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2012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进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彰显了这一概念的时代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作为一国对外战略的指导理念与原则和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对世界的郑重宣示,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并将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面当今时代核心问题。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与此同时,国与国之间依然存在复杂的利益冲突与矛盾纷争,这些冲突与纷争并不会轻易得到解决,而将长期存在。客观上,国际形势并不平静,部分国家间关系的紧张程度还有所上升,贸易争端和权力政治在国际上进一步抬头。在此情况下,如果每个国家都从狭隘的自身利益出发,放任冲突与纷争发展,其结果将是国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无疑不符合人类整体的利益,从长远看也不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利益冲突与矛盾纷争的发展,为各类国际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物质条件。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反映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即使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有所上升、国家之间利益冲突与矛盾纷争依然存在,不断增强的相互依存依然是基本的国际关系事实。从大国关系、全球治理等宏观层面看,我们似乎离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十分遥远,但从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科学技术的国际传播、商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等微观层面看,我们又似乎在逐渐趋近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少可以说,技术进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和更大的可能性。
从理性角度出发,以人类眼光看待国际关系无疑可以改善各国福祉。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国家主义强势回归的理性回应,有助于国际社会抑制单边主义、强权政治、保护主义和封闭性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是靠抹杀差异、追求国家之间的同质化来实现,而是要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多边协商代替单边行动,以休戚与共代替相互对立,以感同身受代替自我中心。通过身份与利益视角的转变,通过高水平合作创造更多共同利益,推动国家、社会与个人行为方式的逐渐转变,以化解冲突、缓和对立、弥补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自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将其迅速转化为外交实践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不稳定因素多,包括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虽有所缓和但其根本解决仍然任重道远。但中国并没有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紧迫任务,而放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追求。相反,中国始终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整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面对全球新冠疫情,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些努力恰好显示了中国新时代大国外交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