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进路
当前传统资源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进路:强调市场力量推动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路,强调国家进场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路,以及注重农民文化实践的乡村文化嵌入进路。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进路。强调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重要资源。通过市场力量,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发挥经济功能,从而实现乡村文化从资源到产业的转化。如,李佳提出实现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重构是乡村文化从资源转化为产业的必要条件。[38]李文钢认为民族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存在二重性矛盾,“应基于‘建构论’来理解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基于‘创造性转化’理论来理解民族文化本身”[39]。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进路。该研究进路强调通过政府、民间文化组织与新乡贤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耿达指出:“只有乡土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与外部嵌入的‘建构性秩序’有机耦合,才能落实不同文化扶贫实践的绩效,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和文化富民的目标。”“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身文化资源禀赋进行文化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精神力量,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40]
三是乡村文化的嵌入进路。该研究进路认为乡村是乡村文化形成的场域,村民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乡村文化嵌入于乡村日常生活之中。杜鹏认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乡村社会基础,只有当国家的文化服务与市场的产业发展契合农民主体的文化实践逻辑,才能促进乡村文化主体性的实现。……作为一种深潜于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早已积淀成人们司空见惯了的生活方式,文化因而是乡村日常生活的映射,只有进入村庄生活实践场景,乡村文化才是可理解且可再生产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