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府历史地理与城市文脉研究
清代广州城市文脉衍化浅析
胡力平
清代的广州,作为一省甚至是两广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两广总督衙门长驻于此、清代十三行的开设和粤海关的奠基,成为全国对外贸易唯一的口岸城市。作为南中国的重要门户,广州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从经济的腾飞到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清代的广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里不再是南蛮偏远之地,而是商界、士界、文化界的热土。京畿、中原、江南的宦游之士、文人墨客,也不再视岭南为畏途。省内各地的士绅学子、骚人墨客、商贩工匠,也渐多进城谋生就业。本文从岭南内外名人的流动、在广州的落籍情况,以及他们在文化事业方面的建树,一探广州府城文脉的变化。
一 省会的政治文化中心效应
清顺治元年(1644),朝廷在广州设立了广东总督,兼管广西政务,此后曾移驻梧州、廉州、肇庆。雍正十二年(1734)开始,广东总督正式更名为两广总督,自此两广的政务固定由两广总督管辖。随着清朝政局的稳定、总督作为封疆大吏地位的确立,从乾隆十一年(1746)开始,广州成为两广总督府的长期驻地。《广州府志》记载“乾隆十一年,督臣策楞奏请移驻广州,自是历任相沿,不复回肇庆署驻扎”[1]。除了总督府,也有诸多衙门在清初新建于广州:“国初,平靖两藩驻旧城,文职各官衙门俱于新城权设。”[2]
在教育层面,广州也有了重大的变化,如书院的鼎建。
早在宋代,广东便有书院26所,但位于广州城的仅三所,分别是宋嘉定年间创立的位于广州府学后的禺山书院,宋淳祐四年(1244)创立的位于广州府学内的番山书院,以及同是创于宋代位于春化桥北的濂溪书院。[3]元朝修建的8所书院中,无一所位于广州府城。明朝修建的168所书院中,有19所在省城及周边一带,分别是位于都府后街的崇正书院,位于城南药洲西的濂溪书院(重建),位于城北栖霞山的泰泉书院,位于崇报寺的白沙书院,位于小北门的粤洲书院,位于北城的白山书院,位于白云山的白云书院,位于城东的天关书院,位于盐仓街的正学书院,位于城内的五羊书院,位于西濠街的晦翁书院,位于粤秀山下的镇海书院,位于西门外的矩洲书院,位于粤秀山下的迂冈书院,位于粤秀山麓的慎德书院,位于赤山冈的赤山书院,位于承恩里的龙德书院,位于豪贤街的营道书院,位于白云山的云淙书院。[4]
明代梅州地区有濂溪书院,肇庆地区有端溪书院,都是有巨大影响力的一流学府,而广州城内尚未有一流的书院出现,后人所称的广东四大书院:端溪书院、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后三座都位于广州城,都是清代始创。
在明朝书院林立的基础上,清代书院的建设进一步繁荣,一些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书院开始出现在广州城内。如创办于清朝康熙年间的粤秀书院,因为官方的大力支持,迅速发展成为全省文化教育重心。梁廷枏在《粤秀书院志序》中就提到了建书院的缘由:“我朝康熙中圣武奋扬,三孽以次戡定,南洋开禁,海宇肃清,士习醇良,文风丕启,乃因盐署修为讲院,取学使所录优者肄业其中。”[5]越华书院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盐运使范时纪和众盐商集资购宅创建,“初设膏火三十名,以为商籍子弟藏修息游之所。”[6]也就是说,是为培育寄籍在广东的商人子弟而建,之后则开放商民两者为招收对象。道光八年(1828),两广总督阮元在粤秀山麓创学海堂,是为“端溪书院、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四书院诸生经学史笔词赋季课公所”[7]。这几所广东地区一流的学府,都是在清代修建并得到蓬勃的发展。清代广州鼎建的书院依次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广州清水濠建的番山书院;同年在广州南建的穗城书院;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广州新城改建的濂溪书院;康熙四十九年(1710)在广州盐运同署建的粤秀书院;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广州丰宁寺建的莲峰书院;乾隆二十年(1755)在广州司后街建的越华书院;嘉庆八年(1803)在广州大东门内建的禺山书院;同年,在广州西湖街建的西湖书院;嘉庆十五年(1810)在广州太平门外建的文澜书院;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广州龙藏街建的羊城书院;道光四年(1824)在广州粤秀山建的学海堂;同治六年(1867)在广州粤秀山建的菊坡精舍;同治八年(1869)在广州粤秀山建的应元书院;光绪十三年(1887)在广州西村建的广雅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广州巡抚署右建的增江书院。[8]
因众多书院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省内外儒学大师、著名学者与门生门徒聚足省会,部分人因此举家落户省城,形成了一些书香世家,当然也促进了广州文化学术艺术方面的繁荣。
现据民国年间刘伯骥所著的《广东书院制度沿革》一书,将清代常居省城的名师整理如下:
表1 清代常居省城广州的名师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诚如撰者在序言所称,“所得资料很少……有些资料根本上缺乏无法查得”[9],故遗漏难免,只有粤秀书院、学海堂等因留下详细的书院志而资料较为详备。有些讲师的名字是用字号来表示,增加了后人考证的困难。如雍正年间粤秀书院山长梁壶州实为梁学源,乾隆二年(1737)粤秀书院山长詹宣亭实为詹志远,乾隆八年(1743)粤秀书院山长梁燮庵实为梁善长,粤秀书院道光八年(1828)山长陈厚甫实为陈钟麟,粤秀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粤秀书院山长何朴园实为何文绮,禺山书院山长凌端误作何凌端,等等。但仅从表1可知,讲学者不少来自外地甚至是外省的名流,其中还有不少人著书立说。虽然《广东书院制度沿革》一书收录的名人著述有所遗漏,但从山长们大量的著述已可佐证清代广州文化学术方面的繁荣。
二 十三行设立引发的文化现象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由朝廷指定的对外贸易的牙行。随着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锁定广州十三行,激活了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成为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
所谓十三行,是刚设立时的行商数量,在十三行存活期内,商号有增有减、有进有退,少则数间,多至二十余间,如两广总督卢坤在道光十四年(1834)十二月所奏的《为遵旨查明洋商并无与律劳卑勾结情弊并审拟玩忽洋商片》,开列了一份行商的清单:“惟查捐职布政司理问职衔之洋商严启祥即严启文,于夷目律唠啤[10]来至省外夷馆以前,已知其在该商所保之港脚渔船居住,并不即时禀报,殊属违玩。应革去职衔,照违制律,杖一百,折责发落。总商伍敦元、卢文锦充当洋行商总,于夷目来粤者既不先行查禀,迨节饬传谕,又无能为,实属不合。应照不应重律,杖八十。散商潘绍光、谢棣华、李应桂、梁承禧、潘文涛、马佐良、潘文海、吴天垣失于查禀,亦属疏忽。”[11]以上所列行商为十一人。
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起从事对外贸易,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始一口通关,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广州十三行垄断外贸特权达85年。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十三行虽然失去了独揽外贸的特权,但仍有一定份额的外贸生意,在广州乃至珠三角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现象。
据《广东十三行考》序篇所记:“又关于十三行之行名人名,彼等所举者,或仅举英文商名,或只举中文姓氏,又或只举其洋行行名,而不及个人姓氏及英文商名,且每多漏误。Cordier所知行商历史较多,彼曾自伍怡和后人伍金城处,得行商名表一纸,但表内名号有错误遗漏者,彼未能改正填补。”[12]序篇对十三行商家名讳、商号、商名、里籍、家世进行了列举以及相关的考证勘误,在《广东十三行考》第三章《广东十三行行名人名及行商事迹考》中,还分为三十四节分别介绍了资元行、同文行、同孚行、义丰行、泰和行、裕源行、丰进行、逢源行、万和行、广顺行、源泉行、而益行、怡和行、源顺行、吴昭平商行、广利行、达成行、义成行、东生行、丽泉行、会隆行、西成行、福隆行、万成行、天宝行、东裕行、东兴行、万源行、茂生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孚泰行、同顺行、福顺行、东昌行、安昌行、隆记行共三十九家,这些洋行有些数年即破产,甚至未留下商号、商名,有些延续数十年,由富而贵跃升为广州的名门望族,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根据《广东十三行考》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历年十三行的行号商名及商人籍贯,笔者又补充行商家族在科举、入仕方面的情况以及文化上的成就如表2所示。
表2 广东十三行行商籍贯、科名与著述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梁嘉彬在考证法国人Coraier《广州之行商》之误时提及:“又以十三洋行商人中,有十二人原籍福建,只易元昌一人为广东土著,又以行商概名某官,为因福建以‘官’作普通称呼云云,均属武断,十三行行商原籍多为福建,诚属事实,然据余所知,在彼所举之十三人中,有三人本为广东籍,一人则为安徽籍。”[13]可知表2未列明籍贯者,亦多为福建籍人。以上记载大致可了解,当年一批批的十三行行商以及通事、买办、办事人员,入驻广州带来了商业繁荣,又努力由商而仕、著书立说,形成了文化效应。
若论十三行洋商在广州的发展,以福建龙溪潘氏为盛。潘氏开基广州河南,为纪念家乡,开村亦名龙溪乡,广筑园宅,建能敬堂祖祠,修《河阳世系潘氏族谱》,开枝散叶。这支潘氏名人辈出,科名之盛,不亚于后世称为“广州第一家族”的高第街许氏。
表3 广州河南龙溪潘氏名人科名功名与著述表

续表

续表

清代重农轻商,在朝廷的反复盘剥与严酷管理下,十三行的商人不少破产赔累,甚至因犯罪而流放,但也有些家族商而优则仕,晋升了社会阶层,为家族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正因如此,行商家族大多重视子侄的教育,争取求仕途、求转型,达到以富入贵的目标。以上的十三行洋商家族中,比较突出的是潘、伍、梁家族,人才辈出;比较特别的是孚泰行的易容之、同顺行的吴健彰两位洋商,直接弃商从政。而泰和行的颜惇恪、顺泰行马仪清、孚泰行的易学清均考取了进士。
还有倪济远,也是住在省城,来自洋商家族的颜嵩年在《越台杂记》里写了倪济远的故事,他可能是来自丰进行的倪文宏或是达成行的倪秉发的家族,或者这两家是同一家族也未可知。只是这些洋行早期已倒闭,洋商被革职和查抄家产,其人其事多已不可考。倪济远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历官广西北流、贺县、恭城知县,著有《茶嵁舍词稿》。[14]
三 八旗入驻广州城引起的变化
据《驻粤八旗志》记载:“八旗地界,谨按省垣自大北门至归德门止,直街以西概为旗境。自九眼井街以东,至长泰里复西,至直街以东,则属民居。”[15]大北门至归德门是广州老城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八旗未入粤时,直街以东为番禺县属地,以西为南海县属地。八旗驻粤后,强占以西的半壁老城。八旗的入驻是在对广州大肆屠杀后完成的。当年人口凋残,锋镝余生之下,不少位于老城西部的原居民不得不另觅住地,或举家返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广州也加快了与北方文化的融合。
清朝前期,八旗子弟只能在籍参加武科考试,至嘉庆年间,这种状况得以改变。《驻粤八旗志》记载:“嘉庆庚申,廷议驻防旗生果有肯读书向学者,准其在各驻防就近应童生试,时满汉各创立义学,延民籍学行兼优之儒为师。”[16]也就是说,从嘉庆年间起,八旗子弟可以在当地参加文科考试。于是,他们在当地建学堂,如“明达书院,在书同巷”[17],“同文馆,在朝天街”[18]。开馆之后,请地方名儒授课,客观上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此后,居住在广州城的八旗子弟出现了不少文人墨客、饱学之士,名宦名儒蔚为可观,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家族,如诗人名宦徐荣及其家族、商廷修的商氏家族、汉军镶白旗的朱氏家族、护理直隶总督崔永安的崔氏家族、学部侍郎李家驹及其李氏家族、镶白旗汉军谈国楫的谈氏家族。在此,笔者对照《驻粤八旗志》及相关资料,列举八旗主要的几大家族与相关名人。
表4 八旗主要大家族科名、功名与著述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由于驻粤八旗志修于光绪五年(1879),一些清末的资料未收录,故表4中笔者参照其他资料做了补充。
以上所选的几大家族,基本上可以看出他们从武官世家向文官世家的转变。其中徐氏、樊氏家族尤以文学世其家,从不重视读书的射骑为业的军人后裔转为书香之族。也有不少八旗子弟成为书画名家,如商廷修,字梅生,善画梅花,《岭南画征略》有传[19];还有徐荣,也喜画梅,人称“梅花太守”,《岭南画征略》也有传[20];《岭南画征略》有传的还有驻粤八旗籍崔永安与刘安科[21]。
四 本省籍名人名族落户省城举隅
清代的省城广州随着经济的复苏与政治的稳定,渐渐会聚了各路名家。
首先是从省内各县乡村入城的本省籍的名人。以画名世的何翀,原为南海县“镇涌堡烟桥乡人,家贫,年十二始入塾读书,九阅月即辞家至会城学画纱灯,师从苏美人”[22],从此落户省城,成名后在广州河南筑室:“寓河南蒙圣里,颜其室曰‘竹清石寿斋。’”[23]以书法闻名的香山进士鲍俊,也在广州城里建园林:“也园,在大东门内芳草街,道光间香山鲍庶常别墅,中有老榕古干参天。沈荫蔽日,榕之下为榕堂,堂之下为榕塘,塘之上有楼、有亭、有轩、有室。”[24]诗人画家邓大林,原籍香山小榄,搬到省城,“辟地珠江南之芳村,曰杏林庄,以为莳花炼药之所”。[25]“杏林庄诗社在珠江大通寺之西,道光三十四年香山邓大林所辟园,地不多而幽深雅洁,不设藩垣,奇石林立。中有竹亭、橘井、桂径、蕉林诸胜。”[26]
民国时的《番禺县志》还记录了广州城一带有多个诗文词画社,其中“云泉诗社,在白云濂泉间,嘉庆十七年,黄培芳、张维屏、黄乔松、林伯桐、谭敬昭、段佩兰、孔继勋七人创建云泉山馆而结社”。[27]其中黄培芳来自香山仁都,谭敬昭来自阳春城西,孔继勋来自南海孔村。“袖海楼诗社,在永清门外珠江之滨,是许祥光别业。尽取东坡袖中有东海诗意,复室连楹,造构奇巧,陈澧有文纪之,咸丰二年,许裀光复启诗社于此。”[28]许氏原居省城南门外高第街,是居省城的盐商家族,清中叶由潮州府澄海县入籍番禺。本支名人有进士许祥光、许应鑅、许应骙,举人许应铿、许应騋、许炳焘、许应锵、许应銮、许应鎔、许应琮、许应鎕,以及民国名人许崇清、许崇智等,许家后来被誉为广州第一家族。谭宗浚是岭南著名学者谭莹之子,他在《旅寓京邸杂札粤中旧游得诗二十首》中的注释中说明家族的迁徙源流:“余始迁祖卓昂公由新会移居佛山镇大基尾”[29],“吾家由佛山迁居广州城西丛桂坊者,自大父理问始”。[30]“余家以同治壬戌岁移居聚贤里。”[31]
此外,从清代科举档案也能看到本省一些读书人的迁徙轨迹:举人李宝沅是“从化县监生,世居南海西村乡,现居省城宝庆新街”[32];举人黎启瑞是“肇庆府高要人,世居省城宝庆新街中约”[33];举人孔昭仁“南海罗格乡,现居省城南关太平沙”[34];进士劳肇光本鹤山人,“世居凤溪迁居石溪,现居省城锦荣里”[35];南海举人周炳麟,“世居沙堤堡上滗坑乡,现住省城河南”[36];番禺优贡黄章俊,“番禺大朗乡人,现居省城豪贤街尾”[37];南海举人刘若琨,“世居南海黄鼎司罗格隄田乡,现居省城诗家里”。[38]
园林之盛与文化兴盛同步,因为筑园的文人逸士无不以考科举、结诗社、研学问、修书传世为责为荣。清代广州园林名宅多在河南、西关与南关一带,曾盛极一时。
五 因宦游或经商落籍东粤的外省士族举隅
广州的繁荣还吸引了不少来广东任职的官员在任职期满后滞留不归,其后裔也因此入籍。
嘉庆七年(1802)进士金菁莪,“居省城卖麻街,祖籍浙江山阴”。[39]也是来自盐商家庭,县志:为其作传时有“家本盐箧”[40]一词。这支金氏家族在广州迅速跃起,本支名人有进士金菁莪、举人金菁兰、举人金菁茅、副贡金菁华、举人金铭吉、举人金锡龄、举人金佐基等。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刘廷鉴,居省垣西关,原籍江西吉安府万安县,他所主修的族谱记载:“粤东省垣西关濒临大海,商贾辐辏,吾族世居此地。”[41]在介绍入粤始祖时记载道:“迁粤一世祖刘琼芳,字于良,号致斋,公原江西万安县百嘉村人,国初流寓入粤,卜居南海西关,勤俭居积遂家焉。”[42]由此可知,刘家是清初入粤做生意,从此在这里生根了,而西关正是广州生意人清代聚居之地。刘廷鉴后官至陕西榆林府知府。
咸丰二年(1852)进士张文泗,祖籍浙江会稽人,“祖介堡,于嘉庆间自浙来粤,为粤海关管库”。[43]可知张文泗的祖父是来广州做官,留居广州的。张文泗在咸丰间任南雄道南书院山长,刘伯骥评价其教学:“论学宗张横渠西铭,教人以通经致用为主。”[44]
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沈锡晋,居广州青云直街沈宅,原籍浙江绍兴,“始祖沈慕夔,任广东博罗善政司巡检”。[45]可见也是宦游入粤,沈锡晋是入粤的第九代。本支名人还有举人沈宗琦、举人沈宗畇、知县沈宗疄等。沈锡晋官至江苏江宁府知府,沈宗琦算是著作大家。
光绪三年(1877)进士凌端,也是居住在广州城里。他“原籍江苏常熟,先世宦粤久,家焉”。[46]可知也是宦粤者的后裔。他历任禺山书院山长、潮州金山书院山长、澄海景韩书院山长、潮阳棉阳书院山长,“工制艺,授徒数十年,磨砻淬砺,成就甚众”。[47]是清代著名的教育家。
光绪六年(1880)进士吴道镕,居广州育贤坊。他著的《澹庵文存》,前文有他的《行状》,开篇就提到:“其先浙江会稽人,业鹾于粤,遂家番禺焉,三传到渭川先生,生三子,君父普庭先生最幼。”[48]可知他是入粤第四代。其父吴学均“业粤鹾,占籍番禺”。[49]可知他们三代为盐商之家,而且是到了父亲这一代才入籍。吴道镕以学者名世,著作等身,他的《广东文征》三十卷为岭南历代雄文汇编的巨著。这些人虽是新移民,但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六 因游幕举家南迁的江南士族举隅
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陶绍学,《内阁中书陶君墓志铭》一文有记:“君讳绍学,字子政,所居曰颐巢,因以为号,系出晋陶桓公。元末有曰元勋,始入粤,祖汝镇,佐潮州吴太守均,平寇乱,潮人德之,以配太守祀。父文鼎,工诗,世称陶孝子,入祀孝弟祠,自高祖以下四世习名法学,虽幕游居粤仍浙籍,至君始籍番禺。”[50]
道光三十年(1850)榜眼许其光,本钱塘人,《南越游记》有《开眼》一文记载:“国朝岭表科名未及前明之盛,登状元者三人,探花者二人,而榜眼则二百年来虚无其人,俗称广东未曾开眼。道光庚戌科,番禺许叔文其光以第二人及第,群称破开荒焉。叔文先实钱塘人,其封翁游幕于粤者四十年,叔文占籍应童子试,番禺人方力攻之,既与土著者联为宗,始获毕考。”[51]从他入籍的艰难,可知当年科举制度对户籍管理的严格。许其光官至思恩府知府、左江兵备道,曾任学海堂学长。
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史澄,“原籍江苏溧阳,徙浙江会稽,曾祖积厚,游幕至粤……以侨寓久,占籍番禺”。[52]史澄也是以教育名世,曾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肇庆端溪书院山长、广州粤秀书院山长。该支名人有史善长、史致祥、史悠晋、史悠履、史久鉴、史坚如等,在广州越秀山麓建有继园,东关有味根园。
咸丰六年(1856)进士叶衍兰,其孙叶恭绰曰:“高祖枫溪公幕游粤中,遂家焉。”[53]可知叶氏也是来自幕府之家。叶衍兰擅画,绘有《清代学者像传》,有《秦淮八艳图咏》《旧雨联吟》《粤东三家词钞》等。其孙叶恭绰曾任民国交通部总长,在文化界也多有建树。
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邱先德,“其先由闽杭迁粤,籍梅州,父某游幕羊城,遂注籍本邑”。[54]邱氏的祖籍不太清晰,或先从闽迁杭州,再南迁广东的梅州。有清晰记录的是,其父是因做师爷至广州后再入籍的。邱先德曾任广州粤秀书院山长、惠州丰湖书院山长、韶州韶阳书院、番禺禺山书院山长、顺德凤山书院山长。“生平最深于《易》,亦精于韵学,持重老成,不尚智术。有《滋畲制义》,《增订韵文辨同》。”[55]可见也是深孚众望的教育家。
道光六年(1826)进士陈其锟,“先世浙江山阴人,祖世熙乾隆间以名诸生游幕粤东,积三千金拟返里,友人某以事被诬陷狱,倾囊为赎锾,因不得归,遂家番禺”。[56]这位无钱返乡的师爷因为出了个进士的孙子,从此也成为广州名族了。
学者汪瑔也是来自一个典型的游幕家族。其祖父汪炌在嘉道年间“历参督抚廉访幕,公卿倒屣争迎”。[57]父汪鼎道光咸丰年间在顺德、清远、信宜、南澳等地为幕。汪兆镛为汪瑔侄子,年谱记述他从4岁起就“随府君航海赴茂名县幕,轮舶中受风寒咳吐血……5岁,冬,读山二伯父偕炜南兄自绍兴来,时府君客信宜县幕,兆镛入塾读书,二伯父督课……7岁,住家县交卸,盗风炽,路阻,随府君至罗定州城,寓黄家祠,旋随侍返省寓大石街,数日随府君客增城县幕……8岁,随府君客开平县幕……9岁,寓抚院前三多里,府君客赤溪县幕……10岁,随府君客陆丰县幕,太夫人喜饮酒,兆镛自塾师归,侍命侍坐于旁,为讲故事,并教以立身行己之道,能领悟,即喜饮之以酒,久之颊识酒味……11岁,母卢氏殁,庶母吴氏来,九月自陆川返省寓正南街,炜兄赴新宁兰圃十二伯父处学幕。……12岁,随府君客德庆州幕,……13岁,侍府君返广州……14岁,随府君客增城县幕,……15岁,随府君客雷州府幕,……16岁,二伯父命谒海康训导张松圃琴从学时文……17岁,侍府君返省住豪贤街,偕莘伯兄从番禺郑玉山权读书,娶陈氏,随府君客博罗县幕”。[58]从年谱可见,为幕客真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汪氏入粤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文化事业方面很快崭露头角。汪瑔著有《随山馆诗简编》《随山馆诗丙稿》;从子汪兆镛更是著作等身,不仅有《诵芬录》《微尚斋杂文》《微尚斋诗续稿》等诗文遗世,还有《岭南画征略》《岭南画征略续录》《校记》《画人疑年录》《碑传集》等对岭南乃至全国文献整理的成果。
道光九年(1829)进士桂文耀,原籍浙江慈溪,曾祖父桂应和“由湖南幕游粤东,兼业盐箧。卜居城西土地巷”[59]。祖父桂鸿,“少随父在州县幕,习法家言,时大兴朱珪抚皖,委谳局,审案多所平反,大吏才之”。[60]该支名人还有副贡桂文烜、举人桂廷銮、举人桂文灿、举人桂坛、进士桂坫、算学家桂坤等。该家族以长于治学与考据著称,其佼佼者尤推桂文灿,县志载其著述有数十种[61]。
曹秉濬、曹秉哲兄弟都是同治年间进士,居于都府街曹宅,原籍江宁上元县,始迁祖为高祖曹廷,在“康熙雍正间由本籍游幕入粤,侨居省城四牌楼”[62],可知当年入粤是当幕客。在广州站稳脚跟后曹氏就涉足商界了,县志在为其从兄曹秉仁作传时记:“家世鹾,为办事总商数十年。”[63]可知曹家已从幕客改行成为广州著名的盐商家族。本支名人还有举人曹文杰、山西冀宁道曹受培等。
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张学华,原籍浙江丹徒,世称京江张氏,居广州德源里,“祖恩诏,太学生,议叙兵马司吏目,游幕来粤”。[64]“先世镇江望族,父恩诏,始来粤客卢敏肃公坤、朱庄恪公桂桢、祁恭恪公贡()幕。值岁饥筹办赈务,全活甚众,客粤久,遂为邑捕属人。文鉴少好学,试于有司,屡不获售,乃亦橐笔佐幕,始客肇庆府……咸丰同治间入总督幕,所主为毛公鸿宾、晏公端书、劳文毅公崇光,刘武慎公长佑、瑞麟总督。”[65]张学华辑《甘肃地理志》,并有《粤海潮音集》《采薇百咏》《暗齐稿》《张提法公(学华)年谱》等遗世。
同样来自幕客世家的徐灏家族,其侄徐铸的朱卷档案里有“祖居广州府老城内,仓连街仁和里,现居大北门内西华二巷”[66]的说明。太高祖徐廷发著有《可圃诗存》,“朱启连有跋云:‘可圃徐先生,亡友雨仁上舍之高祖也。徐氏世多簪缨,近百年来游幕者皆有名于粤,子远郡守最著,芷卿贰尹为上舍之弟,郡守之从弟……先生生当雍乾间,亦游幕于诸行省。’”[67]至高祖徐兆“由浙游幕留粤”[68],该支名人有举人徐灏、举人徐铸、举人徐绍桓、民初广东省省长徐绍桢、学者徐信符等。不但徐灏著作等身,徐绍桢也是学问大家。一直到民国,徐氏家族在广州地区官界、学界都影响巨大。
小结
本文只是从清代广州政界、商界、学界、教育界几个角度旁搜资料,试图展现清代广州文化、学术、教育方面的现象与成因,而且着重是从外省外县进入广州城的名人及其家族。至于一些影响较大的老广州人,并未列入。许多名人园宅、名人著述、名人家世履历,也未一一梳理出来。随着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州的繁荣渐渐被上海取代,到了清末,许多粤人或已入粤籍的“新”广州人,不少又随着广州的衰落而弃它而去,或出洋发展,或往京沪开拓新的天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决定着民众的迁徙轨迹,从清代外籍民众徙居广州的轨迹,或可为鉴。
(胡力平:自由撰稿人。广州市言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广州市花都区政协文史专家委员会委员)
[1] 光绪《广州府志》卷六十五,建置略二,第1页,《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第93页。
[2] 光绪《广州府志》卷六十五,建置略二,第1页,《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第93页。
[3] 以上书院载(民国)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9页。
[4] 以上书院载(民国)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6—38页。
[5] 《粤秀书院志》第1页,赵所生、薛正典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6] 光绪《广州府志》卷六十六,建置略三,第18页,《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第125页。
[7] 光绪《广州府志》卷六十六,建置略三,第19页,《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第126页。
[8] 以上书院载(民国)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47—77页。
[9] (民国)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自序”第3页。
[10] 以上“律”字原有口字旁。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12] (民国)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国立编译馆1937年版,第1页。
[13] (民国)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国立编译馆1937年版,第2页。
[14] 倪济远,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味辛堂诗存》,见《广州大典》第458册,广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547页。
[15] 光绪五年《驻粤八旗志》卷二,建置,地界,第1页,《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86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16] 光绪五年《驻粤八旗志》卷三,建置,学馆,第16页,《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86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17] 光绪五年《驻粤八旗志》卷三,建置,学馆,第16页,《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86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18] 光绪五年《驻粤八旗志》卷三,建置,学馆,第16页,《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86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页。
[19] 《清代传记丛刊》第80册,(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279页。
[20] 《清代传记丛刊》第80册,(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242页。
[21] 《清代传记丛刊》第80册,(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279页。
[22] 宣统《南海县志》,卷二十一,列传,第8页,《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181号,第1736页。
[23] 民国《番禺河南小志》,卷八,人物,《海上明珠集》,广州市珠海区人民政府1989年编印本,第243页。
[24] 民国《番禺续县志》卷40,古迹,园林,第20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569页。
[25] 民国《香山县志续编》卷16,杂记,第13页,《中国方志丛书》,第111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595页。
[26] 民国《番禺续县志》卷40,古迹,园林,第26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572页。原文道光三十四年有误,道光无三十四年。
[27] 民国《番禺续县志》卷40,古迹,园林,第26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572页。
[28] 民国《番禺续县志》卷40,古迹,园林,第26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572页。
[29] 《荔村草堂诗钞》卷六,第12页,《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63册,第78页。
[30] 《荔村草堂诗钞》卷六,第12页,《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63册,第78页。
[31] 《荔村草堂诗钞》卷六,第13页,《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63册,第78页。
[32] 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93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7页。
[33] 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96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34] 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70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35] 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15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36] 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29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页。
[37] 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52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3页。
[38] 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69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39] 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91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40]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二九,人物国朝,第6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41页。
[41] 《万安刘氏南海族谱》,第5页,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七编,第34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42] 《万安刘氏南海族谱》,第27页,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七编,第34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43]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人物,国朝,志三,第37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74页。
[44] (民国)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68页。
[45] 《清代朱卷集成》(342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46]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人物,国朝,志三,第37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74页。
[47] (民国)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88页。
[48] 《澹庵文存》卷二,第6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0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1页。
[49]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人物,国朝,志三,第37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274页。
[50] 《澹庵文存》卷二,第6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0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73页。
[51] (清)陈徽言:《南越游记》卷三,第3页,《丛书集成续编》第23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版,第303页。
[52]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人物,国朝,第20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65页。
[53] (民国)叶恭绰:《遐庵汇稿》中篇,诗文,《先君仲鸾公家传》第504页,《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54] (同治)《番禺县志》卷四十五,列传,第6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8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564页。
[55] (民国)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83页。
[56]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九,人物,国朝,第9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43页。
[57] 《番禺汪氏族谱》,第664页,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七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8] 《微尚老人自订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6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4—7页。
[59] 《清代朱卷集成》第345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85页。
[60] 同治《南海县志》卷十三,第16页,《中国方志丛书》第50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28页。
[61] 宣统《南海县志》卷十一,艺文略,第1、3、4、5、6、7、8、9、10、11、18、20、21、25、27、30、46页,《中国方志丛书》,第181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974、978、979、980、981、983、984、985、986、987、989、991、993、1006、1007、1011、1013、1022、1026、1032、1083页。
[62] 民国《重修禺山曹氏家谱》卷二,世传,第三世,1919年雕版,无页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
[63]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二十四,人物,国朝,志七,第16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319页。
[64] 《清代朱卷集成》第71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65]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一,人物,国朝,张文鉴传,第9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79页。
[66] 《清代朱卷集成》第344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01页。
[67]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一,艺文,集部,第8页,《中国方志丛书》,第49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396页。
[68] 《清代朱卷集成》第344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