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理论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价值
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理论是与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相联系、相一致、相衔接的。只有既掌握了当代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理论,又掌握了大的“历史时代”理论,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即当代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矛盾、斗争、主线、战略策略和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判断。
关于时代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提出“人类社会经过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铜器时代、机器时代、电子时代”,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还有的说“人类历史经过了渔猎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现在进入到后工业时代”。还有的说“人类文明发展划分为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知识文明时代”等。这些说法是从某个学科角度,从某个视角出发对时代问题的概括,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定义时代概念,才能形成大的“历史时代”理论和正确的时代观,以科学地认识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即当代帝国主义。
在唯物史观看来,时代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时代概念是从大的历史观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大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判定,即大的“历史时代”观。狭义的时代概念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个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判定。要把从大的历史观出发判断的广义的时代概念与从其他视角出发判断的狭义的时代概念区别开来。这两种时代概念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不搞清楚广义的时代概念,不搞清楚大的“历史时代”观,就看不清狭义的时代所处的大的历史方位和国际条件。唯物史观关于大的“历史时代”的提法,是广义的时代概念,是从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出发,以“经济的社会形态”为标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代”的判定尺度,这是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理论的基本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5],这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判断世情国情,从党和国家发展角度提出来的,这个重要的科学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所判断的大的“历史时代”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是一致的,同时又是有区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这里的“新时代”是狭义的时代概念。只有站在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上,从我国新时代的特殊国情条件出发观察分析,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
尽管前文已经引用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经典论述,但笔者在这里还是要再次引用,以说明什么是唯物史观的大的“历史时代”理论。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理论主要包括时代概念的科学定义、大的“历史时代”判断标准、人类社会“历史时代”的划分及每一个历史时代的本质、主题和特征、我们当前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时代这些基本问题上。
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36]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说明:“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紧接着,他们又说:“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3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8]
根据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关于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概念,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所历经的整个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提出了大的“历史时代”概念的科学含义。唯物史观的大的“历史时代”概念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所历经的整个历史进程,该历史时代的进程从该社会形态取代前一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起,历经兴盛、衰落,直到为下一社会形态所取代而不再占据统治地位止。当然,每一个历史时代又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二,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把“经济的社会形态”作为历史时代根本判断标准。
唯物史观是判断历史时代的思想武器。运用唯物史观判断历史时代,就要看一看该历史时代的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关系是什么,经济基础是什么,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又是什么。也就是说,从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由这一基础所决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出发来判断历史时代。看一看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质是什么,也就知道该历史时代是什么,“经济的社会形态”是大的“历史时代”的判断标准。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根据“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来划分历史时代,把历史时代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五大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历史已先后历经原始社会历史时代、奴隶社会历史时代、封建社会历史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时代,未来社会将经过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过渡,而进入消灭阶级剥削、压迫与阶级斗争的新的历史时代,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历史时代。
第四,我们今天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断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从时代的根本性质和大的历史进程来看,目前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时代已经前进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而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全球范围来讲,现在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主要地位的历史时代,而这个时代又是新的社会形态即经过社会主义过渡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逐步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时代。在该历史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只是用新的阶级对立形式代替了旧的,无产阶级及其广大被剥削阶级如果不通过推翻最后一个剥削社会,即通过消灭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的社会革命,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否则就不能解放全人类,从而也就不可能最终使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就不可能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但是,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然,在今天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已经产生了相当的社会主义因素,在全世界已经产生了若干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新的社会形态在全世界并不占据统治地位。有学者研究认为:“当今世界95%以上的国家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被私有资本所圈占,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空气、语言、文化,甚至物种和人类基因等也被逐步私有化了。按照西方左翼学者的说法,这种私有化已经把人类逼到整体灭绝的边缘。”[39]
第五,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必然导致其灭亡。
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互相直接对立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其内在矛盾不断激化,经历了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直至激化到再也不能缓和而导致最终灭亡。
第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时代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
经过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人类历史最后一个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使人类进入一个没有剥削、压迫、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的新的社会形态,这是历史时代所赋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代,面临着什么样的时代问题,这是我们研究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即当代帝国主义必须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搞明白了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理论,搞明白了马克思在阐明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理论所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就能清楚地认识所处的当今时代是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它的时代本质是什么、时代特点是什么、时代矛盾是什么、时代主线是什么、时代分期又是什么,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时代观,就可以分析判断当代资本主义,即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矛盾、主线、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就可以科学判定当代资本主义,即当代帝国主义了。以唯物史观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大的“历史时代”的判断是不能否定的,如果否定了,就会误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了,误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就会否定马克思主义。
(此部分以王伟光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主)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1页。
[6] 鲁迅:《二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0页。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106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页。
[17]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18]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19]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7页。
[20]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页。
[21] 《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9页。
[22]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5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670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149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401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3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1页。
[3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0页。
[3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5页。
[3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0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401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39] 秦宣:《大数据与社会主义》,《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5期。