性质和用途分为普通植被图和专门植被图两类。专门植被图是为具体用途服务的,如指示植物图、资源植物图、森林分布图、植被类型图、农业植被图、草场类型图等。国图收藏植被图类型较少,除普通植被图外,专门植被图只有森林分布图。
如:浙江省林业局主编杭州大学地理系编绘的《浙江省森林分布图》,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林业局根据1985—198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及有关资料编绘而成的《阿坝州森林分布图》。
水文图
水文图是表示陆地水分布形态、数量特征与变化、理化性质及利用改造等内容的地图。通常有:表示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的分布的水系流域图;表示径流数量特征、类型及其变化的径流图;表示河流、湖泊等的水化学成分、矿化度类型、水化学分带等的水化学图;水力资源图;河流类型图等。国图已藏51种水文图,其中27种为内部地图,比例占到52.94%。
几个特殊的编制单位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从1968年9月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从省一级到工厂、学校的政权机构全部改名为革命委员会,作为各级地方的临时权力机构。1979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取消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才撤销。在此期间,各省市县革命委员会编制的各类地图都是作为内部地图。
从1970年到1981年,各省、市、县革命委员会都有编制县级及以上行政地图。如1970年大冶县革命委员会编制的《大冶县地图》,1972年2月河北省涞源县革命委员会编《河北省涞源县地图》,1973年4月翁牛特旗革命委员会编《翁牛特旗地图》,1975年5月甘肃省永昌县革命委员会编《永昌县行政区域图》,1977年6月长兴县革命委员会编制《长兴县地图》,1978年12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编《汶上县地图》,1979年6月南召县革命委员会编制《南召县地图》,1981年万宁县革命委员会编制的《广东省万宁县标准地名录》等。到1978年底,全国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单位共有2000多个,而国图现藏革命委员会编制的此类行政地图有20余种计算,入藏率仅1%。
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建设委员会、城市建设管理局、基本建设委员会等关于市政管理部门编制的各种城市街巷图、城市建设示意图,都为各级政府综合管理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参考依据。国图藏军区司令部编制的地图有30种,其中18种是内部地图,占60%。
20世纪80年代,政府各级行政部门成立了许多专门机构,如地名委员会、地名领导小组、人民政府、地名普查办公室、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名办公室等,负责编制内部发行的地名录。地名录主要收录现代地名,内容简单明了,用于查检某地区的位置。地名录中插有多幅地图,便于形象直观地查检地名。
如:1982年10月湖南省零陵县人民政府编《湖南省零陵县地名录》、1983年6月蒙城县地名普查办公室编《安徽省蒙城县地名录》、1984年10月忠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四川省忠县地名录》。
四 内部地图资料的采访
内部地图资料由于其形式多样、发行范围小、传播不广且易流失等特点,在收集、保存和利用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随着时间推移和机构改制,许多机构制作和保存的内部地图资料大多散落于民间和个人手中,而个人对内部地图资料的保存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且大都根据个人所需与喜好进行取舍,这就使得相当数量有长久保存价值的内部地图资料流失,影响了内部地图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类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内部资料在提供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成为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收藏的重要资料。内部地图资料的史料价值更是不可小觑,更应是国图馆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内部地图资料的特点和已有馆藏内部地图资料情况可知,我馆目前对内部地图资料的入藏率很低,有很大的采访空间。而内部地图资料本身品种多、内容广、专业性强的特点,给采访工作增加了复杂性。更关键的一点是,内部地图资料的发行属非商业性行为,所以一般内部地图资料没有标注价格,再加上采访经费和政策受限、订购手续繁复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采访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为把内部地图资料的采访工作做好,采访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认识内部地图资料所蕴含的重要参考价值,清楚内部地图资料是图书馆馆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把好采买工作的第一关,对内部地图资料进行鉴定甄选。
其次,要和馆内主管购书的部门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使之亦认识到内部地图资料的特性,调整内部地图资料的购买政策。例如,对于没有标注价格的内部地图,不要只是一味追求折扣,而误失购买良机。
第三,要有专人负责内部地图资料的采访,根据现有资料追根溯源,并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与相关编制单位或收藏个人进行联系采访。
第四,采访方式首选征集,或可以支付少许成本费。在上述方法不通的情况下,再考虑协商购买。如果价格确实过高,可以采用复制的方式,以此节约购书经费。
第五,对于到馆的内部地图资料,鉴于其保密性的特点,要做好采访登记工作,并注明“内部地图”“内部资料”“秘密”等字样。
总之,所有与采访相关的人员和部门都应该明确内部地图资料的重要价值,本着尽职尽责、不遗余力的采访方针,努力做好内部地图资料的采访工作,以确保藏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文征求了鲍国强、翁莹芳二位先生的意见,特此感谢!)
(载于《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趋势与对策:第三届全国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4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