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1981—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当前日本政治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

日本政治研究需要兼具高度的理论水平以及对日本政治现实长期跟踪的学术积累,在整个日本研究中并不属于热门和显学。比起直接与中日关系紧密相连的历史与经济领域,日本政治类的成果在数量上从来不占优势。

例如,根据日本学刊编辑部发表的《中国的日本研究著作目录(1993—2016)》(日本学刊2016年增刊)所提供的数据,收录的日本研究相关著作共七大类、4716种,其中,综合类239种、占5.1%,历史类1234种、占26.2%,外交类197种、占4.2%,经济类845种、占17.9%,社会文化类1159种、占24.6%,文学艺术类482种、占10.1%,政治类仅有560种、占11.9%。(参见图1)

图1 《中国的日本研究著作目录(1993—2016)》所收录日本研究各领域著作的分布情况

这一数据似可与《日本学刊》所收录的论文数据相呼应印证:即便在《日本学刊》这样的业内权威期刊上,日本政治类论文的数量比重仍然相对较小。根据笔者的统计,在2000年到2020年,《日本学刊》上发表的日本政治类论文比重仅占发表论文总篇数的9%左右。

表1 《日本学刊》刊载的政治类论文(2000—2020年)

除了数量上的劣势以外,40年来中国的日本政治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显著的学术成就,但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瓶颈和问题挑战。

首先,依旧是专业研究理论不足、后继乏人的问题。虽然学界号称从事日本政治外交研究的人员数量众多,但细分之下即可发现,大部分人平素都在从事热点(外交、军事安全、争端冲突)议题的跟踪和分析,真正专注于日本内政问题的研究者数量却是少之又少。这一现状与日本政治学科的地位不相符合,也无法满足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需求。因而,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与方式来扩充队伍规模,必将有力地推动日本政治学科及相关研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在研究方法论和路径上仍面临着规范和创新的问题。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日本研究能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准确地把握日本,将日本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然而迄今为止的日本政治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仍是较为单一的政治学方法——而且这种政治学方法的运用本身尚存有诸多不足之处。今后,日本政治研究学科应该力争进一步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行政学、统计计量学、社会心理学、博弈论等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成果,对战后尤其是冷战后的日本政治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展开分析论述,以期能够发现和提出中国的日本政治学界所独有的分析、解释和结论[8]

最后,日本政治研究在选题和学术站位上存在一些偏颇的取向,需要坚守作为学者的客观理性态度。学界对于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日本政治动向和政策调整比较敏感,跟踪也较及时,但对有些看似关系不十分密切的其他领域和部分,乃至全局把握、总体研究和基础整理等工作则深入得并不充分。从中国近代开始,日本政治右倾化及保守化以及由此生成的外交及军事安全问题历来是国人关心的热点和焦点,特殊的“对日感情论”往往夹杂其中。而现代媒体的发达又直接助长了这一现象。如果对日本政治、法制、决策、文化与外交安全动向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缺乏深入的研究,那就难以有效地去判别重大而紧要的现实问题。国内各股研究日本的力量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分工,重复跟“风”追“热”,对政治问题的研究显得既不深也不透。所以,中国的日本政治学者不能跟风走,要以正确的选题意识、专业立场和深入研究来为外界提供准确无误的学术成果。

40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事日本研究的工作者们,已经在日本政治学科分领域内,有力发挥了坚守理论阵地、深化研究力度的作用,相应取得了积极的影响和效应。日本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及时准确地梳理、分析和总结日本政治的动态和走向,正确地把握日本的政治变动的特性和实质,对于我们妥善判断和处理中日关系、塑造对中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周边地缘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日本政治学科领域理应在整个日本研究中继续体现出更为重要的分量,通过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在既有的基础和成绩上更进一步,为学术研究和政策需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1]吴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伯玉,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日本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孟明铭,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2]此处是指狭义的“日本政治”范畴,不包括日本外交以及安全防卫等领域。

[3]集中体现在安倍试图以“安倍经济学”“安倍国防学”“安倍外交学”三大综合政策,强势推动实现“夺回强大日本”、争做“亚太经济及安全主导者”以及“国际社会主要玩家”的国家战略构想上。

[4]“十年九相”有两种说法。一说为1989年的宇野宗佑内阁至1998年小渊惠三内阁成立这段时间;一说为2001年森喜朗辞职至2012年安倍晋三二次上台。然而无论如何,日本首相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10年代初一直更迭频繁。

[5]这个阶段的日本政治研究很多偏重于介绍或解释,故在此不做详细论述。

[6]郭定平:《中国的日本政治研究回顾与展望》,载李薇主编《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1981—20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北石:《战后60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Z1期。

[8]谷口将纪、竹中治坚、上神贵佳、菅原琢、饭田健、大川千寿等日本中青年政治学者在运用定量分析与计量政治学方法的同时,吸收西方经济学、社会学等的方法论,近年出版了多部有关日本选举制度及投票行动、政党体制等的重量级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