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论 现代性际遇与中国“城—乡”关系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和乡村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居住形态。如果说乡村是人类从事农业、农事的结果,那么城市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的产物。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乡村到城市,从古代到现代,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发展路径。以此来看,城市是人类文明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在谈及西方城市化的历史演进时,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曾这样的判断:中古时代是从乡村社会形态开始的,然后进入了乡村与城市的对立阶段,而“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1]的历史。当下中国也正在经历着从城乡对立到城乡共同发展的历史化过程,这一过程凸显出中国社会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的总体性、时代性特征。从城市化的实现历程来看,城市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互动的结果。从乡村到城市,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更是人类另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的实现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所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增加,人际关系重组、职业分工细化、价值秩序不断重构,随之催生各种新事物、新观念。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雅典、佛罗伦萨、伦敦、维也纳、巴黎等城市,创造了日常生活和艺术文化的“黄金时代”——产生新的伦理、美学、信仰秩序,甚至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后形成蔑视“有产者”、醉心于贫穷、崇尚自由的“波西米亚”风尚。这绝非庄园、农场、乡土等社会空间所能实现。换言之,城市化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过程,也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标志;相应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程度越高,它利用社会资源的程度和效率也就越高,人们创造和想象新生活的愿望也越迫切。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想象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至宋代,作为娱乐消费和物质生产意义上的城市形态已悄然兴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从彼时起,文学的城乡想象既已有较突出的表现,及至19世纪中后期,现代工业生产意义上的城市在中国兴起,城乡关系、城乡对比已逐渐成为文学、文化表现的重要领域。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3]二元结构仍然是四十多年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存在,而城乡转型则是中国社会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问题”的焦点,因而探讨有关城乡想象的问题,呼应经济社会领域的社会变革和文明社会的建构,是我们这一时代当然而又必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